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为何而死?《心》背后的时代沉浮

《心》是文学大师夏目漱石后期之作,相比他初期的作品而言,《心》在笔法和内涵上可谓是集大成之作,无论是文笔还是内涵,相比前期嬉笑怒骂的《我是猫》有非常迥异的差距。

先生为何而死?《心》背后的时代沉浮

套路的言情

《心》的篇幅并不长,情节也相对比较简单。

“我”偶然间遇到了一位“先生”,他有丰富的学识,有漂亮的老婆,但后来通过一封长信,让“我”了解了“先生”过去的人生。“先生”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从小就不幸福,后来与同样不幸的朋友K相识,他们一同爱上了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为了爱情,“先生”通过各种计策诱使K自杀,自己也如愿以偿的迎娶了这位漂亮的女孩。男才女貌,然后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婚后的生活却并不幸福,漂亮的老婆并不了解先生的想法,不知道K自杀的原因,也不知道先生为何总是与她充满了距离感。婚后的先生生活在良心和道义的谴责之中,最后明治天皇的驾崩让他万念俱灰,选择自杀。

猛地看上去,这似乎与传统的言情故事并无太大区别,国内外的狗血言情剧里,这样类似的情节在接连不断的上演。但是细细品味之下,就能清晰感受到作者那种撼人心魄的笔致,以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群体的迷茫与无助。

先生为何而死?《心》背后的时代沉浮

(人人都爱的夏目漱石)

蓬勃向上的时代

不得不说,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是幸运的,《心》这部小说中所处的也是那个灿烂的时代,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正是日本国力蓬勃向上的时期。相信度过《裕仁传》的朋友们,一定会被最开头部分那种幸福的氛围所感染。

明治维新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让国家实力大增,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让这个东亚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明治末期大正时期的日本,在经济上也完成了手工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过渡,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当时的状态与现在的中国很多相似的地方:蓬勃的工业造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几乎所有人都想着努力赚钱;经济的优越促成了思潮的绽放,一系列伟大的作家由此诞生;女权主义开始在女性群体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打破传统的束缚,女生开始穿著洋装,走出家门闯出自己的天地;经过多年的教育,国民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年轻人把目光转向个人发展;“新中产阶级”快速崛起,社会变化飞快,所有人都在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

蓬勃的时代浪潮,赋予了每个人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想象一下:到处都是工作机会,到处都在追求发展,到处都在追求业绩,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能力没思想的人。螺丝钉性格的人在此时会大放光彩,就如同当今一样。满腹学识的知识分子反而很容易被时代甩开。

先生为何而死?《心》背后的时代沉浮

知识分子的末路

想象一下,一家工厂加班加点的努力生产,工人们都在为了赚取更多的加班费而拼命,这个时候,哪一种人最不受欢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不同,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他们有强烈的道德约束,相比其他人,他们很难会为突如其来的加班费而损耗健康,他们也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被激励。

很不幸,《心》中的先生和K都是这样的类型,拥有东京帝国大学的学历,本应拥有灿烂的人生,但他们各自还有着并不幸福的童年。

“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受更大的寂寞。”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大抵生活中不会缺乏被人踩在脚下的不幸经历,而一个人如果拥有了不幸的童年,那么未来的人生中,这个人基本都会太可能会幸福。而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异常的敏感,容易被折断。

先生的父母早亡,被托付于伯父,却被伯父算计,败了不少家业,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基本就会对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了这种不信任背后的“碌碌无为”。

在面临选择时,是自身道德约束下的信仰更重要?还是切实可以握在手中的利益更重要呢?一边是坚守了多年的信仰,是理性的证明,一边是近在咫尺的爱情。我相信,如果没有经过高素质的教育,或是成千上万次文化的浸润,很多人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即使是如“先生”和“K”这样人,也在“一不留神”之间,被利己的私欲污染了信仰。

结果就酿成了小说中出现的悲剧。“先生”和“K”原本都有不俗的信仰,但是K沉迷于爱情,发现利己之心背离了自己的信仰,(反正未来也不可能幸福的前提下)选择了自我了断。而“先生”完满的人生也由于设计了别人“死亡”而愧疚不已。

虽然美丽的妻子并不了解K的死因,虽然“先生”与美丽妻子之间的生活也幸福完满,令人艳羡。但老夫老妻的他们,还是会因为妻子偶尔一句“男人的心同女人的心为什么就怎么也不能完全贴在一起呢”而倍感凄凉。阴影瞬间笼罩了“先生”的心头。

先生为何而死?《心》背后的时代沉浮

现实的写照

如同鲁迅的文章一样,如今看《心》这部小说同样能在生活中看到现实的例子。

也许有人觉得,互联网时代,作家群体完全可以写一写适合大众的内容。但是这明显与尊严和信仰不符,尤其是对那些被大众称之为“迂腐”或者“不能与时俱进”的人而言,他们对于文字的崇拜,以及对自身名声的爱护,不允许他们去写那些讨好大众的内容。

利己?还是选择信仰?

从古到今,为了“一世英名”的不懈努力的知识分子大有人在,尤其是在这个浮躁的、大众都在努力各奔钱程的时候,为了清名而努力的精神更显难能可贵,这并非是迂腐,而是一种对于信仰的坚持。

当国家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蓬勃向上的时候,社会进化的速度飞快,这种快速的变化会让很多人产生不适,尤其是在钱程面前很容易被时代所遗弃的知识分子群体更是如此,社会中的他们矛盾、怅惘、无助,而且更加孤独,不被世人所理解。

不再完满的人生,没有幸福的未来,已经背弃的信仰,相信这才是导致“先生”与“K”选择自我了断的核心原因吧。

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希望,那人也就与行尸走肉无异了。

很多人愿意像僵尸一样生存,他们不行。

原来一百年后的我们和那时的人们究竟是没有什么改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