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前言:可以说我们是读着鲁迅的文章度过学生时代的。

鲁迅小说艺术成就的主要方面

(1)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2)在人物刻画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3)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4)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5)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6)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严肃的题材

鲁迅创作小说出于严肃的“改良社会”的目的,《呐喊》与《彷徨》从中共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这一社会实质切入,着重描写两类人的命运。

一类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这一选材角度反映了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已经体察到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关键——农民教育的严重性。

另一类是下层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密切联系着时代,反映着时代的动向

深入的主题开掘

鲁迅直面黑暗残忍的封建社会,这一视角反映出鲁迅“弃医从文”的总体思路。鲁迅根据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和体察,感受到了要改变中国社会黑暗、落后的状况,关键在于改变落后的国民性,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就是要“立人”。

简洁而凝重的作品

鲁迅将平凡的故事放在重大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药》、《阿Q正传》《风波》和《端午节》等,不仅避免了就事论事的描写,开掘出民众“不争”的觉悟问题,而且巧妙地将其与辛亥革命挂上了钩。

鲁迅非常注意对老中国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所看到的的鲁镇,未庄和吉光屯都是一片死气沉沉,守旧,闭塞,排异,相信“从来如此便对”,人与人互不理解,甚至以嘲笑、戏弄他人为乐,这种社会事态的描写,使得故事更有历史感和社会性,显示出了非凡的力量。

鲁迅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更为意味无穷,令人读后触目惊心。《药》中华家和夏家两个普通家庭的悲剧,使人民;联想到古老的华夏民族大悲剧,并以阴冷的气氛使人战栗。《狂人日记》凭借精神冰雪上的“迫害狂”症状和文学上的象征手法巧妙融合,将狂人病重对人吃人的幻觉与病前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象征性的非人世界,从而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二.杂取各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刻画手法

鲁迅笔下的人物并不是专用一个人作为模特的,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笔下的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呐喊》和《彷徨》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

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一些出色的人物形象:(1)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各色人等,如鲁四老爷、赵太爷、四铭等;(2)是劳动人民,其中以阿Q、闰土、祥林嫂、爱姑、九斤老太等形象最为出色;(3)知识分子形象,代表人物是孔乙己,魏连殳,狂人,吕纬甫,娟子,子君等。这些人物都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又内涵极为广泛的普遍意义,是与个别与一般的高度统一。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三.单纯质朴又灵活多变的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的单纯质朴

《呐喊》与《彷徨》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以紧张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错综复杂的线索,没有出人意外的穿插,没有紧张激烈的场面,一切平常如生活,绝不以势吓人,在单纯质朴的故事中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力量。

灵活多变的情节结构

茅盾在《读》一文中称赞鲁迅“在新中国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如《狂人日记》的日记体,日记用以记录主人内心的秘密,理应无所顾忌,这里日记的主人又不是一般人,其日记作为其内心的独白更有过之,使吃人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孔乙己》中作为叙述者出现的第一人称——酒店伙计,是孔乙己悲喜剧的报幕人。

《药》中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双线叙事,一条线是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无效身亡,另一条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而不被理解,两条线索一虚一实,一主一次,并且以人血馒头相连,清晰明朗。

鲁迅小说灵活多变结构的表现:(1)就叙述顺序而言,有《阿Q正传》式的顺序,有《祝福》式的倒叙,有《故乡》、《在酒楼上》式的补续;(2)就题材而言,《风波》之写场景有如独幕剧,《伤逝》是手记体,《头发的故事是对话体》,《示众》《一件小事》采用随笔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是“成人的童话”。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四.以白描为主的艺术手法

白描、传神方法的统一,渗透在鲁迅小说的方方面面。在人物刻画上,人物的主导性格特征便是“神”。由于鲁迅总能把握、突出这“神”,所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生龙活虎,栩栩如生,鲁迅具体描写中,总是不铺张,不虚饰,而以简朴的文字,以寥寥几笔,显示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传出其“神”。背景文字不多,不长,十分简练,像水墨画,淡淡几笔,不仅体现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更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传神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呐喊》、《彷徨》显得特别朴素、简洁,富有民族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五.简朴、含蓄不失幽默的语言

(一)语言的简朴含蓄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述及自己的写作习惯时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所以鲁迅的语言朴素而又简练,单这种语言却独具变现力,无比锋利,叙事状物文简意明,内容丰富含蓄且传神。

(二)语言的幽默

鲁迅小说富有幽默感的原因有二,一是其俏皮的语言,如《阿Q正传》中描写王胡抓虱子的场景。二是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产生浓烈的幽默感,如《阿Q正传》中阿Q和小D的打斗场景的描写。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悲喜剧因素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呐喊》和《彷徨》中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悲剧主要是指下层人民正当的愿望和淳朴的本质被封建主义毁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着三组描写对象,无不经历着这种美的毁灭的悲剧,既有经济的,又有生命的,更有精神的。《呐喊》和《彷徨》在揭露封建主义思想、行为的腐朽,荒唐,装腔作势的过程中,采用的又是滑稽可笑的方式。悲喜剧因素在作品中奇妙的融合在一起。其中一《孔乙己》和《阿Q正传》最为出色。

(二)《孔乙己》和《阿Q正传》悲喜剧融合

分析阿Q的经历无疑是可悲的,可是他却在哈哈声中飘飘然、乐陶陶地度过令人心碎的一生,既可悲又可笑。精神胜利法把十足的大失败当作大胜利,既可悲又可笑。在阿Q身上,悲与喜、有价值的毁灭与无价值的炫耀交织在一起。

孔乙己也是如此。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害得他身态畸形,性格迂腐,最后衣衫褴褛,坐地用“手”而行,可是他又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这与其潦倒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形态十分可笑。由于阿Q、孔乙己等人的遭遇在本质上是悲剧性的,所以这里的“喜”的衬托就强化了“悲”,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为了更有效地以“喜”衬“悲”,作者又采用一系列喜剧手法,或夸张情节(如阿Q的画圆圈),或采用幽默、俏皮的语言等等,作品“喜”上加“喜”,从而使悲剧内容悲上加悲。

(三)鲁迅小说深入开掘主题的经验。

鲁迅善于选择最佳角度,向纵深开掘;往往将平凡的故事摆在重大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非常注意对老中国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有时还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更为意味无穷,令人读后触目惊心。由于鲁迅选材严格,深入开掘,使作品显得特别简洁而凝重,虽貌似平淡,但其味无穷。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解读

结语:鲁迅小说常读常新,永远是教科书上的精神风向标。永远是书架上不可少的书籍。永远是读者启迪智慧的金钥匙,永远是对这个社会的激励与鞭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