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對於人的本性來說,內心的諸多念頭,根源就是起於不靜。

《道德經》中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穩重是輕率的控制者,靜定是躁動的制服者。

聖人行事時從不輕舉妄動,而是慎重考慮再去行動,更不會表現出輕率和焦躁的樣子。

因為人生的禍患皆由自己的躁動而生,當內心不清靜時,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貪慾,嗔心,戾氣,人生更是背“道”而行。

人生多思慮,一個人如果內心不靜,而又摻雜諸多思慮時,必然會產生痛苦和負累。

古詩云: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世俗之中的人,除了讓身體忙碌之外,心也不得安寧,《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每個人都是如此,無緣無故就會尋愁覓恨,有事的時候忙碌於工作,無事的時候忙碌於自己的思慮多心。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所以在人生這一場過往之中,我們需要做到的一個智慧,就是能夠做到:鬧中取靜,靜中再取靜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人在閒居無事時,心中最容易陷入昏沉迷亂之中,這時應該在沉靜中保持自己的寂靜。人在有事忙碌時,心情最容易急躁不安,這個時候應該在寂靜中保持冷靜。

人在緊張忙碌時,需要有一個清靜的內心來指導自己,在忙處要有一個主宰,當人生處在安逸恬靜時,讓內心有一種清靜,防止自己的雜念思慮產生。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叫歐陽德,有一天他問老師:“平時一顆心總會忙得要死,有事的時候忙,忙的七葷八素,沒事的時候,為何也是百種須索,千般計較,天天活的這麼累呢?”

王陽明就告訴他:“天地之間的生機本來就是沒有一刻中斷的,都處在不斷活動和變化中,然而忙中要有主宰,亂中也要有靜,不急不緩,即便外在的事物處在千變萬化的過程中,只要心有主宰,即便日理萬機,也能從容自在。”

王陽明所說的心有主宰,根本就是源於“靜”。

人有七情六慾,我們無法阻止慾念的出現和產生,比如說貪嗔痴這一些混亂人生的念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慾念也是人性的本源,但是我們需要保證這些念頭以合理和適度的狀態存在,所以,在這種權衡的背後,更需要以靜來取正。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那麼“靜”的本源在哪裡?如何將“靜”融化在自己的人生中呢?

在《莊子》之中有一個故事叫“呆若木雞”。

有一個人替周宣王飼養鬥雞,很長時間之後,這個人告訴周宣王說:“這隻雞已經可以了,雖然不時鳴叫,但已經沒有好鬥的表情,看起來如同木頭做的雞,道德完美,別的雞見到這隻雞都不敢近前,掉頭就跑了。”

“呆若木雞”就是形容得道之後德行完備的狀態,如同《道德經》中的“大智若愚”一般,這便是靜的狀態。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從雞的角度來說,沒有好鬥的表情,沒有過多的思慮之心,甚至沒有眼神兇惡,怒氣衝衝的樣子,但是其他的鬥雞見到這隻雞撒腿就跑,就是因為這隻雞合乎道,達到了守氣養神的狀態,無好勝之心,自然所向披靡,正所謂動若脫兔,靜若處子。

莊子的這一個故事雖然有誇張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其表達的思想就是符合道的清靜完備狀態。

正所謂“只動腦,不動心”,心的靜並不在於表面的遏制,而在於內心的不動念。

事情來臨之時,動腦筋處理問題,但是不過度動心思慮,閒來無事時更不會庸人自擾,多找繁瑣,這便是內心的清淨本源。

無論身處於何處,內心清靜,不以內心的思慮而主導自身,就能控制貪嗔痴念對於自己的吞噬。

菜根譚:心中有“靜”,生命便有主宰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