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0年3月30日經濟學家閉門會議紀要

本次會議邀請五位國際一流經濟學家介紹疫情影響下的國內外經濟形勢。

第一環節由五位經濟學家:JPM 朱海斌,UBS汪濤,中金梁紅,中銀曹遠征、央行馬駿討論國內外形勢,第二環節互動討論。

===

第一環節:五位經濟學家觀點分享

1. 朱海斌 (JPM)

- JPM經濟數據預測:

o GDP:全球負增長-2.6%;美國 -5.3%;歐元區 -3.4%;日本: -3.1%;中國增長 1.1%;印度2.1%;除亞洲低單位數增長,其他地區均為負增長

- 對於疫情時間和影響的看法

o 樂觀的看法認為第一二季度深度衰退,5-6月後好轉,下半年反彈

o 悲觀觀點認為1-2年內疫情會不斷反覆從深度衰退至深度蕭條

o 個人認為很可能在以上兩種情況之間,即疫情會於年中放緩但不會消除,第二三波影響較第一波小

- 美國經濟處於深度衰退:

o GDP:美資行預測較悲觀。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James Bullard預測第二季度跌50%

o 失業率:美國上週新增失業330萬,是前歷史最高值五倍。本週預計380萬。年中失業率將增至8.3%

o 美國在疫情初期動作遲緩,爆發嚴重,但醫療系統能力強,年中拐點後續會漸漸控制

- 目前對是否會導致經濟危機或蕭條仍有爭論

o 深度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與1929-1930年大蕭條情況類似

o 衰退的程度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如疫情跨年則可能趨向蕭條

- 金融市場方面

o 疫情之初美國市場一直上揚,直到3月大幅下跌,幅度與歷次衰退類似

o 目前美國市盈率在13/14倍,與以往金融危機時的10倍仍有差距

o 在上週美聯儲和政府救助方案出臺後,市場是否已經走出拐點尚言之過早

o 市場對於美聯儲降息至0%反應不明顯,直到購買公司債、商業票據;政府出臺2萬億美元救助方案後市場才有明顯反彈

- 此次下跌程度與08年相似,不同在於:

o 此次為公共衛生危機帶來的經濟嚴重衰退和金融市場危機,08年為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危機,傳導途徑不同

o 政府反映:本次政府及美聯儲政策出臺快

o 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由於企業現金流問題導致的信貸問題下,購買公司債、商業票據等措施比降息效果好

- 中國

o 短期內企業面臨現金流風險,財政政策流動性支持在紓困方面更有效,降息效果差

o 預測全年GDP +1.1%,實際或會低於1%,除非出臺有更有力的紓困政策

2. 汪濤(UBS)

- 疫情對經濟最主要的影響在於活動限制導致的經濟停擺

o 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預測較為悲觀為 -4.5%。歐洲疫情還沒得到控制,比美國在時間上領先1-2周

o 全球負增長,大多數國家衰退,印度增長約2%

o 從UBS全球出行強度跟蹤發現,目前歐美與去年同期相比出行強度下降比中國更差,日本出行強度受影響較小

- 歐洲政策:

o 央行新一輪量化寬鬆,但在貨幣政策空間有限情況下,財政政策效果更明顯

▪ 德國:財政刺激約為4%GDP,其中 3.6%短期刺激,0.4%增加公共投資支出,比金融危機時高。若包括新增擔保企業貸款,政府補足工資等措施全部加總近20%

▪ 法國:財政政策刺激佔2% GDP

▪ 英國 :財政政策刺激佔3.9%GDP

o 目前假設是主要影響體現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得到控制,生產逐漸恢復

o 病毒發展難預測,可能時間拖得更久

- 中國

o 兩週前的預測是全年GDP增長約1.5%。 第一季度同比下降5%。有較大下行風險,一是第一季度可能更差,同比下降10%;二是全球衰退制約第二季度及之後的復甦。今年全年有可能達不到正增長

o 儘管工業企業復工率高,但產能利用率低 (如汽車行業僅為40%;發電廠煤耗3月同比下降20%),並且需求可能下降 (第二季度出口預計下降20%以上)

o 出行的顧慮導致在復工後的出行依然降低、就業和收入受到影響情況也會進一步導致消費下降

o 儘管初始階段,二月初政策出臺快,但並未跟上情況發展的步伐。政策幅度偏小,步伐滯後

3. 梁紅 (中金)

- 目前的市場共識是第一季度中國、第二季度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會經歷有記錄以來最差的增長:

o 對下半年經濟增長復甦的預測都是假設美、歐、日能在第二季度控制疫情

o 市場擔心實體經濟問題是否會轉換為金融問題,金融危機或收縮,但尚未將此作為基本假設,雖然風險較大

o 尚未考慮病毒變異,造成需要持久戰的風險

- 亞洲:

o 東亞國家整體表現不錯,供應端恢復最好

o 風險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和印度,對於終端消費市場和外包服務有顯著影響

- 美國:

o 市場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長環比會大幅下降30%左右(實際更可能是-40-50%),其中工業下降10%,消費只有基本生活、醫療服務保持

o 美國儲蓄率低,家庭紐帶輕,深度衰退,第一二季度預計為有數據記錄以來最差

o 美國疫情發展更像意大利。疫情是否會進一步導致金融系統尤其是影子銀行問題,2-3個月後才可以看清。目前抄底是無知者無畏

- 救助紓困是否可以彌補經濟下行和去風險/去槓桿的影響尚不得而知

- 疫情的次生影響在於對新興市場的影響,特別是沒有能力進行借貸的國家

- 財政政策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思考救助的資金多少來自盤活已有的公共儲蓄,多少來自於向未來的借貸,不應教條刻舟求劍。

4. 曹遠征(中銀)

- 經濟形勢取決於疫情發展,但疫情發展走向尚不清楚,復工復產艱難,下半年經濟反彈未必站得住腳

- 面臨2個挑戰:全球金融市場、實體經濟發展

- 金融市場:目前屬於股災類型,但還沒有進入倒閉和去槓桿的情況。擔心由於政府和非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擴大的影響穿透到家庭和金融機構

o 美股大起大落是否觸發衰退

o 油價下跌使頁岩油行業資產負債表衰退並傳導其他行業

o 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最大,同時在歐美經濟比例最大

o 美聯儲非常措施:a. 跨過金融機構直接面對企業貼現商業票據;b. 開始購買投資級公司債

- 市場擔憂:

o 美元流動性緊張在新興市場引發如97年金融危機(如南非、巴西);

o 歐債危機再次爆發,意大利西班牙疫情發展快,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

- 歐美的政策已經發生方向性改變,重點為紓困計劃

- 中國

o 中國目前主要是需求問題,復工後無訂單,疫情使全球產業鏈受影響

o 服務業復工但無需求,失業率比預想嚴重,如何紓困比復工更重要

o 第一二季度貿易逆差,對GDP影響為負向

o 投資成為GDP的方式,因而提出新基建概念

5. 馬駿

- 金融危機尚未迫在眉睫,但不代表沒有可能,應該關注這些誘發因素:

o 石油價格下降,導致美國頁岩油高收益債券違約,應分析金融機構持有率情況

o 高槓杆的對沖基金損失究竟多大及其潛在影響

o 航空、飛機制造、零售、汽車行業是否會出現大規模倒閉,是否對銀行構成威脅,導致償付能力危機

- 歐洲的潛在問題更大

o 歐洲銀行的壓力測試較松,在目前情況下幾家大銀行可能過不了壓力測試

o 意大利等部分國家本身財政問題嚴重,在新的刺激措施下,財政負擔進一步加劇,或導致國債違約並傳到至其他相似情況國家

- 新興市場如南美、巴西等國家匯率貶值可能會傳染,貶值會加大外債成本,有些新興市場國家可能違約

- 中國

o 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中小銀行風險較大

§ 房地產:資金量斷裂可能性大,銀行15-20%貸款用於房地產開發

§ 中小銀行:客戶主要為小微企業,資金鍊可能斷裂大

§ 地方平臺:賣地收入大跌,可能導致一些平臺出事

o 中國今年GDP增長不可測。建議今年不設增長目標。若定的高而達不到失去公信力;定下目標後,各地會追求靠大規模投資實現目標,不關注中小企業倒閉及民生問題

o 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有效果,但僅影響銀行負債成本40%,另外60%為存款,貨幣政策難以影響。應考慮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使負債成本整體下降,為貸款利率下降提供空間

o 財政發力:微型企業及個體經營者受疫情衝擊最大,涉及到兩億人就業。由於微型企業和個體戶違約率高(10-40%),不可以靠銀行救助,只能靠財政救助。建議發行特別國債成立基金擔保貸款,為向微型企業和個體戶的貸款提供全額擔保。操作可委託小銀行做,財政承擔損失。財政需要突破3%赤字率底線。香港已經類似全額擔保操作。該操作需要精準定位,用互聯網支付數據識別受衝擊最大的微型企業和個體戶。該操作可有效緩解民生壓力,降低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影響。


===

第二環節:互動討論

6. 秦曉:我的幾點認識和意見

- 經濟現狀與今年全年走勢評估

1. 疫情仍在發展,是評估最大的變量。

2. 任何評估都會根據對疫情不同假設做出樂觀、悲觀和中間三種場景的出現概率。建議以中間場景為重點展開,以後可根據疫情的變化再動態調整。

- 應對政策建議

1. 政策目標:救助、存活,而不是以實現小康目標的GDP。

2. 方式:減免稅、發放救濟、在可承受範圍內減、免、緩支付利息,房租、

3. 水電費,而不是加大國家基建投資。

4. 不要為一些指標而施加的行政干預,如:復工,解僱員工等。

5. 控制政府、國企為完成指標的投資。這種做法既事倍功半,又會擠壓民營

6. 和中小企業的空間。

7. 嚴防地方政府虛報數據,更不允許隨意變更會計準則。

8. 警惕復甦期間新一輪加槓桿。

9. 將商業銀行合理資產負債作為一個邊界條件,以防範觸發金融危機。

10. 研究觀察全球供應鏈狀況及變化。

11. 加大財政對公共衛生,社保等領域的支出。

10、推進全球合作抗疫,加強國際協調,穩固中美貿易協定的成果。

7. 曹遠征

- 實物衝擊體現在糧食進口、大宗商品以及加工業都會受疫情影響

- 國際收支雙赤字導致匯率貶值壓力,增加風險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影響會傳導至香港進而傳至中國,對中國財政貨幣有壓力

- 對中國能夠走出疫情獨立行情持審慎態度

8. 汪濤

- 全球疫情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o 對實體經濟來說,第一是通過貿易渠道影響出口需求。歐美停擺,零售關門,訂單下降甚至消失。不是靠競爭力能改變的。

o 我國供應鏈也會受歐美企業停產影響。部分國內工業生產和出口製造行業依賴歐美進口零部件(比如汽車、電子產品,醫藥、化工),可能出現即使國內有需求也無法制造的情況

o 實物和食品保障沒問題

o 匯率不會有大的衝擊,相對穩定。一是國外貨幣政策更寬鬆、未來經濟下行壓力更大。二是雖然出口及進口都下降,但預計經常項目順差會增加(如旅遊業 - 外出遊比入境遊大,旅遊下降估計使得服務業逆差減少1500億美元)。另外,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穩匯率

o 對香港中資美元債存在擔心,主要是因為全球美元荒以及對信用債的拋售。

- 政策方面

o 前期我國政策也是紓困為主:貨幣政策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流動性,非常必要,保證市場和支付的順暢運行。加大信貸流動性、降息都屬於紓困,讓更多企業得以生存

o 降息的作用並不大,當然可以降低企業負擔,但難以刺激企業增加支出。更有用的是提供信貸支持-需要流動性增加、降低信貸和監管標準(但是有財政擔保或貼息更好)。

o 刺激政策還是要財政發力。初期財政政策中的減免稅費,也是紓困並非刺激。減免稅費可以降低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生存下去。但是有流水、有收入,才有稅費。沒有收入,減稅也沒什麼幫助。紓困政策力度還是太小,尤其是對比衝擊之大,對比歐美的規模。現在重點是需要財政提供補貼,給企業員工的工資補貼,給困難人群的收入補貼。估計可能有上億較低收入人群受影響。現金補貼最有效。

o 刺激增長需要對國內和國外需求的下跌去彌補。企業在利潤下降,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不會增加投資。居民在出行有風險、收入下降或者失業的情況下難以增加消費。在民退國進的情況下,很難刺激出消費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的投資需求來補充。應加大基建以及醫療設施方面的投資,可以用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城投債融資。

9. 朱海斌

- 對中國經常項下順差的影響不大,油價下跌和出境遊減少都是正面影響,但是進出口貿易下跌影響會導致失業率上升及企業倒閉風險

- 美元從新興市場流出,有可能導致貨幣及債務危機,預計有80個國家向IMF尋求資助。IMF現有貸款能力為一萬億美元但有嚴苛條件。 IMF應考慮如何調整政策及條款,如大幅提高成員國SDR 額度,放鬆借款條件

- 國內應對:中國目前救助紓困主要針對企業,針對家庭個人非常少。歐美個人直接紓困佔較大比重。下一步應增加對家庭直接救助,且此次救助應與扶貧思路不同,現金更直接有效

貨幣政策:中國今年會出現債務水平大幅上升,債務/GDP比例預計上升15-20%。發行特別國債更有效,利用中央財政更健康且國債利息支付水平最低

10. 梁紅

- 中國政策三個方面

o 東亞國家vs歐美,儲蓄高。香港澳門公共儲蓄率高直接發錢,並不需要發債。中國國有淨資產120% GDP(社科院估算),國家掌控的私人儲蓄比如公積金 5.8萬億,盤活存量空間巨大

o 拉動內需:在經濟情況大幅改變情況下房地產和汽車政策還沒有調整,限購限貸不合理,應該及時釋放被壓抑的需求。

o 人民幣:人民幣未來可能出現升值壓力,屆時如何應對

- 中國的就業和失業率將遇到很大挑戰,30-40%的應屆大學生還沒有工作

- 美國的問題同樣很大,大公司存在國有化的可能,小微企業和個人現金流會有很大問題,在它的基本體制下很難補救


11. 汪濤:

- 房地產銷售下滑,30個城市從2月初下降95%至目前恢復到接近去年同期70-80%. 1-2線城市房地產恢復較快。預計房地產銷售下滑不會延續太長。地產商融資方面去年控制較嚴,影響供給,目前應對地產開放商融資政策放寬,否則可能人為造成地產商違約風險

- 今年槓桿上升無法避免:企業現金流大幅下降,需救助貸款,且名義GDP增速大幅下降。估計槓桿率上升20個百分點以上。但是在目前百年一遇的特大沖擊下,增加信貸支持、財政支持、槓桿增加是必須的,才能避免短期的衝擊因為企業倒閉/大規模失業導致長期經濟問題

12. 章百家

近期參加了中美學者關於中美關係和國際形勢的一些討論,現將討論情況簡介如下:

關於中美關係。兩國學者均對疫情發生後,中美兩國未能開展合作,反而矛盾有所激化表示失望。雙方都認為現在中美關係很差,兩政府在處理相互關係時表現出很強的對立情緒。中美學者各自準備以智庫形式向政府提出建議,列出不可做和可做清單。

雙方提出需要避免的事項主要是:停止陰謀論和汙名化言論、不要藉機促使兩國產業脫鉤、不要將疫苖和特效藥研發納入大國競爭、不在敏感和熱點問題上刺激對方、停止網絡攻擊、停止或減少與防疫不相關的軍事行動。

雙方都認為需要加強的事項是: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溝通、尊重專家作用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建立防疫負責人對話機制開展工作層面合作、防疫數據透明共享、治療手段分享、在疫苗的研發生產分銷方面進行合作等。鑑於目前中美關係的狀況,美方學者認為雙邊合作較為困難,更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多邊平臺,如WHO主G20等實現中美合作。

關於國際形勢,美國學者幾無涉及。中國學者提出,近年來世界上有三種基本趨勢:(1)在各國內部和國家之間存在經濟社會的不平等持續拉大;(2)政府對社會的管控不斷增強;(3)民粹、民族、種族主義興起並結合。在疫情發生後這三者都有所加劇,但三者會如何結合還不清楚。世界的前景比較灰暗。

中國學者還提出,本次疫情為21世紀以來至少是歐亞美三大洲同時面臨的共同危機。911和08年金融危機均在北美爆發,且爆發後影響不斷下降。而本次疫情是全面危機,覆蓋全世界的安全和經濟金融等領域。疫情的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目前要判斷其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為時尚早。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危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疫情全球流行也造成了模式之爭。各國政府間合作動力不足。美國不願發揮領導作用,特朗普政府對多邊體系不支持,美國甚至醞釀增加關稅以解決其財政問題。G20會議多為原則性建議,除中國外其他國家缺乏具體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