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次夢迴高考,我到底在遺憾什麼?


數次夢迴高考,我到底在遺憾什麼?


1 夢迴高考 我在遺憾什麼?


最近又總是夢迴到高中校園,激烈地進行高考的備考。大學畢業5年來,這種夢已經不下十來次了,有點搞不懂這是為什麼。


今天與一位朋友聊起來這個話題,她說她也有這種夢境,只不過次數沒這麼多,我們討論了一下,最後達成一致:高考,對我們來說,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遺憾。


我細想關於夢迴高考發生的時間,只要集中在這兩年,剛畢業的那兩年是沒有這種夢境的。


想來可能是這兩年來,職場上的升遷和工作壓力帶來的這種感受,跟當年高中時期面臨的高考壓力有些相似,內心都希望自己有所突破,做出滿意的成績,但過程卻是不容易的,可能當前的狀態和當年高考的心境相同,白天的各種心理活動的頻率,與當年的高考場景產生了共振,出現在了畫面裡。


雖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但隱約覺得似乎不止於此。


細細思考一下,偶爾會對自己的學歷有些遺憾。工作中以後,也會偶爾受到這樣的刺激,這才讓高考這個詞不斷在我腦袋裡一次又一次地被喚醒。


夢境裡,總是一副苦讀地狀態,呈現地畫面是在早讀課使勁地背誦政史地,或是在走廊與同學相互提問背誦的內容。


高中時候地學習方法就是死記硬背,被書上的內容,自己的筆記,做大量的習題,記不住的東西,背一遍又一遍,就是用的這樣的學習方法,用在政史地和語文英語上還好,還能拿個中等成績,但是數學,就一直學不好,那個時候除了無奈,別無他法。


而現在面對工作,工作內容變動頻繁,過去上學的方法再也不能湊效了。


我各種掙扎,從互聯網上尋找方法,向別人請教,自己流淚反思,才獲得了老闆的一些好的評價,但他還是給我貼一些不好的標籤。


2 原來是這樣

數次夢迴高考,我到底在遺憾什麼?


直到今天看到《終生成長》書裡,我看到了我的影子。


書中對一批學生進行了追蹤觀察,發現有一類人咱們暫且稱為A吧,他們往往會說我是最笨的,"我被數學搞得頭大" "因為數學老師又胖又討厭"等,而另一類人;


咱們暫且稱為B,這類人則動用他們的全部能力來學習,對於招架不住的事情,他們任然會堅持不懈,全力以赴,這兩類人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


A類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閱讀課本和課堂筆記,如果內同特別難,他們會再讀一遍,他們把所有東西都背下來,就像吸塵器一樣,他們如果考得不好,會得出結論,認為化學不適合他們,畢竟"我已經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不是嗎?"


而B類學生完全掌控著自己的學習節奏,他們不是不動腦子地死記硬背,而是會去尋找串聯的點和潛在的規律,遇到錯誤時,他們會去不斷審視,直到弄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


對照以上,我自己是AB的合體;做到全力以赴,但不會去尋找能串聯的點和背後的規律;


自己做錯題時,簡單地對完答案,然後又開始死記硬背,當考得不好時,我又會說"我已經做了所有可以做的事了";


這個就是我,一直在重複低水平努力的行為,這個行為貫穿整個高中和大學,到工作以後,用同樣的方法並不能幹好工作,於是我開啟了我的掙扎之路。


在書中,作者把A類學生的思維模式成為固定式思維模式,而B類學生的思維模式稱為成長型模式,


固定式模式的人,他們往往只是希望讓別人覺得他們很聰明,並且會為了維持這份聰明而選擇他們擅長的事情,拒絕挑戰,他們信奉天賦的力量,而排斥努力的分量


而成長型模式的人,往往喜歡挑戰,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而非通過考試,他們堅信努力可以達到想要的目標,不過是愛迪生、達爾文、莫扎特及其書中追蹤觀察的學習的案例,都足以說明了這點。


然而擁有固定式思維模式的人,他們往往不願意付出真正的努力,也不懈努力;


而成長型模式卻幫助人們全身心投入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付出所有的努力,思考無窮無盡的策略來使得當前的事情能夠成功,這也正式成長型模式可以幫助人們發展能力並結出豐碩果實的原因。


而我自己,現在看來應該大部分屬於固定式模式。這也是我很努力卻在高中留下遺憾的原因。


3 未來會更好


近兩年,我懵懵懂懂,在掙扎之路上慢慢探索,也慢慢地往成長型模式轉變。只是自己一直沒能像這樣子明白前因後果。


或許我們遺憾的並不是當初的結果不是最完美,而是原本我們可以更好。不過,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學會適當地饒恕自己,不然最終累的只有自己


寫下了以上文字,我似乎有些釋懷。即使過去不能改變,那又怎樣呢;我應該感謝那個當初的自己,並把眼光放到未來去。


現在的我,比過去好太多了;那未來的我,也一定會更好。


數次夢迴高考,我到底在遺憾什麼?


我是可人麻椒,深耕職場5年,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