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

前言

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我們驚訝地發現,今天學到的一些知識,再過十幾二十年,可能都沒有用了。

讓孩子學什麼才真正有價值?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83年創建的“多元智能理論”,正好可以給父母一雙慧眼,幫助孩子發現潛能,圍繞自己的天賦才華去學習和發展。

我們請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學博士杜菁芳老師,解讀“多元智能理論”,分享發現孩子潛能的經驗。

先讀文章,本週日上午還可以在“向日葵父母學堂”直播間與杜老師展開討論。(直播獲取方式請見文末)。

多元智能,讓他們如此獨特

01

我的瑜伽老師

我的瑜伽老師,六十多歲,但是看起來只有四十多歲。年輕時,她嫁給了一個牧師,後來又離婚,自己學習瑜伽和佛學。現在,在我們鎮上一家百年老房子裡,開健康用品商店和瑜伽中心。剛剛又投資買下鎮上的另一座老房子,正在裝修,準備開一個心理診所、按摩和理療中心。她教瑜伽的最初幾年,在鎮上不被理解,還遭到攻擊,但是堅持下來幾十年,越來越好。

我覺得這位瑜伽老師就是身體協調和肢體動作智能、內省智能、存在智能和人際關係智能的綜合體。雖然單項都不是很突出,但是結合在一起就很獨特,再加上這麼多年的堅持,最起碼在我們鎮上無可替代。

02

英國舞蹈家Gillian Lynne

英國著名舞蹈家Gillian Lynne,曾擔任百老匯歷史上最長久不衰的音樂劇《歌劇魅影》《貓》的編舞,因其在演藝界的突出貢獻,2014年被英國女王授予騎士指揮官勳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

舞蹈中的Gillian Lynne

可是,誰又能想到,小時候的Gillian並不是模範好學生,甚至被老師建議送去“特殊學校”。如果不是媽媽和心理醫生髮現了她身上的舞蹈天賦,一個才華橫溢的舞蹈家就有可能被埋沒了。

像我的瑜伽老師和舞蹈家Gillian一樣,每個孩子都是多種智能的綜合體,但同時也會有優勢智能與劣勢智能,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劣勢,然後審時度勢、取長補短、因材培養,才能造就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瞭解多元智能,請點擊這裡)。

發現孩子智能的三個步驟

01

多陪伴、多觀察

作為一名家長,我認為發現的第一步就是多陪伴,多觀察孩子在不同環境中最自然的表現。

  • 多陪孩子聽聽音樂,唱唱歌是瞭解音樂智能的第一步;
  • 到大自然裡多觀察花鳥魚蟲是開啟自然智能的窗口;
  • 多陪孩子滑冰、踢球、跑步自然就會知道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
  • 和孩子一起讀書就是了解孩子語言能力最自然的方式。

當然,陪伴、觀察的過程中一定要多鼓勵,儘量少挑剔,千萬不要嘲笑。

我10歲小兒子目前的理想是當足球明星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

綜合的管理系統

。除了上學,花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就是足球。即便這樣,我看他的足球比賽,也經常會因為他的表現上火。不過畢竟我是旁觀者,如果把我放到場上,我可能還不如他呢。作為場外觀眾和加油隊,我會先表揚兒子做得好的地方,比如說有一個好的搶斷或傳球,然後再指出不足。最後總要加上一句,媽媽只是提建議,你在場上打球,最後還是你來拿主意。

02

家長自測

陪伴和觀察的下一步就是稍微整理歸納一下觀察到的信息,自己測試。

美國ASCD組織的轄區事務高級主管Walter McKenzie在1999年創建了一個多元智能的簡單自測小工具。在這個小工具中,每項智能都有10個評估標準,家長們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孩子的特點,使用這個工具進行自測。

(ASCD,全稱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成員包括來自128個國家的115000名教師、校長等,致力於提供前沿的教育信息與資源,幫助教育者建立高效的學習系統)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

多元智能自測工具截圖

03

進行專業測評

當然,自測只是提供一個最基礎的、初步的瞭解,為做父母的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如果真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有某個方面的特別超常的才能還是要找專業人士做專業的測評。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

  1. 大部分家長沒有認知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
  2. 大部分家長最多和十幾個孩子有過深入瞭解,而專家一般都是與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孩子打過交道。樣本大了,分析自然會更準確。
  3. 專業人士會從更加客觀的角度來測試。一般家長都是主觀的,只看到自己願意看的方面,而忽略自己不願意看到的地方。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孩子,智商測試數學能力超前,但是測試結果同時表明孩子在身體協調能力方面的發展是滯後的。專業人員的建議是重點應該培養滯後的方面,但是家長卻更加關心孩子能不能馬上進入數學快班。

對於孩子身上的多元智能,自我測試很有必要,但畢竟只是第一步。如果家長覺得自己孩子有哪一方面特別超前或者滯後,希望還是多諮詢幾個專家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