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效果好不好,如何評估?

作為眾病之王的癌症,如同對人類的原罪,帶給了人們太多的傷痛。但人類攻克腫瘤的信念一直在堅持。基於醫學的進步和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2006年起把癌症明確定義為一種慢性病。所謂慢性病,就是病理變化緩慢、病程長、短期內不能治癒或終身不能治癒的疾病,換句話說,人們現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像對待高血壓、糖尿病一般來對待癌症。

這也意味著更多的癌症病人面臨的是一場曠日持久、此消彼長的拉鋸戰,而且極有可能將多學科的多種治療手段統統用上,通常是一個治療方案失敗了,再換另外一個方案。

那麼,如何判斷某個方案對腫瘤治療是否有效呢?


腫瘤治療效果好不好,如何評估?

傳統內科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醫學上對實體瘤療效的評價標準也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發展而優化。1970年代先是提出WHO標準,並於1981年正式發表,這是“第一代”療效評價標準;2000年,RECIST評價標準發表,是在WHO標準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到了2009年RECIST評價標準修訂版本發佈即RECIST1.1,是在RECIST評價標準基礎上修訂更新而成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療效評價標準。隨著免疫治療的興起,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又有了新的變化,後文再詳述。

RECIST1.1緩解標準評估指標:

完全緩解(CR,complete response)所有靶病灶消失,全部病理淋巴結(包括靶結節和非靶結節)短直徑必須減少至<10mm。


部分緩解(PR,partial response)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比基線水平減少至少30%。


疾病進展(PD,progressive disease)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


疾病穩定(SD,stable disease)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介於兩者之間。


注:如僅一個靶病灶的最長徑增大≥20%,而記錄到的所有靶病灶的最長徑之和增大未達20%,則不應評價為PD。


臨床評估腫瘤療效常用方法

臨床檢查

醫生通過查體,來了解腫瘤的縮小情況。適用於體表的腫瘤,或者身體內部的腫瘤,但是醫生可以用手觸到。例如乳腺癌,某些癌症導致的體表淋巴結轉移,直腸癌等等。醫生通過體格檢查,使用直尺等測量工具,可以大致瞭解腫瘤的退縮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比較主觀。

影像學檢查

根據B超,CT,MRI等檢查的結果,可以瞭解腫瘤的大小有沒有變化,有沒有新發的腫瘤。根據病灶的大小變化,對應RECIST標準,看病情緩解情況。

注:RECIST標準用於實體腫瘤,也就是說病灶是可以測量的。目前,還有人推薦使用PET/CT來評價治療效果,瞭解病灶在治療前後的攝取情況,適用於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

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是一種比較簡單和方便的檢查手段,只需要抽血化驗即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大腸癌為例,瞭解治療前後CEA的變化情況,如果CEA下降的越多,說明治療效果越好。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治療前後,腫瘤標誌物的水平始終位於正常範圍內,這樣就不能利用腫瘤標誌物來評價療效了。

循環腫瘤細胞

循環腫瘤細胞是指人體內的腫瘤細胞,從原發腫瘤中脫落,進入到外周血液當中。檢測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的變化情況,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檢測手段。目前,大部分還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沒有大範圍在臨床範圍使用,因為價格比較昂貴,技術還不夠成熟。目前為止,在乳腺癌和結直腸癌中應用最廣泛。

病理診斷

病理診斷是最可靠的,術前做了一段時間的新輔助治療後,最後將癌變組織切除,然後送去病理科,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的退縮情況,有多少腫瘤細胞死掉了。

病理評價新輔助治療效果是最準確的,最靠譜的,有一個腫瘤消退分級(TRG)標準,專門用來評價腫瘤細胞消退情況。如果腫瘤細胞沒有退縮,術後可能就需要更換新的化療方案了。


傳統腫瘤療效評價標準不能準確評估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的興起帶給很多晚期腫瘤患者希望,但在免疫治療過程中,療效評估跟其他治療不同。腫瘤有可能先變大,然後再變小。這個時候很難判斷它是真的不管用了,還是過一段時間以後會縮小。對於先大後小的這種患者,時間上是有效的一種,但是如果腫瘤持續增大,就是沒效的一種反應。腫瘤先增大,然後縮小,稱之為假性進展,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激活後,免疫細胞會聚集在腫瘤周圍,看上去就像腫了一樣。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在影像上可能表現出腫瘤的體積增大,但如果這個時候給他做穿刺,就會發現腫塊裡面不是腫瘤細胞在增多,而是炎性細胞在增多。隨著後續治療,炎性細胞把腫瘤細胞殺掉以後,它會逐漸縮小的。

正確區分真性假性進展,才能確認免疫治療的有效性。

傳統的影像學療效評價標準為眾所周知的RECIST 1.1,由於其可能低估免疫治療的獲益,顯示出了不足。2009年,一種二維的療效評價標準——irRC首先問世。2013年,專家組對該標準進行簡化,形成了irRECIST標準。後來,為了統一臨床研究中評估免疫治療療效的評價標準,2017年3月1日,the Lancet Oncology上,

RECIST工作組正式提出iRECIST標準(immun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iRECIST)。

為了探究三個療效評價標準在接受PD-1/PD-L1抑制劑的NSCLC患者中接受療效評價的差別,來自法國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回顧性分析。應用RECIST 1.1,irRECIST,iRECIST分別對患者的短期療效結果進行評價,對比三者的差別。

從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共有160名患者納入該回顧性分析。

最終,共有20例患者(13%)確認為不典型應答(Atypical Responses),其中8例患者(5%)假性進展(Pseudoprogressions, PsPDs),12例(8%)患者呈現分離性應答(Dissociated Responses)。這些患者的OS明顯優於確定進展的患者。

有13例(11%)患者根據RECIST1.1評價標準評估為PD,但是最終確認臨床獲益。

根據RECIST 1.1進行評價,37例(23%)為應答或SD,123例(77%)為PD。但是根據irRECIST或iRECIST療效評價標準,80例可評價,有15例患者難以進行評估。


結論


irRECIST/iRECIST評價標準與RECIST評價標準的主要區別是在於對新發病灶、疾病進展的評價。

腫瘤治療效果好不好,如何評估?

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可能會發生13%左右的不典型應答,其中包括假性進展(腫瘤先增大後縮小)和分離性應答(一些腫瘤成分增大,一些卻縮小),這些患者的OS明顯優於真正確認PD的患者。

約11%接受免疫治療超過6個月患者可能被RECIST標準評價為PD,其實能夠臨床獲益。

“假性進展”的表現:


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假性進展”的判斷標準,根據臨床經驗判斷如下表現:


1)首先,患者的症狀好轉,包括疼痛減輕、食慾好轉、體重增加、咳嗽氣喘症狀好轉等,雖然複查CT提示病灶增加,考慮“假性進展”。


2)使用PETCT作為評價標準,治療前後SUV值沒有增加反而降低,考慮“假性進展”。


3)可以對比一下患者的轉移灶是否都同時增大,考慮“假性進展”。


4)通過對比抗PD-1/PD-L1用藥前後白介素-8的變化,可以較早預測藥物療效,可以輔助診斷假性進展。


5)可以確診“假性進展”的辦法,就是對增大的病灶,穿刺取病理,如果穿刺結果提示免疫T細胞CD3CD4CD8細胞浸潤明顯增多,基本可以判斷為“假性進展”。

腫瘤超進展


1)免疫治療中腫瘤進展時間小於兩個月


2)腫瘤負荷相比於基線期增長超過50%


3)免疫治療後腫瘤生長速度超過之前速度2倍以上。


對於伴有MDM2/MDM4擴增、EGFR突變的患者也和超進展有關,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更容易發生腫瘤超進展。

延遲反應


表現為腫瘤最終縮小或達到完全緩解前由一段時間的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甚至病情進展。

主要原因是T細胞誘導、活化及浸潤腫瘤組織,再到整個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過程需要幾周甚至數月的時間。一般8-12周圍判斷標準。

混合緩解

表現為不同部位腫瘤病灶的縮小、穩定或增大同時存在,雖然沒有達到客觀有效的標準,但是患者確實有臨床獲益的表現。主要原因考慮不同器官對免疫治療的敏感性不同所致。


腫瘤治療效果好不好,如何評估?

假性進展和真性進展,有時候從出現的時間,從影像上的表現都很難判斷,所以多數情況下要結合病人的一般情況。對於假性進展的判斷,一定要經過繼續治療兩個週期以後再評估。如果繼續用藥兩個週期以後,腫瘤還在持續進展,這個就一定不是假性進展。基於免疫治療反應的特殊性,一定需要使用免疫的腫瘤評估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