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出了北京的前門,歷來就是北京城的商業、娛樂中心,雖然幾經改造,如今的前門大街早已是物是人非,遠沒有昔日的繁華與鼎盛,當時當我們走入前門大街,百年的老字號仍然還在那裡,如同遲暮的老人看著腳下的過往煙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其中最著名的大柵欄,去看看那裡原住民的老字號現在可還好。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根據明朝張竹坡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顯示,當時這個地方還不叫大柵欄,而是叫做廊房四條,所謂的“廊房”按照現在的意思就是臨街的鋪面房。從弘治元年(1488年)開始,為了防盜,所以要求各個街巷都設置柵欄,並派兵丁把守。因為廊房四條是著名的商業街,因此這裡的柵欄比別人的都大,所以叫做“大柵欄”,我們在明末清初的《春明夢餘錄》中已經看到了“大柵欄”的稱呼。光緒二十五年的時候,一場大火把大柵欄燒的蕩然無存,直到2000年的時候,為了恢復大柵欄的原貌,才在街口休了象徵意義的鐵藝柵欄。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大柵欄從地理意義上,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南邊,前門大街的西側,從東口前門大街到西口的煤市街全長275米。同時隨著商業範圍的拓展,如今的大柵欄地區,還包括了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以及當年的八大胡同、觀音寺街都囊括其中。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作為存在600年的老街,最為值得炫耀的就是街面上一個挨著一個的老字號。“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這就是當年的大柵欄老字號的一個縮寫,再加上同仁堂、張一元、六必居、一品齋、步瀛齋、聚順和等等一個個都是如雷貫耳,在任何一部相關書籍、紀錄片都會頻繁出現。另外像廣德樓、三慶園、廣和園這些戲院娛樂場所也點綴其間,這就是一個現在CBD、三里屯的一個縮影啊。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大柵欄眾多的老字號當中,同仁堂必定是最為有名的。成立於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自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為宮裡供奉御藥,前前後後歷經了八代皇帝,共計188年。在300多年的歷史中,同仁堂成為了中國中醫藥的重要代表,那句“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成為了立身之本。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開在大柵欄22號的張一元,是北京茶葉的代表之一。北京人愛喝茶,又因為北京當年的水質問題,特別青睞茉莉花茶,而北京茉莉花茶的兩大代表一個是北城的吳裕泰,一個就是南城張一元。張一元成立於1900年,至今120年的歷史。就跟討論西紅柿炒雞蛋是鹹口還是甜口一樣,張一元吳裕泰到底哪家茉莉花茶好喝,也爭論了有些日子。相比起吳裕泰來說,張一元的茉莉花味道更厚重一些。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內聯升成立於咸豐三年(1853年),創始人是來自武清的趙廷。精明的趙老闆從京城的朝靴入手,成功的打入了當時京城的皇親國戚、文武大臣,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布鞋第一家。不過內聯升最早的店面在東江米巷,後來1900年以後簽到了廊房頭條,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搬到了大柵欄,據說這裡原來是達仁堂的店面。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除了內聯升外,大柵欄還有一家叫做步瀛齋的製作布鞋的老字號。步瀛齋的成立時間前後相差了5年,由一位姓李的朝廷命官在1858年開業。如今這裡的女士繡花鞋成為了最為拿手的商品。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說完腳,就在說說頭。大柵欄賣帽子的當屬“馬聚源”。成立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馬聚源,因為貨真價實、花色繁多,在當年的前門地區乃至全北京城都屬頭一家。1958年,最早開在鮮魚口的馬聚源搬遷到了如今的大柵欄。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相聲賣布頭裡,經典唱段裡都有八大祥的名字,其中最有名的瑞蚨祥如今就在大柵欄,當年的建築也依然存在。同治元年(1862年),孟子的後裔孟傳珊(字鴻升),在濟南開設了瑞蚨祥。到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瑞蚨祥出資八萬兩白銀在大柵欄開設了北京瑞蚨祥綢布店,經營綾羅綢緞、定製裁衣。生意越發的紅火,孟老闆又在大柵欄開了東鴻記茶莊、鴻記皮貨店、西鴻記茶莊、西鴻記綢布廟(也稱西號)。如今瑞蚨祥總店和西鴻記仍然還在大柵欄裡,兩家的店鋪也都成為了文物保護單位,除了保留購物的功能外還多了一層歷史遺蹟的功效。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從這個排序看,醬還要在茶前面。在北京要提到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柵欄地區糧食店街的六必居了。跟前面提到的幾個老字號比,六必居的歷史要上溯到明朝的嘉靖年間,據傳金子招牌都出自嚴嵩的手筆。六必居最出名的一個是老北京最喜歡吃的炸醬麵裡的重要元素炸醬,另外一個就是各種各樣的鹹菜。遇到個頭疼腦熱不舒服嘴裡沒味道的時候,就喜歡來碗白粥就著甘露或者麻仁金絲吃。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說完了吃穿用,就該說說玩樂了,大柵欄裡有南城最早的電影院大觀樓、有當年徽班進京最早演出的園子之一三慶園、還有北京現存最古老戲園之一的廣德樓。

大觀樓影院位於大柵欄的西口,最早叫做馬思遠茶樓。1905年改為大觀樓,成為南城最早放映電影的場所之一,這個時候的老闆就是拍攝《定軍山》的任景豐。1907年12月開始正式改名叫做大觀樓影戲園,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麻風女》雖然當時的設備、影片質量都無法跟現在相比,但依然場場爆滿。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大觀樓對面就是廣德樓,興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戲園之一。與它同時期建立的知名劇院包括法國巴黎歌劇院、意大利斯卡拉劇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同時期建成的場館。如今這裡是德雲社青年隊的演出場所。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兩個劇場再往東走,就是剛剛恢復不久的三慶園,德雲社八隊、麒麟劇社和太平劇社的常駐演出場地。三慶園的前身是乾隆年間著名的飯莊宴樂居,1796年與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合作建立的三慶園,到了清末這裡與廣德樓、廣和樓、慶樂園、同樂軒、慶和園、中和園被譽為“京城七大戲園”,而三慶園稱首。當年孟小冬在這裡首演四郎探母,一炮而紅。其他的諸如譚鑫培、路三寶、楊小樓、餘叔巖、梅蘭芳、李萬春等都在這裡登臺唱戲。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幾百年的時光荏苒,大柵欄雖然依然人多,但是早沒有了當年的風韻,雖然各家老字號還都強打著精神守護著自己上百年來的榮譽,但是此時此刻的大柵欄早已經不復當年,現在對於他們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守業了。


帶你走進歷經風雨的大柵欄 追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