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舶來品嗎?其實還有這些古老飲食文化……

<article>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隨著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推進,近日,多地餐飲業按下“播放鍵”,也恢復了堂食服務,同時實行一人一桌、公勺公筷等措施,舌尖上的防疫毫不放鬆。

近一段時間以來,文明用餐、推行分餐制的相關呼籲越來越多。其實,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分餐制,慢慢過渡到會食制,最後演變為如今流行的合餐制。事實上,分餐制確實是一種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而它的推行,也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分餐制”是舶來品嗎?其實還有這些古老飲食文化……
資料圖:圖為福州一餐廳開始堂食試營業。 張斌 攝

古代分餐而食的傳統

說起分餐制,可能很容易被認為是“舶來品”。實際上,中國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傳統。

《周禮》記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飲時鋪在地上的坐具,筵長、席短。

按古籍記載,鋪設好坐具後,作用類似小餐桌的“案”“幾”等分別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時期的貴族們按禮儀分開落座、分開進食。

兩漢時期,分餐製得以繼續傳承。在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經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

“舉案齊眉”的典故也在一個側面反映了古老的分餐制。《後漢書·逸民傳》記載,隱士梁鴻與妻子孟光相敬如賓,孟光為梁鴻準備食物,奉上食物時會將食案舉至額前,以示敬重。

需要注意,分餐與合餐在同一時代可能共存。《禮記·曲禮》提到“飯黍毋以箸”“共飯不澤手”,有說法認為,這表明當時人們吃飯沒有筷子,食物裝在碗裡一起吃,所以得注意保持手部清潔衛生。

“分餐制”是舶來品嗎?其實還有這些古老飲食文化……
資料圖:3月14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重慶部分餐廳有序恢復堂食供應,不少市民戴著口罩前往排隊吃火鍋。 周毅 攝

合餐制如何漸漸流行?

而合餐制的流行,也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會食制”是其中的一個過渡。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介紹,會食制的誕生大體是在唐代,發展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

有一種說法認為,會食製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桌大椅的出現。唐代,少數民族的椅凳傳入中原,當時叫“胡床”、“胡坐”,餐桌腿椅腿全部變高,圍桌就餐的形式開始普及。

到了宋代,這種傾向更加明顯。按照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那時已出現了“白席”,即幫主人下請帖、安排座次以及歌說勸酒的人。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接受了合餐制。《分餐:古已有之的中華飲食文化》中提到,到了明清時候,為盡地主之誼,與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隨夾菜勸酒的一整套待客禮儀。

文明用餐成關注焦點

實際上,時至今日,關於分餐制與合餐制的討論一直都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提醒人們思考如何實行分餐制等相關問題,文明用餐又一次成為關注焦點。

“分餐制”是舶來品嗎?其實還有這些古老飲食文化……
資料圖:銀川市區的轉轉小火鍋店內,店家將其劃分為隔斷,變為點餐制,顧客分桌就餐。 李佩珊 攝

早在3月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倡議北京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建議有條件的餐飲企業應積極推廣分餐制。

此外,安徽省文明辦、省市場監管局等7家單位聯合向社會發布《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倡導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分餐:一種文明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很早以前,中國飯店協會就曾制定過《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

從衛生角度看,分餐制確實比合餐制更能降低某些疾病的傳播風險。只不過由於多年習俗和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分餐制的全面推行要循序漸進。

在以往媒體報道中,一些餐飲從業者認為,中國菜餚講究色香味俱全,連造型都有講究。分餐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菜餚的整體美感,但實際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變換擺盤方式等途徑慢慢解決。

類似“分餐制”的用餐方式,也有益於身體健康。當人們對安全、文明用餐的訴求不斷提高,分餐制也會成為代表餐桌文明的新風尚,這需要每個人堅持和努力。(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