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經理參考】壓縮融資類信託勢在必行,信託業何去何從?

一週重點關注:

● 政治局會議釋放七大關鍵政策信號!包括髮行特別國債

● 統計局: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8.3%

● 央行最新定調貨幣政策!明確下階段六大目標

● 密集調研快速佈局 資管機構攜手掘金新基建

● 保險資管迎新規 引導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 工行交行中行2019年報:交行私行規模不及中行一半

● 中小券商資管轉型提速 加碼大類資產配置

● 融資類信託遭嚴控 監管計劃2020年壓降1萬億規模

● 鹽城要求清退成本8%以上融資!具體方案尚未確定

● 今年以來險資認購信託計劃加速,疫情下信託產品募資分化

● 2月信託成立受疫情影響,將隨復工逐步好轉

● 原湖南信託董監高一年之內“大換血”

●【觀察】信託行業風險資產一年增長160%的背後

●【觀察】非標氣數將盡,信託何去何從?

一、財經視點

■ 政治局會議釋放七大關鍵政策信號!包括髮行特別國債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研究部署進一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從會議通稿來看,本次政治局會議釋放了以下幾個信號:1.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2.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在研究中;3.首次明確發行特別國債;4.赤字率增加,或突破3%;5.增加專項債發行規模,大概率超3萬億;6.LPR將下行;7.多措並舉提振消費。

點評:本次會議在特殊的時期召開,具有重要意義。相信後續將會陸續出臺具有非常針對性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以確保今年任務的如期完成。

■ 統計局: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8.3%

據國家統計局3月27日發佈的消息顯示,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107.0億元,同比下降38.3%。其中,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65.4億元,同比下降32.9%;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158.8億元,下降33.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96.3億元,下降53.6%;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08.3億元,下降36.6%。

點評:今年以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形成嚴重衝擊,數據下滑在預料之中,預計3月起,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復工復產,企業利潤將逐步恢復。

■ 統計局:約1.5萬億元消費需求被新冠疫情抑制

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媒體刊文指出,保守估算,1—2月份,受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減少超1.5萬億元,旅遊、住宿、交通、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減少超過1萬億元。有些商品和服務消費如餐飲、交通出行等具有季節性,難以回補。而汽車、服裝、金銀珠寶、日用品類等商品消費以及一些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需求只是被暫時抑制或凍結,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後逐步釋放,出現消費回補甚至報復性反彈。

點評:但要回補全部失去的消費需求已無可能,即使對一些暫時抑制的消費需求也需要一定政策支持措施,才有可能激發,甚至催生更大的消費需求。

■ 央行最新定調貨幣政策!明確下階段六大目標

據央行官網最新消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一季度(總第88次)例會於3月26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並對下一步貨幣政策作出部署。會議強調,要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對沖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平衡好穩增長、防風險、控通脹的關係,注重在改革發展中化解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點評:從貨幣政策取向的整體表態看,結合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最新部署,下一步貨幣政策仍將延續當前的基調和節奏,央行對放鬆貨幣政策的態度仍較為謹慎剋制,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難再現。對於市場熱議的下調存款基準利率,或許要等到4月中旬才能見分曉。

■ 發購房補貼、放寬預售條件 多地助房企穩樓市

連日來,為應對疫情對樓市的衝擊,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武漢、長春、深圳、杭州、南京、鄭州、濟南、蘇州等多地出臺措施保障房地產業穩定發展。其中,為減輕房企負擔,上海、西安、無錫、南昌、南京等城市出臺土地新政,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允許變更出讓價款繳納期限、順延土地評估和規劃條件有效期、調整履約監管方式、容缺辦理相關規劃許可手續。除土地新政外,深圳、鄭州、武漢、長春還分別從解凍預售資金、幫助企業貸款、放鬆預售監管、降低預售標準來幫助房企渡難關。

點評:未來會有更多城市出臺穩定樓市的政策。措施不僅從購房補貼、放寬預售條件、延緩繳納土地出讓金,而且部分城市或實行房貸首付下調;放鬆限購限貸、融資信貸條件,從而達到穩定樓市的目的。

■ 多部門正在醞釀更多支持政策,加快推動綠色智能消費

日前,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出臺進一步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地方也在同步推進,廣東、海南等地已經接連推出具體舉措。另外,多地政府和商家已經啟動家電、電子產品市場促銷活動,鼓勵綠色智能消費,促進產品更新升級。

■ 美國白宮與參議院就歷史性龐大經濟刺激方案達成一致

特朗普政府就一項歷史性一攬子救助計劃與參議院共和黨及民主黨人達成一致,將投入逾2萬億美元的資金,通過開支、減稅等各種措施提振步履蹣跚的美國經濟,併為舉國範圍的抗擊新冠疫情努力提供資金支持。據知曉計劃細節的人士透露,作為計劃主幹的5,000億美元資金可用於提供貸款擔保和企業救助,以及向廣大美國公民派發每人1,200美元的現金;另有超過3,500億美元的資金用作支持小型企業以維持就業,併為加大失業保險力度和延緩繳稅等措施提供資金支持。

二、同業新聞

■ 密集調研快速佈局 資管機構攜手掘金新基建

新基建不斷提速,公募、私募、信託等多路機構紛紛瞄準機會,積極佈局。業內人士認為,新基建將迎來一輪快速發展,現在是較好的投資窗口期。Choice數據統計,3月以來(截至3月26日),共有212家基金公司調研了123家上市公司。在密集調研後,多家公募快速佈局新基建主題ETF。同樣瞄準新基建的還有私募和信託。多家信託公司表示,在政策紅利陸續釋放的背景下,新基建投資或成為完成今年戰略目標的重要力量。

點評: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消費、出口等行業承受較大壓力,投資將是拉動今年GDP穩定增長的重要方式,而政府引導的新基建則是重中之重,相關股票會有較好表現。目前該領域中一部分股票尚在高位不適合入場,但對於估值合理的股票,現在是盡調研究的最好時機。

■ 保險資管迎新規 引導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近日,保險資管業期盼已久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終於亮相。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政策,《辦法》在去年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後,充分吸收了業內外科學合理的建議,將正式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辦法》豐富了保險資管產品的配置空間和投資渠道,拓寬了銷售對象和銷售渠道、簡化了發行機制。這一方面有利於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另一方面也將促進長期資金精準對接實體經濟,助力國家戰略項目的發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點評:近期受全球疫情的影響,股票、債券和大宗商品等市場波動加劇,市場利率加速下行,給保險資金投資及保險資產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環境,《辦法》的發佈,如同為保險資管機構送來了一場“及時雨”。

■ 工行交行中行2019年報:交行私行規模不及中行一半

3月27日,“五大國有銀行”中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率先發布了2019年報。在私行方面,年報顯示2019年末,工行金融資產達到800萬及以上的個人客戶90224戶,比上年末增加9504戶,增長11.8%,管理資產1.55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611億元,增長11.6%。截至2019年末,工行最近半年內月日均金融資產曾達600萬及以上的個人客戶15.8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 1.21萬戶,增長 8.3%,管理資產1.9萬億元,增加2774 億元,增長17.1%。中國銀行在中國內地設立理財中心8215家、財富管理中心1107家、私人銀行46家。中行私行客戶金融資產規模超過1.6萬億元。交通銀行私行客戶4.72萬戶 ,較上年末增長18.49%,增速快於2018年(11.09%)、2017年(6.21%);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戶資產達6092.0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27% ,增速快於2018年(9.58%)、2017年(6.12%)。

點評:可以看出,儘管各家銀行的私行標準不一,工行私行規模與中行私行規模相當,交行的私行規模不及工行或中行的一半。

■ 保本型理財符合市場需求 重獲理財經理和客戶青睞

市場震盪,投資者避險情緒濃厚,這使得可以保本的理財方式受到更多關注。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低風險、保本的產品受到不少投資者青睞,甚至出現搶購。目前銀行方面主推的保本類產品為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等。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含個人、單位)存量規模又重回10萬億元以上,達到10.79萬億元,環比增長12.4%。

點評:除市場波動因素外,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銀行正加大力度推動淨值型產品的發行。保本型產品的佔比是在不斷降低的,但是還有不少客戶習慣了預期收益類產品,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一時還無法接受,投資者仍然最傾向於購買保本類產品。

■ 中小券商資管轉型提速 加碼大類資產配置

近日剛剛獲批券商資管子公司的德邦證券對媒體表示,2020年將進一步推進大類資產配置工具化產品線業務,形成規模效應。自2020年以來,中小券商資管公司普遍加快了轉型步伐。據悉,在產品創新上有鮮明特色的浙商證券資管今年將加碼大類資產配置。此前,公司引來了業內投資老將高紅兵加盟,擔綱私募資產配置業務的負責人。

點評: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方向將由過去的房地產為主向穩健類的金融資產轉化,而這正是券商資管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而從投資標的看,各資產品類相互影響程度不斷加深,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將是未來資管機構投研的核心競爭力。

■ 銀保監會:適當增設理財子公司、完善第三支柱

3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佈會上表示,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支持擴大直接融資,主要有兩方面的舉措:一是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眾多的、健康的機構投資者。“積極支持保險公司開展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允許保險公司在現有權益投資30%上限基礎上適當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重;將適當的增設理財子公司;建立完善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周亮具體介紹稱。

■ 維護市場秩序 證監會發布十六種監管措施

3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市場監督管理措施實施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實施辦法》明確了十六種常見的監督管理措施類型,同時指出,違法行為依法應當予以行政處罰的,不得以監督管理措施替代行政處罰。此次制定《實施辦法》,主要是結合實踐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及新的制度要求,在2008年試行辦法的制度框架下進行適度調整,並以規章形式正式對外發布。證監會表示,監督管理措施,具有及時矯正不法行為、防範風險蔓延和危害後果擴散的作用,是金融監管的重要手段。

■ 券商資管轉型顯效 13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佔比提升

近日,基金業協會發布《2019年四季度資管業務各項排名》顯示,大部分券商資管主動管理佔比正逐步提升,凸顯近年來主動管理業務的發力成效。業內人士表示,擁抱主動管理業務是券商資管轉型的重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券商資管主動管理佔比正在逐步提升。剔除無可對比數據的券商外,去年四季度,14家券商中有13家券商的主動管理規模佔比較去年三季度有所增長。海通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佔比從去年三季度的43.11%增長到四季度的48.19%,是增長幅度最大的券商。

三、信託動態

■ 融資類信託遭嚴控 監管計劃2020年壓降1萬億規模

在“去通道控地產”以外,監管部門為信託業圈定“逐步壓降融資類信託”的新目標。據悉,業內多家信託公司近日收到監管要求——壓縮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融資業務,並制定融資類信託壓縮計劃。值得一提的是,有數位接近銀保監會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監管部門已對2020年的壓降規模有初步計劃: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據瞭解,業內已有信託公司制定了年內壓降三成融資類信託的計劃。

點評:儘管信託融資在一定時期彌補我國銀行體系的不足,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規模的不斷增長,其風險也逐步升高,同時,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信託融資的優勢已經低於其劣勢,壓縮信託融資規模成了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信託融資業務的優勢地位也使得信託公司的其他功能發揮受到了打壓,這對於信託公司未來的轉型發展帶來困難,也不利於剛性兌付的打破。

■ 鹽城要求清退成本8%以上融資!具體方案尚未確定

日前江蘇鹽城市一份《關於報送成本8%以上債務融資清退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市場流傳。文件稱,根據市政府主要領導3月20日在市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指揮部全體(擴大)會議上講話要求,請各市屬企業迅速開展融資情況自查自糾工作,並制定成本8%以上融資清退工作方案,清退工作原則上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點評:成本8%以上融資主要是信託、租賃等非標融資。當前由於貨幣寬鬆預期,市場利率已明顯走低,隔夜利率低於1%,城投債發行利率也走低。地方可能寄望於通過該舉措降低融資成本,比如通過發債置換原有的非標融資。

■ 今年以來險資認購信託計劃加速,疫情下信託產品募資分化

近日,太平人壽披露關聯交易信息,就認購渤海信託-2019渤太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事項進行公告。據瞭解,這已經是2020年以來,太平人壽披露認購的第11項信託計劃。不僅如此,太平財險、陸家嘴國泰人壽、泰山財險等險企也在2020年披露信託計劃認購的關聯交易公告,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明顯。險資佈局信託計劃加速的背後,是信託行業整體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下的現狀。用益信託數據顯示,2月集合信託產品發行規模為1543.55億元,較上月同時點相比,環比減少23.87%;成立規模為1094.31億元,較上月同時點相比,環比減少43.85%。

■ 2月信託成立受疫情影響,將隨復工逐步好轉

根據用益信託公佈的數據來看,受疫情影響,2月集合信託市場發行和成立市場延續了1月的下滑勢頭,但尚處於市場預期之內。2月共有58家信託公司參與發行,54家信託公司成立產品。其中發行產品數量1591個,環比上漲1%,成立產品數量1313個,環比下降22.2%;發行和成立產品規模來看,雙雙呈現下降勢頭,其中發行市場規模1543.30億元,環比下跌11.2%,成立市場規模1094.31億元,環比下滑24.5%。就未來幾個月來看,隨著疫情高峰逐漸過去,各地復工節奏加快,加之電子化展業的逐漸成熟,集合信託市場或逐步向正常水平修復。

■ 原湖南信託董監高一年之內“大換血”

近日,原湖南信託發佈更名公告,宣佈正式更名為財信信託。同時,其高管團隊去年也幾乎全部更換。去年一年時間裡,財信信託董事會,除董事長一職外,幾乎全部更換;監事會也有一人離職。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先是董事劉婉晨字2019年退出董事會;四個月後,董事戴曉鳳、張軍建、曾惠、陸小平、曾若冰先後退出,僅有董事長王雙雲一人留任;以上退出董事職務分別由朱昌壽、劉京濤等人接任。同年10月,隨著監事楊科宇退出監事會,財信信託董監高等高級管理層幾乎完成換血。

■ 借道上市又添一例 信託公司再掀曲線上市潮

近日,“英大系”金融資產重組調整方案獲國資委批覆,包括英大信託在內的“英大系”金融資產通過置信電氣平臺實現曲線上市塵埃落定。這意味著英大信託也將借道控股股東實現“借道”上市。2016年以來,信託公司掀起了曲線上市潮,加上此次的英大信託,已經有11家信託公司實現了曲線上市。

■ 首份上市信託年報出爐:山東國信淨利6.6億

3月27日,山東國信公佈2019年報,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87億元,同比增長11.34%;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收入10.38億元,同比增長16.43%;歸屬母公司淨利潤6.64億元,同比下降23.9%。年報顯示,山東國信信託資產管理規模從2018年末的2319億元提升至2576.6億元,其中主動管理信託規模1097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規模42.6%,同比提高3.9個百分點。

■ 華潤信託撤資同佳房地產 退出前持股比例45%

近日,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顯示一條對外投資撤出。退出的投資企業為蘇州市同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退出前持股比例為45%。蘇州市同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7月,註冊資本1億元。經營範圍為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自有房屋租賃。據悉,同佳房地產為佳兆業集團附屬企業。

四、市場觀察

■ 信託行業風險資產一年增長160%的背後

伴隨國內經濟進入減速換擋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信託行業風險面臨持續上升的壓力,信託業風險項目數量和規模持續上升,風險資產率也有顯著上升。2017年之前,這一數據多數時候維持在0.8%以下,2018年小幅上升至0.98%,2019年末則大幅上升至2.67%。那麼接下來,信託公司強化信託業務的風險管控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歸根結底,信託公司需要加強正規化建設。

主要觀點:

一是迴歸信託本源業務。要充分發揮信託制度優勢,結合自身資源稟賦,開展體現信託本源價值的創新。選擇適合自己深耕的業務領域,在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家族信託等業務領域積極創新業務品種,逐漸培育自身競爭力,打造出長期可持續的專屬商業模式。

二是提高受託履職能力。按照“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切實履行好誠信、謹慎管理的受託義務,不斷提升受託服務質量和水平。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行業規範、信託文件約定等相關要求,在信託設立、信託財產管理運用以及信託終止清算等各個環節充分履行受託人應盡的職責。提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提供符合實體經濟和高淨值客戶的需求的信託產品。

三是強化合規管理。要樹立全員合規意識,改變短期行為習慣,培育合規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建立現代化公司治理機制,完善“三會一層”履職規範,推動構建決策科學、制衡合理、激勵相容、運轉高效的良好公司治理機制,實現風險防範“關口”前移;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前臺業務部門管控,配齊配強中後臺部門資源,督促中後臺部門有效履職,提高風險管理人員專業能力。

■ 非標氣數將盡,信託何去何從?

據悉,業內多家信託公司近日收到監管要求——壓縮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融資業務,並制定融資類信託壓縮計劃。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部門已對今年的壓降規模有初步計劃: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這對信託公司將產生多大影響?信託業何去何從?

主要觀點:

1、影響

首先是固收產品的供應減少,伴隨結構性資產荒的進一步蔓延,產品收益率下行在所難免,家族信託客戶優先採購,VIP客戶預留額度,普通客戶搖號搶產品的盛況可能會階段性出現。

其次是對融資方的影響,規模的限制可能會加速客戶的溝通效率和提款決策,對於融資需求較為旺盛急迫的交易對手,加速募集節奏,積極溝通提款,佔據存量規模。

最後是對業務標準的影響,規模大、收入低的通道類業務成為首當其衝被壓縮的對象,提高對利差的要求,把有限的額度用在最賺錢的業務上也是理所當然的導向。

2、問題及出路

當前融資類業務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信託資產的次優性、信託公司風控管理的相對粗放性和信託業抗風險能力的相對薄弱性。其核心在於,

信託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與業務結構和業務增速不匹配。

信託公司現行的融資類業務模式混淆了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界限;異化了信託計劃,產生了“剛性兌付”;擾亂了市場氛圍,形成了“聲譽風險悖論”,使投資者教育走向了相反,最終擾亂了金融市場乃至社會穩定。

融資類信託業務多屬於類信貸業務,具有一定“影子銀行”特徵,並不能彰顯信託制度的優勢,在“剛性兌付”仍未被實際打破且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容易積累風險。信託公司近年“踩雷”案例,也主要集中在融資類信託業務。

長期看,信託業要逐步壓縮融資類信託業務規模,推動信託公司培育發展財富管理信託、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等本源業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