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文|荒城已荒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無聲告白》這本書,是華裔女作家伍崎詩的處女作,故事以莉迪亞之死作為開篇,讓每一位讀者都在尋找她的死因。

大家都很認可“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實際上,你這一生,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就不能只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而來。

我們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父母期待你的懂事有出息,朋友期待你的傾聽和幫助,戀人期待你的理解和支持,就連陌生人都會期待你友好且善良。我們生活於這個社會,想要完全擺脫他人的期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父母的期待對我們影響最深,但我們能選擇的,是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期待,在期待中完成與自己的和解,至於最終是否滿足了父母的期待,也只是你的人生道路上的附屬品而已。

而《無聲告白》中的瑪麗琳和莉迪亞這對母女,面對期待,一個在年少的叛逆中漸行漸遠,一個卻在順從母親的意願中不堪重負。

1、過度叛逆的瑪麗琳,一生都在擺脫母親的期待,甚至把年幼的女兒也拉入了這場叛逆之旅

在瑪麗琳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拋棄了她們母女,她是由母親多麗絲·沃克爾一個人撫養長大的。多麗絲是一個家政課老師,她希望女孩子管理好住宅,想要她們收拾好家裡的一切來取悅丈夫。

但瑪麗琳特別不希望自己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叛逆的她想要從母親的期盼中解脫出來,所以,追求與眾不同幾乎成為了她一生的追求:高二時向校長提出把家政課換成手工課;大一時選擇少有女生選擇的物理和化學課;大三時選擇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東方人詹姆斯成為她的伴侶。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在她以為自己的人生已經與眾不同的時候,卻發現婚後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樣,需要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她經常抱著母親的一本烹飪書流淚。母親多麗絲去世的時候,叛逆的瑪麗琳便離家出走,去醫學院學習,想完成自己的醫生夢。但她的這次一意孤行的離家出走卻沒有和家人提到過隻言片語。

家人不知道瑪麗琳的去向,丈夫詹姆斯只發現了一張撕碎的紙片上寫著“我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

這句話,是瑪麗琳內心的寫照。她是那樣期望與眾不同,但是現在的她,好像和自己的母親無異,都是家庭主婦,她如何能忍受?少年時的叛逆從未曾遠離她,從那本烹飪書上的淚痕可以看出,從這次不告知任何人的離家出走可以看出。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但是,她忘記了她已然是一位母親,她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成長,她在哭泣的時候,甚至無暇在家庭中體會溫暖,她只看到這一切都是事與願違的模樣。在過度的叛逆中,她看不到愛,也無暇去愛別人。

這次如孩子賭氣般的離家出走繼續延續著年少的叛逆,註定不能善終。

因為懷孕,瑪麗琳不得不迴歸家庭,從那之後,她發現了女兒莉迪亞的聰明,就把與眾不同的期望施加在了年幼的莉迪亞身上,這場年少時的叛逆得以延續。但這對於莉迪亞而言,不過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

瑪麗琳初始的叛逆,就是想要擺脫母親的期待,卻沒曾想,她卻用她的期待去左右女兒莉迪亞的人生選擇,形成了下一個悲劇。

這傾其一生都要擺脫的期待,沒有在過度的叛逆中消減,反而在過度的叛逆中愈演愈烈。

2、過度順從的莉迪亞,一生都在順從母親的期待,最後不堪重負的她最後選擇走向死亡

母親瑪麗琳的離家出走,讓莉迪亞一直都覺得是自己惹媽媽不開心了,她看到了母親的烹飪書,看到了媽媽的淚痕,便暗暗下決心“如果媽媽願意回家,我會乖乖聽媽媽的話,實現媽媽的每一個願望。”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瑪麗琳最終回來了,莉迪亞藏起了那本烹飪書,告訴媽媽說烹飪書被她扔掉了,其實是不想讓媽媽再流淚。但瑪麗琳卻理解為女兒不囿於廚房,彷彿在女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夢想被延續下去的希望。

從此,莉迪亞要學習的科目數量和難度不停地增長,收到的禮物全部是書。

莉迪亞這個乖寶寶,順從母親的意願,學著自己能力之外的東西,她不能不優秀,因為她害怕自己的不優秀會成為母親再次離開這個家的原因。

為了母親而活著,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生存準則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重量,一點一點的堆積,最終壓垮了莉迪亞。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我們身邊從來不缺乏這樣的孩子:聰明懂事,成績突出,他們承載著父母的夢想。一開始的優秀讓他們備受長輩的誇獎,外在的一切讓他們害怕自己如果不優秀就會被拋棄,他們不得不辛苦維持著這份優秀。

那些來自大人的青睞築起一道高牆,阻隔了父母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也阻隔了孩子尋找真實的自己。最後,孩子抑鬱了,父母卻不知情,孩子在期待中結束了生命,父母悔恨終身。

在最初的時候,他們的順從是因為某種害怕和擔心,但是當順從成為了習慣,即使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都還是會保持沉默,最後連離開人世都是那麼悄無聲息。

總是保持沉默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了說話的權利和能力。

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隱藏,一味順從別人的期待,這種一味順從並不能讓人在期待中更好的成長,而是一步步逼近死亡。

3、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瑪麗琳一生都在追逐著和母親相反的人生選擇,過度的叛逆變成了一種執念,如果自己所追逐的沒能實現,甚至讓強加於女兒莉迪亞的身上。

莉迪亞短暫的一生都在扮演一個懂事的孩子,一味的順從變成了一種習慣,她追逐著母親所追逐的夢想,更像一個木偶,被母親的期待牽制著向前走。

一個過度叛逆,一個一味順從,但她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太在意母親的期待。只是瑪麗琳選擇站在母親的對立面,莉迪亞選擇把母親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

《無聲告白》:過度叛逆或一味順從,都無法在期待中與自己和解

但是期待不能完全代表愛,每個人都有真實的自我內核,每個人的自我認同感總是需要被滿足的,過度叛逆和一味順從就像是兩個極端,都無法和真實的自己和解。

我們的一生,都會生活在期待中,父母的期待對我們影響最深,因為在意這份期待,我們難免會做出叛逆或者順從的選擇,但是沒必要過度叛逆或者一味順從。我們要學會的是,在父母沉重的期待中,不要一味順從,害怕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叛逆時,也不要為了相反的選擇而忘記本真。

比起譴責父母過重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一個人學會如何透過父母的期待,尋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夠讓你透過期待,與自己和解:

  1. 父母的那些期待,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也有中間狀態。每個期待,在出現之初,就會有被滿足和被辜負的可能,但是也有中間狀態,就是期待被部分滿足。父母的期待有時候很寬泛,往往不那麼具體,很容易被部分滿足。比如期待你能有出息,但其實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事業有成是有出息,但你能過得比他們好也能算是有出息。
    這其中的分寸,是可以由你自己去把握的。面對這些有中間狀態的期待,你並不需要過度叛逆,選擇和父母的期待相反的方向前行;也不需要一味順從,依附於父母的期待。
  2. 學會思考期待背後的東西。父母的某些期待背後,有著他們所在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有著他們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在他們的內心中已經形成了某種執念,而這些執念,不應該成為你成長的負擔。比如小時候家裡不讓他們讀書,導致他們學業中斷,他們會寄希望於你的學業,但最終結果如何,卻不止是這份期待能左右的。也有一些期待,只是為人父母的本能。比如望子成龍這樣的期待,其實深層次就是希望你能變得更好而已。知道期待背後的東西,你就不會反應過度,不會像瑪麗琳那樣過度叛逆,也不會像莉迪亞那樣一味順從。
  3. 覺察內心,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父母的期待,並不能代表你的未來,最終,你還是要去與自己和解。在很多時候,“是父母想讓我這麼做”這樣的藉口都在保護著你,那些看似你不願意做的事情,正在一步步讓你把責任推向父母的期待。
    面對父母的期待,你可以選擇順從,但你也有反抗的權利,甚至有其他的選項,遵從內心的選擇才能讓你獲得自己的人生。所以你需要和自己對話,覺察內心真正喜歡並能堅持下去的東西,而不是抓住父母的期待不放,或者被父母的期待所裹挾。

余光中說過,期待是一種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使焦灼的靈魂幻覺自己生活在未來。

父母期待裡的未來,終究不是你人生的全部,所以也不必專門為了擺脫期待而生。你的人生,必然要透過他們這些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和自己和解,走向那個只有你才能到達的未來。


--END--

荒城:荒城已荒,成長未央。希望用自己的筆觸,寫下情感路上的思考,在其中獲得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