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到今天的儒家文化,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孔子的本意?

平民心态


南怀瑾大师在《论语别裁》中儒释道“三家店”的精辟论述。”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所以说孔圣人的儒家思想才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孔子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用以教化人民凝结相对统一的“三观”和思想道德文化。这才是孔子基础本意。几千年来孔子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思想纲领和精神长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精神长城受到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人们的“三观”和思想道德在悄然发生着蜕变,传统“粮食”吃腻了,要尝尝“洋面包”的滋味了。个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所以,如何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民族文化是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绝不可毁损!


半亩方田一寸心


儒家学说的本意就是剥削,孔老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要层层剥削,他的那些仁义礼智信也就是剥削阶层对被剥削阶层的一点施舍,剥削阶层施舍你们仁义礼智信,你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要用真金白银,粮食产物回报他们,而且要回报丰厚。

要问现在孔老二的思想还剩多少,告诉大家孔老二思想正在毒害大家


锦月细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他很喜欢周公,他所处的时代与他的入世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孔子一生注定了颠沛流离。

我们所从小学到大的,流传下来的有名的《论语》,是他的弟子记载下来的,整理起来的孔子的话和思想。这些并非孔子本人所写,后世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肯定有并非孔子原意的东西,但有些无可考证。就像很多古籍古书一样,出现了很多版本,待更早更确切的考古或历史来佐证,来核实。

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学习儒家的思想。中国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世界文明史上目前唯一没有断的,一直源远流长的。


春秋君言


孔子是伟大的,孔子编纂的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奉为圭臬,孔子的言行被弟子们编纂成论语一书,也让历代的统治者与读书人奉为经典。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倡整个社会以仁与道德治理为上。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符合世界潮流,这真的是了不起。人们经常批判的腐朽没落的儒家思想基本都是历代统治者放大其中的对自己有用的一点吧。


923老石油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可谓学派林立,其中儒家是其中之,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学经后世发展,已非孔子一家之言。后世认为的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可见现在流行的儒家思想,已非孔子思想独有。而是众多儒家之集大成者,要说孔子的思想,基本体现在“论语"之类。而后续加"经"可以是在其思想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而有很大变化。已不能简而化之地讲孔子思想本意存在多少,也可以无处不在,似乎又无可寻。



那曾经的一片橄榄绿


孔子是道之传承者,他本人亦未透彻,即便他本意也不究竟!这是伪道德后天命运之造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下表:

老子释迦前后脚,孔子苏格拉底前后脚来到世界!老子留一道德经遗世佛祖弃家离世悟道后传法理世!孔子苏格拉底差不多,孔子一生颠沛不得志,苏格拉底被毒死!他自言有神启而欲导人向善,但未成功!


阳光明贞


肯定不是


指尖遗落旧时记忆


你说呢?孔丘的本意是克己复礼,即其要奴隶继续做奴隶,以老老实实服从周王室那个最大奴隶主。


荣耻鉴定师


宽泛地说: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而我们今天仍然倡导仁、义、礼。

但严格的说,传承至今日的儒家传统,已经跟孔子没啥关系了。只要你稍微深入地了解一下儒家先贤的思想,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比如说“仁”,简单解释为“爱人”。听起来不错,博爱嘛!但你要这么想,就错了:孔子一点儿都不博爱,真正讲博爱的是墨子;而且即便墨子讲的,也不是今天的博爱。

那么,孔子讲的“爱人”是什么呢?是有差别的爱、有等级的爱。差别体现在,亲疏远近不同,爱的程度就不同;等级体现在,君爱臣与臣爱君不同,父爱子与子爱父不同,兄爱弟与弟爱兄不同。

详细阐述这个太费篇幅,我就给你举个例子吧:宋江毒杀李逵,无损大哥的“仁义”名声;若李逵击杀宋江,那可就是小弟的大逆不道了。这种思维,是不是不太合乎今日的思想?

“礼”也是一样。大多数人都会说,彬彬有礼多好啊!这么说,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了。

孔子讲的“礼”,是等级、是阶层、是长幼。所谓“克己复礼”,是要复辟旧制,是要回到夜夜梦绕的周初文王的时代。那个时代,诸侯不折腾,礼遇天子;大夫不折腾,礼遇诸侯;士人不折腾,礼遇大夫;百姓不折腾,礼遇士人。这才是孔子要的“礼”。说白了,就是阶层固化,一万年都不要变。

儒家先贤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几乎都不是我们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我就不一个一个说了。总之,今日人们思想中的儒家传统,已经远去于孔子的本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对于国学,可以抽象地继承。这个非常赞同,说白了,就是断章取义。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很好。

你可能注意到,虽然我不大认可孔孟的哲学,但我一直尊称他们为“先贤”。为什么呢?我们不能以今天共和制时代的眼光,去挑剔奴隶制末期思想的缺陷。况且,儒家传统为维护中华的大一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ljq0328


弱弱的问下,儒家思想以什么名著这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