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很久了,還是沒有offer":學會做求職記錄,快速搞定工作

來源|流沙言職

01.

"找工作很久了,還是沒有offer"

最近,朋友燕子在找工作,但是連著面了幾家之後,都沒有給她發offer,她都有點灰心喪氣,感慨自己35歲的高齡還要再就業,可是企業都不喜歡年齡大的,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問她難道就沒有一家不介意你的年齡嗎,都是因為這個拒絕你的嗎?

“倒也不一定。怎麼說呢,好像有那麼一兩家是吧,別的可能是因為我過去在一家公司待太久了,也有可能因為我的相關經驗不夠.......哎呀,我自己也不確定了。而且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了......"

燕子的狀態代表了很多求職者的狀態:面試了很多企業沒有拿到offer,然後繼續投簡歷繼續面試。

既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也沒有好好分析失敗原因,看似“急功近利”地想找到好工作,可是行動上卻及其“佛系”。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就不足為奇。

想改變這種狀態,我推薦一個自己求職時常用並且有效的方法:做記錄。

說來也簡單,就是把你求職的過程用文檔、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記錄下來,然後通過分析這些信息,明晰求職目標,總結求職經驗和教訓,精準、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02.

為什麼我們要對求職過程做記錄?

有人會說,找工作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要弄得和在公司做項目一樣,事無鉅細存檔?原因有二:

1.我們需要借鑑歷史信息

現在假定這樣一個場景:

你收到A手機大廠的邀約電話,你挑燈夜戰拜讀了手機行業的歷史演變、發展現狀、市場格局、未來前景等,然後在第二天的面試中侃侃而談,深得面試官的賞識。

回到家你坐等offer,期間你收到了另一家手機大廠B的邀約面試電話,你應約,準備擇優選擇。

照例你要做一番行業、企業、職位的信息蒐集,不過行業的信息,你在幾天前已經做過功課了,你調用大腦裡掌管記憶的區域為你工作時,卻發現知識有點支離破碎。

於是你只好再次打開瀏覽器,查看歷史瀏覽記錄,可是cookie也被你清理了,最後你不得不重新檢索關於行業的信息,而這些花費了你將近半個小時。

這個時候你對自己說:要是當時保存在文檔裡就好了。

這就是做記錄的好處,幫助我們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調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解決當下的問題。

大腦的記憶力是最不可靠的。遺忘曲線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新學一項知識後,如果不復習,第二天只留存原來的33.7%,遺忘速度會隨著時間減慢,一週後留存25.4%,一個月後僅剩21.1%。

基於此,我們將有用的信息及時記錄下來才能在未來有據可查。

2.避免憑直覺做決策

面試的時候我們常常面臨取捨,比如手裡有多個offer,你該如何選擇?

你大可以在腦海裡過一遍每一個offer的優缺點,然後用你所謂的“深思熟慮”選擇一個;

也可以查看一下你之前針對每個面試崗位做的信息記錄、職位分析、個人的職業發展的匹配度,最終將offer的優缺點列出一個表格,讓這些“數據”幫助你做出決策。

前者很大程度上憑直覺,而後者則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蒐集、科學的分析之後做出的理性決策,二者一對比,高下立見。

求職的過程中幾乎時刻都面臨決策,做記錄能幫我們通過信息、數據來做出理性判斷,而不是陷入憑直覺做決策的誤區。

03.

求職記錄三部曲

好了,現在你知道做記錄很重要了,我們這一部分就來討論一下如何完成求職過程中的信息記錄。

分為三個部分:面試前的信息蒐集、面試中的溝通、面試後的覆盤和分析前兩項重在記錄,最後一項重在分析。

我把它們稱之為求職記錄三部曲。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用的工具有文檔、表格、思維導圖、印象筆記(或其他在線筆記工具)、PPT等工具,最後產生的文件如下表。

求職記錄三部曲當中涉及的文件

一、面試前的信息蒐集

面試前我們要做功課,蒐集行業信息、企業信息和崗位信息,我們可以在EXCEL的同一個工作簿當中做三個表,分別是:行業信息蒐集表、企業信息蒐集表和崗位信息統計表。

1.行業信息統計表

求職時的行業信息有三個作用:

  • 第一幫助自己全方位瞭解行業的發展潛力,作為是否進入此行業的決策依據之一,當然如果你是在此行業已工作多年,則是通過最新的行業狀況來做出對行業趨勢的判斷;
  • 第二為了應對面試官的提問,比如:談談你對XX行業的看法;
  • 第三通過梳理行業的脈絡,對應聘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有初步的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對這些信息“眼過一遍”,但事實是這樣記憶比較凌亂和鬆散,通過“手過一遍”,便能將其系統化、結構化,便於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行業信息一般包含發展歷程、行業現狀、市場容量、競爭格局、未來前景等,將這些信息列示在excel表裡。

行業信息蒐集表

如果政策和技術影響較大的行業,還需要重點列示這兩方面的信息。

不過,EXCEL表有個缺點,當文字信息較多時,放到表格中就會顯得格外臃腫,比如“發展歷程“”行業現狀“這樣的信息,我們可以將這部分信息放在word文檔裡,然後在表格中以超鏈接的形式插入這份文檔。

像這樣:

行業信息蒐集表插入超鏈接

如果有需要特別說明的內容可以通過添加批註的方式完成,像這樣:

行業信息蒐集表對特殊內容加批註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文字內容比較多,為什麼不直接放在word裡?

這是因為隨著面試次數的積累,你會去不同行業面試,通過EXCEL表做記錄就相當於形成一個小型的“行業數據庫”,需要了解哪個行業直接檢索就可以看到。

而且這也是為我們後期做企業的信息整理做鋪墊。

當然,開始可以將行業的信息放在word文檔裡,隨著行業的積累再整理到excel表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我個人的習慣是終歸是要整理成表格,索性開始就一步到位。

2.企業信息蒐集表

企業信息的蒐集相對要個性化一些,除了像“企業規模”、“主營業務”這樣的基本信息外,還可以加入個人比較關心的因素,比如“位置在哪裡”,“老闆是何許人”,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表格的製作、信息的填充。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的是”所屬行業“這一項,可以引用”行業信息蒐集表”中的相對應的行業,以實現兩個表的連接(方法自行百度)。

當需要了解企業所在行業的狀況,一鍵點擊就可以查詢到,如下圖

企業信息蒐集表將“所屬行業”和“行業信息蒐集表”建立連接

我們在進行這一步時,很多項目是無法填空的。

比如”組織架構”“營業額”這樣的數據。如果公司比較知名,經常會有曝光,我們可以蒐集到相關信息。但如果低調的公司或者小公司,我們很難找到蛛絲馬跡。

這時候這個表格的另一個作用就會凸顯出來:我們提前列示出了我們想要了解的企業的內容,便於我們在面談的過程中做進一步的溝通調研。

3.崗位信息統計表

在崗位信息表裡,我們常規列示的項目可以有:部門、崗位職責、技能要求、薪資、應聘要求、是否管理崗、部門架構等信息,更加個性化。

同樣的,”所屬公司“這一項也可以引用"企業信息蒐集表“當中的公司信息。

崗位信息統計表

崗位信息表信息如果足夠完整,我們可以做多種維度的對比。

比如:

  • 不同企業的同類崗位的技能需求的比較。

同樣是做新媒體運營,M1公司和M2公司對於崗位技能的要求千差萬別,M1公司側重內容電商,而M2公司則看重品牌價值的打造,由此我們可以判斷自己更擅長哪一個。

  • 同一企業不同崗位的薪資的比較。

M3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和渠道推廣薪資差出一倍,我們就要評估自身能力素質能否匹配到工資高的那一個。

這樣對比的意義在於首先幫助我們瞭解自身和崗位的匹配程度,其次瞭解目前的能力水平在勞動力市場的價格,由此對自身形成一個理性的評估和判斷,避免高估或低估。

蒐集完信息並完成這三張表後,在對行業、企業瞭解的更加充分的同時,我們也對企業、崗位產生一些疑問。

如果說帶著答案去和麵試官交流可以展示我們的專業性,那麼帶著疑問去面試,則展示了我們的誠懇和用心,這無疑會增加面試通過的幾率。

而且,隨著面試崗位逐漸增多,這樣的一個工作簿就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數據庫,除了能指導我們在面試時有的放矢外,當我們未來要了解某個行業、企業的狀況時,不用在搜索引擎上搜海量信息,而是先打開這個小型數據庫做初步查詢,在此基礎上更新信息會更加高效。

二、面試中的信息溝通

前期的信息蒐集完成之後,我們就要正式進入面試環節了。

在這一步,我們帶著對於企業、崗位的疑問和HR、面試官侃侃而談,但是注意不要僅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做三件事:

1.面談過程中注意觀察並牢記招聘者對於你關心的問題的說明

很多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和麵試官的談話中。

比如面試官說:我們主營業務包括A、B、C,其中A是明星產品,佔據我們銷量的50%。那麼你就可以調研一下A的價格,由此倒推出此公司的營業額。

2.利用好提問環節進行提問

當然,面試官多以提問為主,對於本公司和崗位的說明比較少。但是很多面試官會在最後禮貌地問一句:你還有什麼要問我的嗎?

很多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不知所措,一方面他們不太確定面試官提問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們確實無問題可問。

而此時的你,帶著那麼多疑問、困惑,就可以真誠地向面試官求教。

不過要注意問題最好不要超過3個,且不能涉及太敏感的問題(比如負面新聞等),更不要在這個時候問薪資。

如果問薪資等於浪費了一個問題,因為後續如果雙方意願都比較強烈,談薪資是必走流程,而此時應該針對的是公司、崗位的探討。

3.面試結束後第一時間將關鍵問題記錄在案

什麼叫關鍵問題?

比如數據類,企業規模,營業額、人員構成等,你關心的問題也可以稱之為關鍵問題。

如果你不能馬上打開電腦更新你的“公司信息蒐集表”和“崗位信息統計表”,那麼用手機做臨時的記錄就是不錯的選擇。

這個時候“印象筆記”就會派上用場,記錄在手機上,卻能實現手機端和PC端的同步。

這類小工具適合零碎的,不用太多的文字的即時信息記錄,像一箇中轉站,起到了臨時存儲的作用。

比如像這樣:

記錄面試中的關鍵信息

當然,後續時間足夠時,要將這些信息及時補充到自己的“公司信息蒐集表”或“崗位信息統計表”裡。

類似的工具還包括有道雲筆記、石墨文檔;另外訊飛語記也值得推薦,因為直接輸入語音即可轉文字,用於時間緊、碎片化的記錄。

三、面試後的覆盤和分析

我們面試後常見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表現夠好,開心到飛起,恨不得奔走相告;表現不盡如人心,頹廢一會兒,接著打開招聘APP瘋狂投遞。

但是很少有人會把面試過程進行復盤,記錄結果,總結原因,而這些就是我們這一步要做的事情。

我們分兩個層面來做記錄,第一層面是覆盤,第二層面是分析。

1.覆盤

1)利用思維導圖覆盤面試過程

無論你對面試的過程是否滿意,當你回到家中,首先要做的不是處理或高興或失望的情緒,而是將大腦調到“回憶”狀態,開始對你的面試過程進行復盤。

打開思維導圖,主題寫“XX面試覆盤(日期)”,然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復盤。

一般面試官的提問都是有邏輯可循的,比如他會按照自我介紹、工作經歷、項目經歷、壓力面試這樣的順序來提問。

我們通過回憶,將面試提問列示,同時還原我們在面試過程中的回答。如下圖:

對面試過程進行復盤

記住,這個過程要儘可能還原當時的提問和回答,不要受個人好惡對內容加以修飾。

在還原的過程中會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這個思考就可以用於我們後續的分析,我們在後面的內容中會討論到。

2)記錄面試結果

將每一次的面試結果記錄在“面試結果統計表”當中,這個表格當中包含面試時間、公司名稱、崗位、薪資、面試流程、面試結果、成功/失敗關鍵因素等信息,如下圖:

面試結果統計表

通過這樣一個表格能清晰地看到每次面試的結果及原因分析,幫助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以上兩個覆盤表格越早整理越好,因為誠如上文所述,記憶有不可靠性,而且戰勝惰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想到馬上做”,避免在中間環節拖延,導致整個記錄工作無法進行。

2.分析

當我們已經面試了數家企業,積累了一些面試的覆盤信息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信息做分析和決策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彙總面試常見問題,形成答題套路,避免踩“坑”

在對面試進行復盤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常被面試官提問的問題,也是我們高頻“踩坑”的問題。

我們可以將它們單獨摘出來,分析自己失利的部分。

如果自己分析還是找不到原因,可以請教他人,找到一個或幾個相對“適合”的答案,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套路”。

我們將這些高頻問題及其“套路”記錄在“高頻問題彙總表”裡,分為“我的答案”和“改進答案”兩項,這樣通過對比加深記憶,避免再次踩坑。

高頻問題彙總表

下次遇到同類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從自己的題庫裡調用問題模板,輕鬆作答。

當然,所謂“套路”並非一成不變,套路第一需要體現你的個性,第二還要隨著當下提問環境的變化實時更新。

如果認為完成一次問題的總結就可以一勞永逸,那就大錯特錯了,隨時更新很重要!

如果你願意,一些出現頻次不那麼高的問題也同樣可以被保留在“題庫”裡,增加“題庫”的豐富性。

2)對offer做取捨

不是隻有沒有offer讓人鬱悶,offer多了同樣讓人糾結。Offer A和offer B如何選,憑空想象,有失客觀。

我們調用“企業信息蒐集表“、”崗位信息統計表”,比較不同公司、崗位的優劣勢,再結合行業的發展狀況和前景,綜合考慮我們自身的專長和興趣,就會有比較客觀和理性的判斷,而非憑感覺做出選擇。

3)通過分析成功率高的崗位,明確自己的優勢和職業發展方向

還記得我們前面做的“崗位信息蒐集表"嗎?此處,可以將它和“面試結果統計表”相結合進行分析:對你來說,怎樣的崗位面試成功率高?

將“崗位信息統計表"和“面試結果統計表”結合分析

舉個例子:

你面試了5家企業,都是新媒體運營崗位,但是拿到2家企業的Offer,你通過分析面試流程,發現你拿到offer的這兩家企業都沒有筆試環節,你成功的關鍵一方面因為避開了寫作這個“弱項”,另一方面因為你在做編輯方面能力突出。

再進一步分析另外三家沒給你offer的崗位JD,你發現他們在技能要求裡都對於“能及時根據熱點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做了相關說明,於是你明白有寫作類要求的新媒體崗位顯然不是你的長項,至少暫時不是。

不過這個結果讓你有點受打擊,你當初還自認為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呢。

但是好處在於,你開始思考未來你做新媒體運營到底要做通才還是專才。你的優勢是編輯,但是顯然僅有這樣一項技能,即使做到拔尖也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你需要再培養1-2項核心優勢。寫作能力雖然暫時沒有被認可,但是有基礎,可以繼續精雕細琢。

至此,你不但更加確信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還釐清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從兩個表格的冰冷數據到讓人振奮的職業發展方向,我們看到了記錄這些信息的價值所在。

4)分析求職成功率,幫助我們做決策和預測

分析這些信息的另一個價值是:通過分析offer數量,計算求職成功率。

這項分析需要額外再做一個工作,即打開各大招聘網站,數數你在不同的平臺投遞了多少份簡歷,獲得多少邀約電話,拿到多少面試機會,最終成功獲得幾個offer,然後計算各個階段的轉化率。

簡歷投遞統計表

為了更形象地看出變化,我們可以根據轉化率數據做一個漏斗,像下圖這樣。

求職轉化率漏斗

我們還可以分招聘渠道進行轉化率的分析,方法同前,不贅述。

如果我們再查看一下我們開始投遞簡歷的時間和拿到offer的時間,我們也可以評估出我們的求職效率。

這些數據有什麼作用?能幫我們做決策和預測。

舉個例子:

一般簡歷投遞後被邀約的概率大概10%左右,也就是說投遞10份可以獲得一個面試邀約。

那麼如果是上圖15%的概率,那說明簡歷做的質量還可以,被邀約率已經高於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了,那麼接下來的主要精力就是集中在準備面試上。

但如果被邀約的比例還不到5%,那麼可能你的簡歷改進的空間還很大,你此刻應該完善你的簡歷了。

再比如:

如果我們從3月1日開始求職,拿到Offer是3月31日,歷時整整一個月,那麼未來在規劃跳槽或辭職時,這個數據就可以作為參考。

如果這些數據通過反覆實踐得到了驗證,那麼它們的可參考性就非常高,我們就可以依賴它們做出更科學的決策,甚至是預測。

當然表格可提取的維度還有很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個性化分析。

這就是記錄求職信息的過程。

04.

記錄信息的附加價值

這些信息、數據並不是在求職結束後就完成了它們的使命,作為一份寶貴的“數據資源”,未來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對行業、公司信息的蒐集。整理、分析可以看做簡單的行業研究;
  • 對崗位信息的蒐集則幫助我們更明晰職業目標,明確自己該具備怎樣的崗位技能;
  • 面試後的信息整理和分析則是我們決策和預測的基礎。

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能對這些信息保持動態更新,我們在把握行業、企業的發展、就業的趨勢上將快人一步,這些都是記錄信息帶來的益處。


終於用如此長的篇幅講完了求職時的信息記錄,看起來又是對惰性的一大挑戰。但是相比找不到工作的焦慮,多做幾個表格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養成勤動筆的習慣,困惑時,看看它們,那些信息、數據自然會告訴你答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