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人寫得歷史小說,爲什麼卻折服了中國人,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

點擊上面藍字 訂閱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題記

閱讀這本小說,我們會在作者對朝鮮政局的敘述中察覺到歷史的驚人相似,如小說第三章寫道:“中、日以朝鮮為舞臺爭奪霸權,而朝鮮也想乘機擺佈兩國。朝鮮的要人們,迂而不愚。歷史教給了他們作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陳舜臣

(1924.2.18 -2015.1.21 ),華裔日本人、作家

關於《甲午戰爭》

文 |新華君

2015年1月21日,華裔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陳舜臣先生在神戶去世,享年90歲。陳舜臣生於日本神戶,但祖籍則是中國臺灣,中日雙重的身份使得他的文學創作始終把中國作為焦點,中國歷史成為他耕耘創作的主要對象。《太平天國興亡錄》、《甲午戰爭》、《三國史秘本》、通俗中國通史著作《中國的歷史》等代表作,不僅深受日本讀者的喜愛,近年來也被翻譯成為中文版,為中國兩岸三地的歷史喜好者鍾愛,成為目前市場上歷史類讀物的暢銷書。

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不幸歷史的原點。在這場影響中國近代史走向的戰爭中,清朝為何戰敗?朝鮮又在這場中日之戰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無疑是關心中國近代史的人希望瞭解的問題。

而陳舜臣的歷史小說《甲午戰爭》,補全了甲午戰爭敘述中長期被缺席的朝鮮,綜合中、日、韓三國史料,輔之以推理筆法,還原歷史現場,在錯綜複雜的東亞政治角力中,為我們講述了垂垂老矣的晚清王朝如何被處於歷史青春期的日本打敗。

全景式展現了甲午戰爭前後中國與世界。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整部小說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觀地描寫了那個特殊時代不同利益團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刻畫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動的明治日本打敗的,引發讀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追問。在這場戰爭中,中日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內幕?朝鮮又扮演了怎樣的關鍵角色?

同時,這部小說準確捕捉了晚清的時代氣氛。小說初版時原題《大江不流》,語出“青山沉睡,大江不流”,描述了當時中國的暮氣沉沉。正如小說所寫,甲午戰爭爆發前,在民間知識分子看來,這是“韃虜和倭人相爭”;在當時的清朝官員看來,這場同日本的戰爭是李鴻章一人之戰;而對於視北洋海軍為政治資本的李鴻章而言,一開始就沒想讓這支艦隊參戰。作者指出,根本無法看到這場戰爭牽動舉國上下的跡象。這在今天讀來,仍然是發人深思的。

重回歷史現場,補全被缺席的朝鮮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甲午戰爭》以清朝的袁世凱、李鴻章,日本的竹添進一郎、陸奧宗光,朝鮮的大院君、金玉均為中心,書寫了甲午戰爭前夕的中國近代史,並綜合個人回憶錄、報刊雜誌、歷史文件等多種史料,復現了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氣氛,更為難得的是,作者聚焦中、日兩國爭霸的主舞臺——朝鮮,為讀者展現了在東亞政局風雲變幻之際,朝鮮艱難而曲折的自主之路。

小說題為《甲午戰爭》,然而主要筆墨並不在戰爭本身,小說的敘述開始於1882年朝鮮“壬午軍亂”前夕,而後述及甲申政變和東學黨起義,全書共四十章,直到第二十九章才講到甲午戰爭正式打響,最終以《馬關條約》的簽訂作結。

“壬午軍亂”與甲午戰爭之間的十餘年,東亞政壇的風雲變幻敏感地作用在朝鮮政壇上。朝鮮政局可以說是中日之間力量消長的晴雨表,作者深入剖析了朝鮮“間於齊楚”的政治策略,為讀者理解中日甲午之戰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期間,朝鮮目睹了作為“宗主國”的清朝逐漸衰落的過程,而另一邊日本迅速崛起,並把勢力擴張到朝鮮。

“朝鮮像一條游魚,窺視著清政府的每一個空隙,準備溜走。”

朝鮮宮廷對待中、日兩個國家的態度,頗為值得玩味。一方面,朝鮮渴望依靠日本(以及俄國、英國)之力擺脫清朝的壓迫。作為當時清朝派駐朝鮮的高級官員,袁世凱的宦海沉浮頗為直觀地反映了清政府在朝鮮喪失其“宗主權”的過程。小說開場時,袁世凱登陸朝鮮,並在鎮壓“壬午軍亂”中嶄露頭角,此後數年,他在朝鮮位同監國,屢次對朝鮮事務指手畫腳,然而最終面對日本派駐的軍隊,他不得不灰頭土臉地離開了朝鮮。另一方面,朝鮮長久以來視中國為的宗主國,這種心理上的影響相當強烈,雖然瞭解清軍的無能,但在中日衝突爆發時,朝鮮國王等人還是認為清軍必勝。

日本人講中國歷史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實際上,中國歷史故事的日本式敘事,早在江戶時代就有所展開。到了近代,中島敦、青木正兒、芥川龍之介也都對中國古典傳奇、文學故事進行了再加工,賦予了中國文學和歷史故事新形態、新風格,並啟發了魯迅的《故事新編》。戰後,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吉川英治也再次將筆端觸及到中國的歷史,將時代變換、國運盛衰、人生浮沉、使命追求等主題融合在他們的中國歷史小說中。

然而,不管是井上靖的《敦煌》、司馬遼太郎的《劉邦與項羽》、還是吉川英治的《三國志》,雖然也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其筆下的中國歷史人物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但因為他們是用日本文化中的信念、歷史觀、世界觀寫給日本讀者,是給日本的文化、價值內核包裝上了中國歷史故事的外衣,因此這種“和魂漢才”式的敘事總給中國讀者一種若即若離、似曾相識又絕非本我的疏離感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左起: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吉川英治

陳舜臣先生則是帶有對中國、對中國歷史以一種敬仰和同情的情愫來進行文學創作的,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出一種不同於日本其他中國歷史作家的親近感。他大概與同樣根在中國又長於日本的另外一位大師吳清源先生相似,是中國文化的根基,給他帶來了創作的動力和靈感。

例如,井上靖的《天平之甍》、《孔子》、《敦煌》是站在傳承和弘揚文化的立場上,截取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節點,刻畫出孔子、鑑真、趙行德等人,他雖然以中國歷史故事和人物為作品的主線,但其中宣揚的則是世界主義的情懷,正如《敦煌》中對西夏文化的評述所言:“它不屬於任何人,只要不燒掉,有地方存放,誰也不會搶走,也不會屬誰所有,只要放在那裡不被燒掉,就有它的價值。”

司馬遼太郎的《劉邦與項羽》、《韃靼風雲錄》也生動地刻畫出劉邦的富於心計、項羽的直率、趙高的變態慾望、章邯的無奈、彭越的寡情、皇太極的雄才武略、陳圓圓的薄命,然而,參照對比他的《豐臣家族》、《關原之戰》、《龍馬在行動》,則感到司馬是在用日本的價值觀來刻畫中國,讓人覺得他們不過是信長、秀吉、家康、阿市等人物的中國版。而在《坂上之雲》中,當面臨中日兩個民族的對抗和戰爭時,司馬則站在新生的明治日本立場上,將清國描繪成一個垂垂老矣的敗者,日式文化民族主義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然而,陳舜臣先生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由盛轉衰的歷程則是帶有一種特殊的悲憫情懷,他更多地選取中國近代史的轉折節點,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之上,對近代衰敗的中國給予一種同情。

比如《甲午戰爭》,該書日文名為《大江不流》,暗指清帝國如同碩大的江河卻被淤泥阻塞無法流通最終敗給朝氣蓬勃的新生日本。該書對李鴻章、袁世凱、丁汝昌、金玉均、閔妃、大院君、陸奧宗光、山縣有朋等中、朝、日三方人物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併力圖釐清各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將當時風雲變幻的東亞局勢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在該書的篇末“終場與開幕”一節中,他專門刻畫了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對話,來表現清廷當時因權術鬥爭而無法團結一致對抗日本的無奈——“伊藤博文就插嘴道:‘我們都不能長生不死,的確應該讓部下適當地分擔工作,可是,收羅人才不容易呀!聽說中堂閣下那裡俊才如雲,令人羨慕!’……‘如雲?’李鴻章微微一笑,露出自嘲的表情。在場的人當中就有北洋派的主要人物——伍廷芳、馬建忠、羅豐祿、徐壽朋、于式枚……網羅瞭如雲的俊才,最後還不是敗給了日本……‘可惜是亂雲哪!’李鴻章說道。”

在這裡,我們又彷彿能夠從陳舜臣那裡讀到魯迅那種對於中國衰敗的批判式思考。這種帶有悲憫情結和深切反思的歷史敘事,讓他的小說在骨子裡透出的不是日本風味,而是濃厚的中國式家國情懷。

司馬遼太郎稱,能夠讓日本人真正瞭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這是因為他不是簡單地作為日本人去刻畫被客體化、對象化的他者中國,而是作為一名中國人,帶有關切、悲憫和同情地在敘述中國故事。從這一點來看,正是中國歷史的曲折磅礴造就了陳舜臣的作品,而陳舜臣的作品也讓更多的人愛上了中國歷史。

歷史+推理,日本小說無出其左右者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本書的譯者李長聲在譯序中指出了以推理小說聞名的陳舜臣在歷史小說創作中的獨特之處:

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讀來很有趣。他說過:“歷史小說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據史料經過推理和虛構而成的混血兒嗎?也許是亂說,但我完全覺得歷史小說也包括在廣義的推理小說裡。”又說:“歷史時代要靠資料及其他來把握,而把握的方法終歸不外乎推理

。”有意識地把歷史題材與推理手法結合起來,既是歷史小說,又是推理小說,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恐怕日本小說界無有出其右者。

所謂歷史與推理的結合,具體到小說創作中,體現為以推理筆法揣摩歷史人物的內心活動,結合史料,選取一個個歷史情境通過合理想象進行再現。《甲午戰爭》通過這種方式呈現了許多精彩的歷史鏡頭,如袁世凱在漢城大街上觀看公開處刑,流亡政客金玉均在上海遇刺,以及李鴻章赴日簽訂合約時遭到狙擊。

至於歷史與推理兩者之間的比例,往往是歷史佔了上風。沈灃認為,陳舜臣是日本歷史作家中最重“史”的一個。他的小說敘事節奏快,注重表達作者的史觀,以致於有些讀者認為他的小說不像小說。譯者李長聲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小說有一點兒被史料拉著跑的感覺”。什麼才是史料與推理的恰當比例,這涉及到讀者對於歷史小說的閱讀期待。無論如何,陳舜臣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在日本歷史小說界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司馬遼太郎,日本歷史小說家

作為同學、同行加摯友,司馬遼太郎這樣說:“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蹟。首先,瞭解、熱愛日本,甚至對於其缺點或過失也是用堪稱印度式慈悲的眼光來看待。而且,他對中國的熱愛有養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再加上略微脫離了中國近現代的現場,在神戶過日常生活,也成為產生他觀察與思考的多重性的一個要素。對中國的愛與對神戶的愛竟不乖離,合而為一,真教人驚奇。”

陳舜臣:我希望日本讀者更多地知道中國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關於作者陳舜臣在日本文壇收穫的諸多讚譽,此處毋庸贅言。特別需要提到的是他定居日本,又有中國背景的特殊身份,他曾這樣介紹自己:“我滿21歲以前,作為日本殖民地臺灣出身的人,在日本長大受日本教育,後來,我返回臺灣,在那裡度過了三年半的教師生活。那時重新回到中國的臺灣,是發生‘二二八’事件的動盪時期。後來我返回神戶的老家結了婚,幫助父親從事經營貿易達十年之久。以獲獎為契機,我成為職業作家,經歷了50年的歲月,這就是我的簡歷。(《陳舜臣的文學世界——獨步日本文壇的華裔作家》)“

正是這種特殊身份使他對中國和日本的國民性具有深刻的體察,在閱讀《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超越國界的悲憫情懷。正如司馬遼太郎所說:“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蹟。首先,瞭解、熱愛日本,甚至對於其缺點或過失也是用堪稱‘印度式慈悲’的眼光來看待。而且,他對中國的熱愛有如養育草木的陽光一般溫暖。再加上略微脫離了中國近現代的現場,在神戶過日常生活,也成為他產生觀察與思考的多重性的一個要素。對中國的愛與對神戶的愛竟不乖離,合而為一,真叫人驚奇。”

陳舜臣曾說:“

對我來說,內心常常有一種願望,即希望日本人更多地知道中國。”這是他創作歷史小說的初衷,而《甲午戰爭》中文譯本的出版發行,無疑也有助於國人更多地瞭解日本,以及瞭解自身。

- END -

推薦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作者]陳舜臣 [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

窮盡多國秘藏檔案,數次考察現場遺蹟

陳舜臣以故事說歷史,揭開被掩蓋的關鍵細節

還原真實客觀的甲午戰爭

一个日本人写得历史小说,为什么却折服了中国人,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

▼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甲午戰爭》。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