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动物“毒”怎么来的?动物“毒”的中药都有哪些药理作用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二期 动物类中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药学者已经认识到动物类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是有效成分,并采取配伍、炮制、制剂等方法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来源于动物“毒”怎么来的?动物“毒”的中药都有哪些药理作用


动物毒素是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等活性物质,它们的结构复杂多种多样。不同的动物毒素生物效应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年版收载动物类中药51种,其中有毒动物类中 药8种,斑蝥记载为有“大毒”,土鳖虫和水蛭记载为 有“小毒”,全蝎、金钱白花蛇、蜈蚣、蕲蛇和蟾酥均记载为“有毒”。

动物的毒素是怎么来的?动物毒素是动物类中药“毒”的主要物质基础。动物 通过代谢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或毒素基因的表达,或通过摄取、储存和截留其他生物(即微生物、植物或其他 动物)产生毒素。动物毒素结构和功能的变异性很高,一般为小分子、蛋白质或多肽等。特点是高活力、高专一性、高结构多样性。

不同动物所产生的毒素及生物作用不同。根据作用机制细胞溶解毒素、抑制蛋白 质合成的毒素、作用于细胞骨架的毒素、激动或拮抗离 子通道的毒素、抑制神经信号传递如结合肌肉神经接 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毒素、溶血和凝血毒素。

动物毒素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如吸血类动物的 唾液因产生凝血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拮抗循环系统 的多种因子,具有治疗血栓、心力衰竭或止血作用¨。来源于蛇毒的卡托普利,使人们认识到动物毒素可以 成为新药开发的来源。针对动物毒素开发的药物很少是 毒素本身,而是由毒素或毒液成分衍生研发而成,如阿 曲库铵、卡托普利、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等。


来源于动物“毒”怎么来的?动物“毒”的中药都有哪些药理作用


1.土鳖虫是传统的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 中药,药材名“廑虫”。 土鳖虫毒性可能来源于其所含的生物碱, 土鳖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核苷类、生物碱、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蛋白质含量 高达60%。土鳖虫 具有溶解血栓、抗凝血、促进骨折愈合、抗肿瘤、调节血 脂、耐缺氧等药理作用。土鳖虫在中医治疗 妇科、外科、心脑血管等领域疾病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防止土鳖虫导致的不良反应,应先询问患者过 敏史,注意掌握剂量。

2. 水蛭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瘢的功效。水蛭含有多种活性物 质,如肝素、水蛭素、组织胺。水蛭的主要活 血化瘀成分为水蛭素,给予水蛭素后动物在后续8 d 中无显著异常,且各器官显微结构无改变。水蛭素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水蛭有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抗纤维化等功效。从水蛭中提取到的有效成分水蛭素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水蛭素通过与凝血酶直接结合而发挥抗凝作用。临床如能掌握好适应证,注意剂量用法配伍,可以避免或减轻水蛭毒副反应。

3. 全蝎又名全虫、蝎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2015年版记载,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全蝎的毒性物 质基础为蝎毒,是存在于蝎尾部毒囊内的含毒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类物质两部分组 成。

全蝎具有广泛药理活性,如镇痛、抗惊厥、抗癫痫、抗肿 瘤、抗血栓、抗哮喘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全蝎中的蝎毒能使呼吸麻痹,而经炮制后,可使毒蛋白凝固 变性,从而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

4. 金钱白花蛇又称金钱蛇、小白花 蛇、寸白蛇、过基甲等。金钱白花蛇味甘、 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功效。对金钱白花蛇药材的化 学成分研究极少,一般认为主要有蛋白质、甾体类、氨 基酸类、磷脂类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当被银环蛇咬伤时,伤口局部仅有麻 木感,一旦神经毒症状发作,数小时后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无力、流涎、呕吐、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麻痹、 心力衰竭而致死。除去蛇毒后的蛇体应无毒性, 但同样也应注意使用时可能因异体蛋白的存在使得过 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

5. 斑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 斑蝥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具有破血、散结 消瘢、功毒蚀疮功效。斑蝥急性中毒造成淋 巴组织免疫抑制,其靶器官为淋巴器官、肾和肝。斑蝥 中毒量和治疗量相近,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 慎即可导致中毒反应,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量。炮制 时用碱处理,生成斑蝥素钠,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6. 蜈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 痛、攻毒散结功效。蜈蚣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酶和胆 甾醇等,其中活性物质绝大部分为蛋白多肽类,少数为小分子化合物或多糖类。蜈蚣药理作用广泛,包括抗血栓、抗凝、抗 菌、抗肿瘤、镇痛镇静、免疫调节等。临床使用时需严 格掌握剂量,去除非药用部分,加用特定的辅料及采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等可矫味去腥,缓和药性。

7.蕲蛇又名白花蛇、大白花蛇、褰鼻蛇、五步 蛇、百步蛇、棋盘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年版记载,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具有祛风、通 络、止痉之功效。

蕲蛇类药材化学成分研究极少,一般仅知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类、磷脂类、核苷类成分和无机元素等。炮制后其成 分发生变化,毒性反应也随之发生变化,炮制达到了 “减毒增效”或“减毒存效”的目的。

8. 蟾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蟾 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之功效。人体应用蟾酥发生急性中毒的 症状表现为口唇发麻、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惊厥、心律 不齐并伴有抽搐等。蟾酥中所含的蟾毒配基类和蟾蜍 毒素类化合物既是蟾酥的有效成分,又是其毒性成分, 主要作用于心脏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率缓慢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可采 用炮制、配伍、联合使用解毒剂或采用新型制剂的方法 降低蟾酥毒性,提高药效。

动物类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大部分是蛋白质多肽, 其发挥药效或毒性作用的机制还没完全明了。对动物毒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有毒动物类中药在应用中的毒性防控,也有助于现代新药研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