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讓汙染源無處逃遁

在漳州,一家鋼鐵企業拿到“排汙許可證”後,企業的所有環保信息也會同時錄入系統。這是去年10月以來,漳州生態環保源頭治理大數據庫建立後的工作流程之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態的各個要素,漳州市將排查出的18578個各類汙染源頭進行數據錄入,通過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流域上下游系統治理,對汙染源實行“表單化、清單化、項目化、責任化”的精細管理。

智能可視化 對汙染源實行閉環管理

在漳州生態環保源頭治理大數據庫的監控屏幕上,全市18578個各類汙染源的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指數信息一覽無餘。操作人員隨機點開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監測點位,採樣時間、出口、壓力以及高錳酸鹽指數、溶解氧等環境指標實時更新。放眼全市,還可以通過熱區和分級設色來查看各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直觀又清楚。

大數據,讓汙染源無處逃遁

平和縣山格鎮通過智慧系統監控流域汙染情況

“這個水區域的色塊‘跳動’了,含氨氮比較高,屬生活汙水問題。再往縱深處追蹤,我們可發現河流兩邊的村莊生活汙水有沒有截汙納管。系統會精準靶向,把整改指令立即發送至責任單位。”漳州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督查科科長楊旺有告訴記者,在這些網格里,根據工業源、機動車等地面汙染源情況,結合氣象預報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物理參數進行深化計算,可提供大氣質量的預測和預報等藍天指數,準確率高達80%以上。它解決了三大問題:人力、管控智能化、數據可視化。

以往,汙染防控主要通過人工24小時在線監控、群眾熱線舉報或監察執法人員查現場等方式進行。但這些傳統方式效率不高,執法人員平均半天才能看一個點。到了現場,執法人員也存在判斷不夠精確等問題。另外,環境信息千變萬化。今天的問題整改好,稍一鬆懈,明天又反彈了。而大數據庫不同,它的AI智能追蹤不僅能完成密集監測,還可以完成從抓取到分析、溯源、處理的全部環節,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系統。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就能隨時瞭解現場信息,對各個源頭實現在線實時監測、動態管理,推動問題發現在平時,解決在當下。一個源頭一個解決方案,一個源頭一個掛鉤領導,執法檢查針對性更強,執法效率大大提高。

“未來,我們還可以把具體信息和專家分析輸入系統中,讓AI進行‘自動學習’。系統查出的共性問題,也可以分門別類,將反饋報告發到所有責任人手機上。人工智能還有個優點,能從大量複雜的數據中挖掘出規律,建立起科學的事件模型,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環境發展情況。”楊旺有用“格物致知、預測未來”概括大數據庫技術,它可以因地制宜、科學有序地規劃環保治理體系。

橫縱向管理 讓執法檢查針對性更強

不過,蒐集信息,錄入數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18578個汙染源信息,從何而來?

“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將汙染源歸為水、大氣、土壤、海洋、生態等5個方面68種汙染源種類,進行橫縱向管理。橫向,68個汙染源分配到生態環境局、工信局、自然資源局等18個市直單位。縱向,16個縣市區(開發區)指定相應鎮村深度摸排轄區內的汙染源。”漳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志勇表示,為了讓數據的錄入信息更精準,他們不僅組織多場培訓,還以生態部門牽頭,制定標準化汙染源摸排模板。汙染源如何排查,名稱如何制定,表格如何填寫,一切都有據可循。

“傳統的工作模式,找不到抓手。而現在,我們通過橫縱兩個方面,把屬地責任人定下來。實踐證明,監督汙染源最有力的抓手還是鄉鎮。”李志勇表示,汙染源排查及整治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將基礎數據錄入,能立行立改的,馬上就改。不能立行立改的,明確時間節點,做到“一領域一策略、一源頭一方案”。下一步,他們會利用現在遙感衛星,設置圖像識別功能,對重點監測點進行實時畫面抓取。未來,環境監測不僅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還可以通過圖像顏色識別,或通過三維可視化監測。

“上崗”後的監測設備,如果數據出現異常怎麼辦?“每一個重點汙染源的基本信息、生產工藝、治汙設施、排汙狀況都可實時掌握,企業的投產項目、停產情況、執法信息、信用評價等情況也得以動態更新,從而使得執法檢查形成全週期管理。”楊旺有在監控中心演示介紹,例如在對某家鋼鐵企業做新建項目環評中,如果該項目的排汙數據出現長期不超標、波動有規律、用超低值來拉低均值等情況,就會重點留意是否存在作假可能。另外,如果橫縱向兩條線的數據互相“打架”,也說明有問題。執法方面,由於歷史記錄中的存在問題和整改情況等都一目瞭然,使得此後的檢查更有針對性,也避免了重複執法,實現了科學調度。

大數據,讓汙染源無處逃遁

汙染源管控進入大數據時代,漳州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圖為漳州市民在南湖欣賞天鵝

目前,該大數據系統已為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的數據統籌協調提供支持,實現硬件資源統一分配管理、應用系統統一註冊管理、數據資源統一接入與監控,初步形成數據共享服務的能力。當然,大數據庫的互聯互通,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協議。“部門因工作需要調取數據時,需寫申請報告,並錄入系統,形成全自動監控流程。這樣才能保障數據安全。”楊旺有表示。

本報全媒體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通訊員 張達敏/文 全媒體記者 白志強/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