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2015年1月21日,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陳舜臣先生在神戶去世,享年90歲。陳舜臣生於日本神戶,但祖籍則是中國臺灣,中日雙重的身份使得他的文學創作始終把中國作為焦點,中國歷史成為他耕耘創作的主要對象。


《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秘本三國志》、《小說十八史略》、《茶事密路》等代表作,不僅深受日本讀者的喜愛,近年來也被翻譯成為中文版,為中國兩岸三地的歷史喜好者所鍾愛,成為目前歷史類讀物的暢銷書之一。


陳舜臣的作品雖然不同於內藤湖南、白鳥庫吉、宮崎市定、桑原騭藏等日本中國學研究者那樣專深,但是,他的作品與日本傳統的私小說文學那種細膩、柔軟的風格截然不同,總是截取中國歷史轉折節點來進行宏大敘事,給讀者帶來一種恢弘磅礴的氣勢和悠長濃厚的歷史感。


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實際上,中國歷史故事的日本式敘事,早在江戶時代就有所展開。到了近代,中島敦、青木正兒、芥川龍之介也都對中國古典傳奇、文學進行了再加工,賦予了中國文學和歷史故事的新形態、新風格,並啟發了魯迅的《故事新編》。


戰後,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吉川英治也再次將筆端觸及到中國的歷史,將時代的變換、國運的盛衰、人生的浮沉、使命的追求、融合在他們的中國歷史小說中。然而,不管是井上靖的《敦煌》、司馬遼太郎的《劉邦與項羽》、還是吉川英治的《三國志》,雖然也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其筆下的中國歷史人物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但因為他們是用日本文化中的信念、歷史觀、世界觀寫給日本讀者,是給日本的文化、價值內核包裝上了中國歷史故事的外衣,這種“和魂漢才”式的敘事總給中國讀者一種若即若離、似曾相識又絕非本我的疏離感。


然而,陳舜臣先生則是帶有對中國、對中國歷史以一種敬仰和同情的情愫來進行文學創作的,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出一種不同於日本其他中國歷史作家的親近感。他大概與同樣根在中國又長於日本的另外一位大師吳清源先生相似,是中國文化、中國價值的根基,給他帶來了創作的動力和靈感。


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陳舜臣先生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由盛轉衰的歷程則是帶有一種特殊的悲憫情懷,他更多的選取中國近代史的轉折節點,以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之上,更對近代衰敗的中國給予一種同情。


在他耗時三年而完成的《鴉片戰爭》中,以宏大鋪陳的筆法描繪了清帝國走向落日斜陽的歷程,不僅刻畫了林則徐、道光帝等左右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人物,還從虛構的小人物角度著手,力圖說明這場戰爭對於中國普通百姓的影響。


下文是《鴉片戰爭》風雷篇“火攻”一節中的兩段精彩片段,陳舜臣描繪了誼譚和西玲一對兄妹在中英艦隊對戰中的境遇,也刻畫了林則徐處在當時歷史拐點的心境,給人以身臨現場的真實感和緊迫感,並引發人們對清帝國走向沒落的悲嘆:

“由於整隊的狙擊兵排列在軍艦上,清軍的水師無法靠近…一個噴筒落在誼譚的帆船後尾上。誼譚正準備跳水。不知什麼原因,這個噴筒沒有冒火苗,所以他一點也沒有覺察…侵入鼻孔的煙,把一種猛烈的酸性刺激,一下子傳到眼窩下面。誼譚的眼睛發黑了…毒氣侵入了他的神經中樞。他不是跳進水裡,簡直是跌倒到海里去的。”


“天亮以後,林則徐檢閱了頭天晚上出擊的水勇.一排排被海風吹黑了臉…年輕的士兵們一隊接一隊從他面前走過。每走過一隊士兵,他們那躍動的生命都在林則徐的心上投下影子。這些生命將要成為英國可怕的武器的犧牲品…這些年輕的士兵犧牲後,還會有人組成第二道、第三道防線,來保衛山河…”

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在談及《鴉片戰爭》的寫作緣由時,他坦然回答“我是臺灣人,由於戰爭我變為日本人,二十多歲時又恢復為中國人,我想在一次查清,究竟如此捉弄自己命運的是什麼,因為這是決定我命運的戰爭”。隨後,他又創作了《鴉片戰爭實錄》,以文學隨筆式的筆法,將文學家的歷史見地和歷史學者的動人文采融為一體,賦予了對那個時代更為真實而形象的感受。


而這之後,陳舜臣進一步將筆端觸及到清帝國走向奄奄一息的那段坎坷歷程,創作了《甲午戰爭》,該書日文名為《大江不流》,暗指清帝國如同碩大的江河卻被淤泥阻塞無法流通最終敗給朝氣蓬勃的新生日本。

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該書對李鴻章、袁世凱、丁汝昌、金玉均、閔妃、大院君、陸奧宗光、山縣有朋等中、朝、日三方人物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併力圖釐清各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將當時東亞局勢的變換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在該書的篇末“終場與開幕”一節中,他專門刻畫了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對話,來表現清廷當時應權術鬥爭無法團結一致對抗日本的無奈:

伊藤博文就插嘴道:“我們都不能長生不死,的確應該讓部下適當地分擔工作,可是,收羅人才不容易呀!聽說中堂閣下那裡俊才如雲,令人羨慕!”…“如雲?”李鴻章微微一笑,露出自嘲的表情。在場的人當中就有北洋派的主要人物——伍廷芳、馬建忠、羅豐祿、徐壽朋、于式枚…網羅瞭如雲的俊才,最後還不是敗給了日本……“可惜是亂雲哪!”李鴻章說道。


在這裡,我們又彷彿能夠從陳舜臣讀到魯迅那種對於中國衰敗的批判式思考。這種帶有悲憫情結和深切反思的歷史敘事,讓他的小說在骨子裡並不透出的是日本風味,更體現的是濃厚的中國式家國情懷。


司馬遼太郎稱,能夠讓日本人真正瞭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這是因為他不是簡單地作為日本人去刻畫被客體化、對象化的他者中國,而是帶有關切、悲憫和同情地敘述中國故事。從這一點來看,正是中國歷史的曲折、磅礴造就了陳舜臣的作品,而陳舜臣的作品也讓更多人鍾愛中國故事。


好書推薦

陳舜臣,傾注情感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走向辛亥:從孫文崛起看晚清日落》


從晚清到民國,就讀這一本!



內容簡介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際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康有為要對戊戌變法的失敗負多大責任?

李鴻章為何自稱“裱糊匠”?

孫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民國“國父”的?

《走向辛亥:從孫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為契機,百科全書式展現了從晚清到民國的軍政、經濟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書中對慈禧、李鴻章、康有為、孫文等人進行了細緻刻畫,對各派系間的鬥爭進行了深度還原,並補充了一些被忽視的關鍵細節,是瞭解這段歷史不可多得的通俗讀物。


陳舜臣,華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說界無出其右者”,在日本的歷史小說創作領域與司馬遼太郎並稱“雙璧”。他通曉日語、印度語、波斯語、漢語、英語五種語言,他的作品常呈現無國界的宏觀視野。他的歷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多次在日本掀起閱讀中國史的熱潮,主要著作有《中國的歷史》《甲午戰爭》《太平天國興亡錄》《三國史秘本》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