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歌行體是什麼意思?

269852880003


歌行體屬於古體詩,排律屬於格律詩,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唐代以後,詩歌分兩大類;古體詩和格律詩(今體詩、近體詩)。

  (一)、古體詩。也叫古風,它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每首句數不拘,有五言(五古)、七言(七古)、雜言等形式。因為漢魏時有許多樂府詩,唐時有人仿效樂府詩的體式寫過不少“樂府”詩和“古風”,其實就是古體詩。又因為,漢樂府詩裡有許多帶“歌”和“行”的題目,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悲歌》《古八變歌》《豔歌》等,唐人仿此體式寫的詩也很多。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這類詩都屬於古體詩。古體詩在句數、字數和平仄、押韻方面都比較自由,有的詩中間還可以換韻。所以說,歌行體不屬於排律詩。

  (二)今體詩。是唐代才定型的一種詩體,唐代以後律詩和絕句通稱今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都有一定的格局。所以也叫格律詩。今體詩主要有兩種。

  1、律詩。因格律嚴密,故名。以八句四韻為定格,中間兩聯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分五言(五律)、七言(七律)兩體,凡一首詩超過十句的,就叫排律。所以說,排律句數雖多,仍然是今體詩裡的律詩,他不是古詩,和歌行體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2、絕句,也叫“斷句”“截句”“絕詩”。像是從律詩中“截”下來的四句,故名。它的平仄、押韻都有一定要求。也主要有五言、七言兩種。


頭調君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古人所說的“詩言志,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金兆鑫


古代詩歌中,歌行即古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

歌行體是南朝宋的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