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前言:可以說我們是讀著魯迅的文章度過學生時代的。

魯迅小說藝術成就的主要方面

(1)在總體構思上選材嚴、開掘深,作品簡潔而凝重;

(2)在人物刻畫上,“雜取種種人”,“爛熟於心”,塑造了出色的藝術典型;

(3)情節結構單純質樸而又靈活多變;

(4)藝術手法以傳神的白描為主,富有民族特色;

(5)作品語言簡樸,含蓄而又幽默;

(6)悲、喜劇因素的奇妙融合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一.在總體構思上選材嚴、開掘深,作品簡潔而凝重;

嚴肅的題材

魯迅創作小說出於嚴肅的“改良社會”的目的,《吶喊》與《彷徨》從中共封建社會、封建禮教“吃人”這一社會實質切入,著重描寫兩類人的命運。

一類是廣大的勞動人民,這一選材角度反映了魯迅作為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已經體察到了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關鍵——農民教育的嚴重性。

另一類是下層知識分子,這一階層密切聯繫著時代,反映著時代的動向

深入的主題開掘

魯迅直面黑暗殘忍的封建社會,這一視角反映出魯迅“棄醫從文”的總體思路。魯迅根據自己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與現狀的研究和體察,感受到了要改變中國社會黑暗、落後的狀況,關鍵在於改變落後的國民性,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質,也就是要“立人”。

簡潔而凝重的作品

魯迅將平凡的故事放在重大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考察,《藥》、《阿Q正傳》《風波》和《端午節》等,不僅避免了就事論事的描寫,開掘出民眾“不爭”的覺悟問題,而且巧妙地將其與辛亥革命掛上了鉤。

魯迅非常注意對老中國社會人情世態的描寫,在魯迅的小說裡,我們所看到的的魯鎮,未莊和吉光屯都是一片死氣沉沉,守舊,閉塞,排異,相信“從來如此便對”,人與人互不理解,甚至以嘲笑、戲弄他人為樂,這種社會事態的描寫,使得故事更有歷史感和社會性,顯示出了非凡的力量。

魯迅運用象徵手法,使作品更為意味無窮,令人讀後觸目驚心。《藥》中華家和夏家兩個普通家庭的悲劇,使人民;聯想到古老的華夏民族大悲劇,並以陰冷的氣氛使人戰慄。《狂人日記》憑藉精神冰雪上的“迫害狂”症狀和文學上的象徵手法巧妙融合,將狂人病重對人吃人的幻覺與病前對封建社會吃人本質的認識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象徵性的非人世界,從而將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揭露得淋漓盡致。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二.雜取各種人,合成一個”的人物刻畫手法

魯迅筆下的人物並不是專用一個人作為模特的,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魯迅筆下的人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吶喊》和《彷徨》主要刻畫了三個人物形象

系列,每個系列都有一些出色的人物形象:(1)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各色人等,如魯四老爺、趙太爺、四銘等;(2)是勞動人民,其中以阿Q、閏土、祥林嫂、愛姑、九斤老太等形象最為出色;(3)知識分子形象,代表人物是孔乙己,魏連殳,狂人,呂緯甫,娟子,子君等。這些人物都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又內涵極為廣泛的普遍意義,是與個別與一般的高度統一。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三.單純質樸又靈活多變的情節結構

情節結構的單純質樸

《吶喊》與《彷徨》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以緊張曲折離奇的情節,沒有錯綜複雜的線索,沒有出人意外的穿插,沒有緊張激烈的場面,一切平常如生活,絕不以勢嚇人,在單純質樸的故事中顯示出耐人尋味的力量。

靈活多變的情節結構

茅盾在《讀》一文中稱讚魯迅“在新中國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裡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如《狂人日記》的日記體,日記用以記錄主人內心的秘密,理應無所顧忌,這裡日記的主人又不是一般人,其日記作為其內心的獨白更有過之,使吃人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孔乙己》中作為敘述者出現的第一人稱——酒店夥計,是孔乙己悲喜劇的報幕人。

《藥》中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雙線敘事,一條線是華老栓為兒子買藥治病無效身亡,另一條是革命者夏瑜被殺而不被理解,兩條線索一虛一實,一主一次,並且以人血饅頭相連,清晰明朗。

魯迅小說靈活多變結構的表現:(1)就敘述順序而言,有《阿Q正傳》式的順序,有《祝福》式的倒敘,有《故鄉》、《在酒樓上》式的補續;(2)就題材而言,《風波》之寫場景有如獨幕劇,《傷逝》是手記體,《頭髮的故事是對話體》,《示眾》《一件小事》採用隨筆體,《兔和貓》《鴨的喜劇》是“成人的童話”。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四.以白描為主的藝術手法

白描、傳神方法的統一,滲透在魯迅小說的方方面面。在人物刻畫上,人物的主導性格特徵便是“神”。由於魯迅總能把握、突出這“神”,所以,魯迅筆下的人物個個都生龍活虎,栩栩如生,魯迅具體描寫中,總是不鋪張,不虛飾,而以簡樸的文字,以寥寥幾筆,顯示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傳出其“神”。背景文字不多,不長,十分簡練,像水墨畫,淡淡幾筆,不僅體現了人物活動的環境,更渲染了氣氛,烘托了心情。傳神的白描手法的廣泛運用,使《吶喊》、《彷徨》顯得特別樸素、簡潔,富有民族特色。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五.簡樸、含蓄不失幽默的語言

(一)語言的簡樸含蓄

魯迅在《答北斗雜誌社問》中述及自己的寫作習慣時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所以魯迅的語言樸素而又簡練,單這種語言卻獨具變現力,無比鋒利,敘事狀物文簡意明,內容豐富含蓄且傳神。

(二)語言的幽默

魯迅小說富有幽默感的原因有二,一是其俏皮的語言,如《阿Q正傳》中描寫王胡抓蝨子的場景。二是誇張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產生濃烈的幽默感,如《阿Q正傳》中阿Q和小D的打鬥場景的描寫。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六.悲、喜劇因素的奇妙融合

(一)《吶喊》與《彷徨》中的悲喜劇因素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吶喊》和《彷徨》中悲劇和喜劇兩種因素同時存在。悲劇主要是指下層人民正當的願望和淳樸的本質被封建主義毀滅。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勞動人民、知識分子著三組描寫對象,無不經歷著這種美的毀滅的悲劇,既有經濟的,又有生命的,更有精神的。《吶喊》和《彷徨》在揭露封建主義思想、行為的腐朽,荒唐,裝腔作勢的過程中,採用的又是滑稽可笑的方式。悲喜劇因素在作品中奇妙的融合在一起。其中一《孔乙己》和《阿Q正傳》最為出色。

(二)《孔乙己》和《阿Q正傳》悲喜劇融合

分析阿Q的經歷無疑是可悲的,可是他卻在哈哈聲中飄飄然、樂陶陶地度過令人心碎的一生,既可悲又可笑。精神勝利法把十足的大失敗當作大勝利,既可悲又可笑。在阿Q身上,悲與喜、有價值的毀滅與無價值的炫耀交織在一起。

孔乙己也是如此。封建教育、科舉制度害得他身態畸形,性格迂腐,最後衣衫襤褸,坐地用“手”而行,可是他又始終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這與其潦倒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形態十分可笑。由於阿Q、孔乙己等人的遭遇在本質上是悲劇性的,所以這裡的“喜”的襯托就強化了“悲”,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為了更有效地以“喜”襯“悲”,作者又採用一系列喜劇手法,或誇張情節(如阿Q的畫圓圈),或採用幽默、俏皮的語言等等,作品“喜”上加“喜”,從而使悲劇內容悲上加悲。

(三)魯迅小說深入開掘主題的經驗。

魯迅善於選擇最佳角度,向縱深開掘;往往將平凡的故事擺在重大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非常注意對老中國社會人情世態的描寫;有時還運用象徵手法,使作品更為意味無窮,令人讀後觸目驚心。由於魯迅選材嚴格,深入開掘,使作品顯得特別簡潔而凝重,雖貌似平淡,但其味無窮。

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解讀

結語:魯迅小說常讀常新,永遠是教科書上的精神風向標。永遠是書架上不可少的書籍。永遠是讀者啟迪智慧的金鑰匙,永遠是對這個社會的激勵與鞭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