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魯迅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從此以後》便是他著名的“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寫了一位受過高等教育卻沒有能力的世家公子哥代助與自己的好友平岡以及三千代之間的愛恨糾葛,通過代助的生活來解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消極社會,通過代助的心境轉變來展現自我——包括夏目漱石在內的人——用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的全過程。

夏目漱石與《從此以後》人物的消極感染:代助與漱石的相互渲染,身處消極社會的無奈

小宮豐隆在《漱石與戀愛》中說道 : “ 戀愛是漱石的作品與生活的樞軸 , 不掌握不理解漱石的戀愛理念之人 , 會把漱石的作品與生活都僅僅看作無意義無生命的饒舌的堆砌。 ”

夏目漱石對於自己的作品融入了骨血,往往在筆下的男女主人公身上不著痕跡地傾注了那細膩而又深沉的心思,甚至把自己也寫進了作品中,像對於《從此以後》中代助的描寫,何嘗不是另一個他自己呢?

①代助的消極

夏目漱石筆下的一個有文化的富家公子哥,生於一個信奉儒教的官僚資本主義家庭之中,每日喝著紅茶吃著奶油麵包,穿著正裝帶著高帽去鰻魚店。但是這樣一位看似物質生活異常富足的人,卻在內心感到無比的空虛。

這是因為當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一度引入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卻沒有重視道德教育的積澱,導致在那看似繁華的表面下一度滿目瘡痍。

書中的代助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找到物質與文化的平衡發展,而顯然現在是缺失的。他覺得當時的社會物慾橫流,“利己主義”“權錢交易”甚至於人的尊嚴都可以用價值來衡量。

而這樣的社會無疑是違反傳統道德的,當所有的行為離不開利益為核心運作時,一切都會變得虛無縹緲,不再有任何意義。

“在貧弱的日本取得和歐洲一樣的財力之前,在日本這樣的平衡是無法實現的”

這也是代助發出的對於目前這樣的一個消極社會深深的無奈。而這種無奈也是埋在夏目漱石的骨血之中的。

②夏目漱石的消極

夏目漱石本身便是出身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武士家庭,但是之後,家道中落便被寄養在別人家,但是養父母的關係又不好,所以小時候的他是帶有憂鬱氣質的。這也直接造就了他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但是,夏目漱石同時又是一個酷愛學習的人,所以他不僅有極高的漢文造詣,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在日本的深入推行,也對西方文化也頗有研究。

他與傳統漢學卻頗有淵源,從小讀遍先秦百家,唐詩宋詞等,就連他的筆名中“漱石”二字都是取自《晉書》“枕流欲洗其耳,漱石與礪其齒”。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小說中蘊藏了豐富濃厚的儒家思想,而且儒家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相互矛盾交融都潛藏在作品中代助的身上。這裡我們可以說代助是夏目漱石,夏目漱石也是代助。

夏目漱石是親身經歷過資本主義對於人性的泯滅與摧殘。所以在文中他藉助代助的口,抒發著對於這樣的消極社會的不滿與憤懣。

所以說,代助與夏目漱石是相互呼應、相互渲染的。夏目筆下的代助也是另外一個自己,兼顧著內心東西方文化的矛盾,傾述著不滿與無奈,同時,用自己的方式抵抗這消極的社會。

夏目漱石體現在代助身上的消極對抗之法:融不進的社會,衝不破的枷鎖,唯有逃避與隱忍

代助對於當下社會的不滿導致了他無法讓自己去融入社會,但是面對著儒家道義的枷鎖,他也沒辦法去掙脫,所以無奈的他只能選擇逃避與隱忍。

①代助的消極對抗 :同一種逃避與隱忍

“那麼,只有你賦閒在家?”

“噯,是這麼回事。”

“唔,你在家裡做些什麼事呢?”

“哦,無非是睡睡躺躺。或者出去散散步。”

“別人都去掙錢,只有你在家裡躺著,你不感到苦惱嗎?”

“不,我並沒有那種感覺。”

“家庭裡相處得還很融洽吧?”

“吵架什麼的倒是不大有。不過氣氛有點兒怪。”

“唔,你母親和哥哥大概希望你儘快地自立吧?” “可能是的。”

“看來你是個大樂天派。我說得對嗎?”

“噯,我絕不存心欺騙人。”

“那你完全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啦。”

“嗯,哦,你是說無憂無慮,對吧?”

這是代助與僕人門野一段簡單的對話,在這段簡單的問答中我們可以發現代助的生活,雖然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但是卻在畢業之後無所事事,這樣的無所事事其實也是他自己為自己鍛造出的一個思想的避風港。

代助出身於儒家世家,所以在面對三千代的感情與兄弟平岡之間的道義面前,他選擇了道義,看起來是成全他人的美德,但是這也間接的製造了後面三個人的痛苦。而成全了平岡之後的代助,也逐漸地從大學時代單純的思想中逐漸地轉變,開始思考這樣的道義是否真的正確。

這時他對於社會也有了一個清醒的認知,逐漸地見識到社會上的醜惡、貪婪、金錢交易等等一系列他認為消極的另一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既沒有辦法選擇融入這樣一個他不認同的消極社會,另一邊又沒辦法掙脫道義為他帶來的枷鎖,只能選擇躲避在自己的純潔世界中獨自消化這一份無奈與難耐。

②夏目漱石的消極對抗:獨自消化社會的無奈

反觀夏目漱石,代助這種為了朋友道義而犧牲愛情的行為,何嘗不是夏目漱石在少年時期的一種反映,他從小熟讀儒家著作,對於漢學文化研究之透徹,14歲便開始學習中國古籍的他,在少年時曾經立志要以漢文出世。所以,想必儒家思想早已在他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進而也在影響著他的行為舉止。

在這樣的時期中,他同樣也會認為,為了朋友道義這樣的高尚品德而犧牲自我是一個傳統而令人讚賞的行為,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感恩。但同樣的夏目漱石也在忍受著東西方文化的矛盾交融,他曾經在英國留學,接受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薰陶,但是也儒家思想又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所以對於這樣的狀況他同樣在迷茫中無奈的前行。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因此,在這本書中也就賦予代助這樣的一個人物矛盾性的存在,用代助的逃避現實,表達著自身的無奈。同時也用代助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卻無所事事的人物形象傳遞著知識分子的對於消極社會的不滿與憤懣,但是卻有無可奈何的鬱悶之情。

夏目漱石的消極對抗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覺醒 :擺脫傳統道德枷鎖,自我意識的覺醒

本書中的女主人公三千代,我認為她的這個名字是有特殊的含義存在的,“三千代”乍一看有一種穿越三千年的感覺,其實夏目漱石在這樣裡的安排也是通過三千代將代助帶回到選擇道義之前的那一刻,再重新做一次選擇。而這一次,也將意味著代助在逃避社會現實之後自我意識的覺醒,逐步的擺脫對於傳統道德的枷鎖。

①代助的覺醒

代助當年的道義之舉,間接的造成了三千代悲劇而痛苦的前半生,三千代帶著對於代助的決定決絕嫁給平岡後,經歷了丈夫的背叛、孩子的夭折、自身的病痛加之當年代助對於她的拋棄。但是三千代,卻是一個帶有明亮色彩的存在。

即使在經歷這樣多舛的命運後,她依舊堅韌,明朗,她可以從容的接受命運帶給她的一切不如意。但同樣的她也可以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用自己堅強而獨立的人格堅守著自己內心的愛情。

所以在三千代再次出現後,彷佛是照進代助生活中的一束光,把代助從他構建的單純美好的世界中喚醒。三千代的果敢與堅強也使得逃避現實的代助一步一步的直面現實,擺脫傳統道義帶給他的枷鎖。

代助在心裡喊道:“我今天才算是回到 ‘自然’的 過去了啊。”

代助又想:自己為什麼不 能早點兒回到這“自然”中去呢?為什麼一開始就同這 “自然”相對抗呢?

從代助的心理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他一直追求的其實是這種自然舒服的狀態,之前三千代用自己的決絕逼迫代助通過思考他對於三千代的責任的同時,也在思考對於傳統道義的遵守。而如今,三千代的再次出現,無疑是帶回到時光之前,給了代助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也將是代助的命運以及思想的轉折點,是代助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有了重新的定義。

②夏目漱石的覺醒

代助的轉折其實也是夏目漱石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思想的轉折,當年夏目漱石在英國留學的時候,面對衝擊的異國文化,從語言到生活環境的完全不適應,直擊他的身體和心靈,為此,他也曾經選擇過逃避,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但是最後他憑藉著自己堅韌的性格以及從小養成的人生觀,憑藉著對於文化的熱愛與追求的使命感,克服了身體以及心靈上的重重困難,而在這個過程中對於英國的所見所聞也就導致了夏目漱石對於日本在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後的弊端看的一清二楚。

逐漸地他發現,當時佔據日本主流社會的“他人本位”的思想,是極度的沒有自我意識的存在,而這種思想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社會缺乏自主意識,一味盲從的病態發展。而這時他也終於想明白“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性。

可以說,夏目漱石在這本書的這一層面上,再一次藉助代助的覺醒轉變暗示著自我內心的轉變,可以說這既是代助的一大步,更是夏目漱石的向前一大步,衝破傳統道義的牢籠,注重自我本位的感知與認知。

夏目漱石的極端反抗化成消極之法,描繪消極社會:反抗社會的茫然,順其自然的消極之法

雖說夏目漱石找到了“自我本位”,但是這也又將他推入另外一種迷茫當中,這種追求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是非常難把握一個度的,過分追求很容易會演變成“利己主義”,所以帶著這與普世價值觀相悖的思想只能選擇順其自然的消極之法來抵抗。

①代助表現出的消極社會現象

在全文的最後,夏目漱石並沒有具體寫出代助與三千代之後的生活將會是如何?但是我想,在代助選擇失去家庭的經濟支持、選擇與家庭斷絕關係、選擇與三千代在一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很明白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呼喚。

或許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代助和三千代之後的人生,也許代助會面臨自己曾經所鄙夷的社會、也許代助會面臨道義的指責、也許他們會因此過的窮困潦倒。但是至少我們相信代助不會再選擇逃避,會直面現實社會,會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的去面對一切的艱難與困苦。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從此以後》書名中也隱藏著對於代助的一種美好的希冀的寄託,包括在夏目漱石的愛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門》中,他果斷的安排代助與三千代過上了半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然而我們都清楚,缺乏物質生活的愛情必將是不現實的,

夏目漱石在這裡營造一個美好而虛幻的伊甸園,代表著他對於代助的一種美好的希冀,也是對於日本當下社會變得更好的一種美好的願望。

②夏目漱石賦予的消極之法

《從此以後》帶著對於代助的美好希冀,也映照著夏目漱石內心對於未來的迷茫,雖然他明白也找到了自我覺醒的重要性以及意義所在,但是,內心依舊對於這個度的把握是充滿著不安與懷疑。

夏目漱石的這種“自己本位”的自我意識覺醒,看起來雖然是一種進步,但其實也是一種用來抵抗消極社會、順從自然的權宜之計,因為它終究與具有普世價值的道德觀存在或多或少的衝突,註定是短暫的。

在這樣的困境中夏目漱石選擇用“順其自然”這樣的看起來消極的方法來抵抗這個消極的社會,其實等到夏目漱石晚期的時候,在他提出的“則天去私”的思想中得到了有力的驗證。這個思想追求的是“順其自然”的人生觀以及“無我”的禪宗境界。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從此以後》代助與夏目漱石的相互渲染,從逃避消極社會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再到順其自然的整個心路歷程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現,而夏目漱石也正是用這樣的消極之法,抵抗著當時那個消極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