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杨广是大功大过大暴君,完全不晓得人民群众的力量。注意是暴君不是昏君,昏君是指昏庸无能无所作为甚至是傀儡那类皇帝属于无才有德的废品,暴君是有才无德的危险品破坏力极强。也许是出身高贵从小就没机会接触下层人民,老百姓在他眼里真是命如蝼蚁。杨广长得又帅又有才又是皇帝当然骄傲,刚愎自用搞的最后身边连个可用的人也没有,悲哉。他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忘记了愚者千虑和智者千虑的道理,实际就是自负害了他。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隋炀帝槽点之一,巡游,开凿大运河,造宫殿。古代是没有经济学的,国库的银子过多,民间的银子过少,也没有基建可以投,隋炀帝总不能修路吧,只能征民夫大修宫殿,开运河,甚至是巡游,目的是把国库的银子发放到民间。 这个就跟乾隆六下江南一样,国库银子太多了,至于战争,开疆扩土,对错自有历史评判。 但是,隋炀帝的外戚李渊趁势后院起火,难道就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不管隋炀帝如何无道昏君,部下叛乱首先是不对的。食君禄,就该与君分忧。这些都抛到脑后了。变成了山中无皇帝,猴子称大王。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杨广想干武帝干的事,却不具备武帝的条件。他的父亲给他留下的本并不够他折腾的,而武帝接受的江山是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再者七王之乱已经把挑头的诸侯王给杀了,而杨广时期关陇集团依然很强大,杨广干大业时后方并不稳定;其次,他干得太急了,十几年就想把武帝几十年干的事给干了,武帝刚上位的时候好歹也是先在窦漪房面前装会儿孙子,炀帝一下子征调那么多人干这干那,武帝征讨匈奴好歹打了几十年,炀帝却指望着一下子派那么多人把高句骊给灭了,太急,一下子消耗太大;最后,武帝有孩子给他插屁股,武帝晚年,在国家动荡的时候能及时停手,下罪己诏,他儿子会继续按照他晚年的方针休养生息,防止了动乱。 这些可能是外部客观原因,使得武帝之所以是武帝,炀帝之所以炀帝。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杨广想要做的事,完全推行科举制,灭了关胧贵族集团的势力,灭高句丽,灭了突厥——最后都是他强势推行却功败垂成,然后李唐顺势接盘,直接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以及科举制。 不是杨广没有才华,而是操之过急,太过刚愎自用。其太过得罪世家大族,自然被泼了无数黑水。并且当时的隋朝实际上也并没有到了完全摒除内忧外患天下太平的时候,北齐的亡国之民,还没有完全归化,心里一直想着叛变;南方与中央的联系还是太少,导致杨广想在朝堂上扶持江南势力抗衡关胧集团都还做不到,政治局势不成熟,势力不均衡),而与杨氏一同位列当年八柱国的那些关胧贵族,被杨广整的要死要活,自然是找准机会马上翻脸。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结果三征高句丽,征的民怨沸腾,烽烟四起。似乎,杨广在征高丽背后有着更大的考量,因为明摆着因为打仗已经有很多地方叛变了,他还是一意孤行。当时大部分府兵兵力都控制在关陇集团手里,杨广或许希望用一场倾国之力远征的方式来将关陇集团的势力彻底打碎,塑造自己的嫡系力量,但是事实证明他太急想的太简单。隋炀帝的谥号是李世民给的,而炀帝正是杨广给予陈后主的谥号,杨广以陈叔宝作为重要反面教材,最后却落得一个同样的命运,不得不说也是莫大的讽刺。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隋炀帝能力和手腕确实重要,但是对于时局和度的把握也是必须,没能看到民众的力量,没能代表绝大多数的利益,或许也是贵族出身的杨广最大的缺漏。杨广的问题就在于此,得罪了底层农民和地主阶级;政治上,着力打击魏晋以来几百年形成的门阀政治生态,科举,打高句丽很多是这个因素,得罪了门阀士族;最终民变四起,纵使隋末能人志士,英雄猛将如云,多少又被其所用,最终还是被贵族们来了个釜底抽薪,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

杨广是暴君吗?为什么世人都讽刺他呢?他没有功绩吗?

​其实,对比秦汉隋唐,秦始皇和杨广,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处于历史分合的节点,都有影响深远的成就,其后都是长寿强大的王朝。拿杨广比之嬴政,成就上不敢说旗鼓相当但也相差无几,今天我们对秦始皇的评价相对公允,而提起杨广就被一个炀字打了千百年的烙印,因为秦的继承者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而隋的继承者是杨广的表兄关陇贵族李渊而不是瓦岗寨。没有他表弟的基业,他李唐盛世连个影子都没有,最后反而给他表弟安了一个炀的谥号,再对比他自己捉急的智商,感叹历史真是一个最大的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