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為何而死?《心》背後的時代沉浮

《心》是文學大師夏目漱石後期之作,相比他初期的作品而言,《心》在筆法和內涵上可謂是集大成之作,無論是文筆還是內涵,相比前期嬉笑怒罵的《我是貓》有非常迥異的差距。

先生為何而死?《心》背後的時代沉浮

套路的言情

《心》的篇幅並不長,情節也相對比較簡單。

“我”偶然間遇到了一位“先生”,他有豐富的學識,有漂亮的老婆,但後來通過一封長信,讓“我”瞭解了“先生”過去的人生。“先生”的人生充滿了波折,從小就不幸福,後來與同樣不幸的朋友K相識,他們一同愛上了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為了愛情,“先生”通過各種計策誘使K自殺,自己也如願以償的迎娶了這位漂亮的女孩。男才女貌,然後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婚後的生活卻並不幸福,漂亮的老婆並不瞭解先生的想法,不知道K自殺的原因,也不知道先生為何總是與她充滿了距離感。婚後的先生生活在良心和道義的譴責之中,最後明治天皇的駕崩讓他萬念俱灰,選擇自殺。

猛地看上去,這似乎與傳統的言情故事並無太大區別,國內外的狗血言情劇裡,這樣類似的情節在接連不斷的上演。但是細細品味之下,就能清晰感受到作者那種撼人心魄的筆致,以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知識分子群體的迷茫與無助。

先生為何而死?《心》背後的時代沉浮

(人人都愛的夏目漱石)

蓬勃向上的時代

不得不說,夏目漱石所處的時代是幸運的,《心》這部小說中所處的也是那個燦爛的時代,明治末期到大正時期,正是日本國力蓬勃向上的時期。相信度過《裕仁傳》的朋友們,一定會被最開頭部分那種幸福的氛圍所感染。

明治維新富國強兵的發展策略讓國家實力大增,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讓這個東亞小國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明治末期大正時期的日本,在經濟上也完成了手工輕工業向重工業的過渡,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當時的狀態與現在的中國很多相似的地方:蓬勃的工業造就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幾乎所有人都想著努力賺錢;經濟的優越促成了思潮的綻放,一系列偉大的作家由此誕生;女權主義開始在女性群體中傳播,越來越多的女性打破傳統的束縛,女生開始穿著洋裝,走出家門闖出自己的天地;經過多年的教育,國民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年輕人把目光轉向個人發展;“新中產階級”快速崛起,社會變化飛快,所有人都在努力追趕時代的腳步。

蓬勃的時代浪潮,賦予了每個人功成名就的機會,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從中獲益。想象一下:到處都是工作機會,到處都在追求發展,到處都在追求業績,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有能力沒思想的人。螺絲釘性格的人在此時會大放光彩,就如同當今一樣。滿腹學識的知識分子反而很容易被時代甩開。

先生為何而死?《心》背後的時代沉浮

知識分子的末路

想象一下,一家工廠加班加點的努力生產,工人們都在為了賺取更多的加班費而拼命,這個時候,哪一種人最不受歡迎?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與普通大眾不同,他們有更高的追求,他們有強烈的道德約束,相比其他人,他們很難會為突如其來的加班費而損耗健康,他們也很難通過傳統的方式被激勵。

很不幸,《心》中的先生和K都是這樣的類型,擁有東京帝國大學的學歷,本應擁有燦爛的人生,但他們各自還有著並不幸福的童年。

“往日跪在其人腳前的記憶,必使你下一步騎在其人頭上。我之所以摒棄今天的尊敬,是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為了明天不忍受更大的寂寞。”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大抵生活中不會缺乏被人踩在腳下的不幸經歷,而一個人如果擁有了不幸的童年,那麼未來的人生中,這個人基本都會太可能會幸福。而這使得他們的性格變得異常的敏感,容易被折斷。

先生的父母早亡,被託付於伯父,卻被伯父算計,敗了不少家業,有過這樣的人生經歷,基本就會對他人甚至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充滿不信任感,所以我們在書中看到了這種不信任背後的“碌碌無為”。

在面臨選擇時,是自身道德約束下的信仰更重要?還是切實可以握在手中的利益更重要呢?一邊是堅守了多年的信仰,是理性的證明,一邊是近在咫尺的愛情。我相信,如果沒有經過高素質的教育,或是成千上萬次文化的浸潤,很多人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即使是如“先生”和“K”這樣人,也在“一不留神”之間,被利己的私慾汙染了信仰。

結果就釀成了小說中出現的悲劇。“先生”和“K”原本都有不俗的信仰,但是K沉迷於愛情,發現利己之心背離了自己的信仰,(反正未來也不可能幸福的前提下)選擇了自我了斷。而“先生”完滿的人生也由於設計了別人“死亡”而愧疚不已。

雖然美麗的妻子並不瞭解K的死因,雖然“先生”與美麗妻子之間的生活也幸福完滿,令人豔羨。但老夫老妻的他們,還是會因為妻子偶爾一句“男人的心同女人的心為什麼就怎麼也不能完全貼在一起呢”而倍感淒涼。陰影瞬間籠罩了“先生”的心頭。

先生為何而死?《心》背後的時代沉浮

現實的寫照

如同魯迅的文章一樣,如今看《心》這部小說同樣能在生活中看到現實的例子。

也許有人覺得,互聯網時代,作家群體完全可以寫一寫適合大眾的內容。但是這明顯與尊嚴和信仰不符,尤其是對那些被大眾稱之為“迂腐”或者“不能與時俱進”的人而言,他們對於文字的崇拜,以及對自身名聲的愛護,不允許他們去寫那些討好大眾的內容。

利己?還是選擇信仰?

從古到今,為了“一世英名”的不懈努力的知識分子大有人在,尤其是在這個浮躁的、大眾都在努力各奔錢程的時候,為了清名而努力的精神更顯難能可貴,這並非是迂腐,而是一種對於信仰的堅持。

當國家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蓬勃向上的時候,社會進化的速度飛快,這種快速的變化會讓很多人產生不適,尤其是在錢程面前很容易被時代所遺棄的知識分子群體更是如此,社會中的他們矛盾、悵惘、無助,而且更加孤獨,不被世人所理解。

不再完滿的人生,沒有幸福的未來,已經背棄的信仰,相信這才是導致“先生”與“K”選擇自我了斷的核心原因吧。

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希望,那人也就與行屍走肉無異了。

很多人願意像殭屍一樣生存,他們不行。

原來一百年後的我們和那時的人們究竟是沒有什麼改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