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煒:疫情之下,新基建如何帶動經濟復甦?

疫情後,國家和地方面臨著重振經濟的巨大挑戰。近期,中央數次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短短一句話,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備受全國矚目。

當前,新型基礎設施正加速應用到社會治理中,幫助各地解決政務、交通、應急等領域的難題。新基建是否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人民上海會客廳邀請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團隊負責人蔣煒,針對“疫情之下,新基建如何帶動經濟復甦?”這一熱門話題進行深度訪談。

蔣煒:疫情之下,新基建如何帶動經濟復甦?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團隊負責人 蔣煒

記者:近期,中央和相關部門、地方有關恢復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詞頻繁出現,引起廣泛關注。新基建為何會突然火爆?

蔣煒:2020年初疫情倒逼數字化轉型發展,各行各業都有巨大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相關基礎設施是實現轉型的前提保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前期信息化建設已有相應基礎,智能化防控爆發出強大能量:各種智能設備、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提升了防疫效率;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接觸配送等新興數字經濟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疫情造成的損失;多地政務上雲則保障了便民事項辦理。未來的數字化轉型更需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保障。

而且,中央宏觀建設規劃始終秉承自下而上的改革要求,對於“新基建”的謀劃佈局早已展開。近期國家抓住疫情背後的智能時代變革的機遇,順勢而為,密集部署推進“新基建”。以“新基建”為重要抓手加快產業互聯網轉型,對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所需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佈局。“科技基建”加碼符合當前科技環境,也是國家建設智能化健康社會的關鍵。

記者:在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中,傳統基建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哪裡?

蔣煒: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主要立足於科技端。新基建可歸為兩類: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場景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應用場景的建設包括: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新基建的重頭戲在工業互聯網,它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加速企業流程再造,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激發生產力。工業互聯網將催生巨大市場,智能網聯汽車是其中最有潛力的市場,在此次疫情中,無人物流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傳統基建,主要依賴於國家財政和產業政策以及與之相關配套制度的支撐。而新基建屬於高新科技產業,對國家財政、產業政策方面有新的需求。如在財政方面,需推廣高新技術企業低稅政策,提升研發支出加計扣除力度,激活企業創新能力;加快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增加低息融資、專項貸款,並在高科技企業併購、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持。在產業方面,需將新基建納入到國家戰略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記者:您認為新基建的“核心”是什麼?疫情後,新基建在今年是否會爆發嗎?

蔣煒:新基建的“核心”是建設智能化健康發展型社會。智能化的健康發展型社會包括人的健康、社會運行的健康,也包括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不是一個短期目標,涉及到5-10年長期發展規劃。

從現實意義來看,2020年全球經貿摩擦加劇,疊加海外疫情的影響下,外需不足,內需承壓,經濟發展需要尋求新的出口: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大幅放緩,國內兩個月生產停擺,經濟活動短期內驟然降溫,服務業、工業都將受到巨大負面影響。

悲觀估計為一年時間,樂觀估計只要半年左右。當務之急,是從疫情中回暖,重建供應鏈和基礎設施,恢復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但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

其次,科技型的“新基建”投入的投資週期一般比傳統基建的投資週期長,對於經濟的顯現效果也會滯後,新基建的爆發點應該會在未來兩到三年逐漸顯現。

未來的國家政策投資引導要更加註重延續性和穩定性。延續性:新基建是長期規劃目標,政策投資引導做好中長期預案,避免虎頭蛇尾;穩定性:堅持供給側改革,政府適當引導,但切勿過度直接介入。尊重市場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而不是政府通過選擇性產業政策進行大規模投資刺激,特別是不能搞“政府包辦”“一哄而上”。

記者:新基建可以激發哪些市場新機遇、增長新引擎、投資新方向?會給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帶來改變?

蔣煒:此次疫情暴露出部分企業過分依賴線下服務模式,缺乏線上化、數字化服務能力,暴露出發展智能化健康社會的需求。疫情深刻改變了現有經濟業態,帶動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生鮮電商、遠程醫療等新模式不斷湧現。在疫情逐步解除和社會生產恢復正常後,教育、醫療、企業辦公等龐大的在線化市場需求持續激活,為相關領域的數字化創新帶來新機遇。

消費行業:“生鮮電商”“無人零售”迎春天。疫情衝擊,線下商超、餐飲面臨超低客流甚至停業,社區零售、生鮮電商卻迎來高增長的可喜局面。與此同時,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等無人零售模式再次火爆。

金融行業:“智能化”服務需求巨大。受疫情影響,傳統金融營銷服務模式失速、失能,對線上獲客、數字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客服等線上化、智能化服務需求噴發。

支付行業:無接觸支付需求激增。疫情影響下,線下支付急劇下滑,線上交易上升,“線下支付需求通過線上來滿足”成為行業趨勢。“非接觸”支付成為防止新冠肺炎病毒進行人際傳播的重要剛需,“自助收銀”設備還能有效緩解超市排隊壓力,減少人員聚集。

智慧城市:“交通、醫療、政務”三位一體化發展。智慧城市在突發事件中抗風險性強,此次疫情尤其反映出在交通、醫療、政務三位一體式建立城市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智能城市的實現需要多方數據融合,最終實現政府、企業、市民各主體有效協同。

記者:有人說,新基建是“穩經濟”的殺手鐧,您是否認同?

蔣煒:新基建有望促進我國經濟走出疫情影響,帶動經濟健康發展,同時加速了傳統企業對數字化形態的探索。工業互聯網駛入“快車道”,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供需的高度匹配,最終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完全打通。

短期而言,新老基建齊發力促增長保就業,對抗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短期衝擊。

在當前經濟幾乎陷入停滯情況下,需要新基建投資發揮經濟助推器的作用。目前看來,疫情不可避免對全球經濟增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加大力度促增長和保就業。老基建投資主要依賴於財政、產業政策,不宜再作為投資重點;新基建投資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驅動科技創新。

但是,當前新基建規模依然較小。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衝擊,新老基建缺一不可。在未來一到兩年,新基建將逐步取代老基建成為基建投資的核心發力點。一方面,當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域嚴重不平衡,老基建仍有發力空間;另一方面,當前新基建投資規模依然較小,短期內無法完全替代老基建肩負起基建投資對經濟的託底作用。

長期而言,新基建是創新驅動型發展的保障,重視人才轉型的前瞻性佈局。

新基建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基礎,同時保障了未來創新驅動型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騰飛,都離不開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放眼未來,一方面,中國經濟實現創新驅動型健康發展需要科技端的新基建先行;另一方面,中國要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搶佔技術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先機,同樣需要在5G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進行適度的超前佈局。

新基建投資需求並非催生於疫情,疫情只是加快新基建進程。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單靠低廉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終將被時代淘汰。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人才轉型的前瞻性佈局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新基建的後續建設需要大量的科研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做支撐。新基建將催化高校、職業院校、企業聯合,以產教學融合的方式,培養符合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記者:企業該如何利用新基建,使數據有序流動,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以實現降本增效抗風險?

蔣煒: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給經濟運行帶來影響,加劇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復產難,供應鏈承壓,運營成本上升等。疫情是一場大考,正考驗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未來的企業必須具有免疫力和抗風險能力。

作為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新基建幫助工業互聯網不僅將更多線下業務搬到線上,實現流量的快速聚集、用戶體驗與持續運營、以及服務精準化,而且通過對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深挖工業數據資源價值,構建以數據資源為核心的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數據資源的價值作用,推動製造業企業生產模式升級,助力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深入,藉助數據、算法和技術,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供需的高度匹配,數字經濟駛入“快車道”,最終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而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其性質界定與權利歸屬、開放共享與市場準入、隱私保護與行業監管等均決定了其活躍程度,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從本質上講,企業抗風險能力不是來自於數字化,是通過建設彈性供應鏈、完善信息流、儲備資金流。往往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會減少冗餘的配置,依賴剛性的企業結構。然而,這類企業雖然可節省成本,可是抗風險能力弱,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因外部的攻擊而出現問題,其他環節很容易受到影響。突如其來的疫情下,多數企業的信息流、上下游供應鏈受到致命打擊,從而一蹶不振。彈性供應鏈使得部分企業在供應鏈部分突然失效時,最快時間內恢復到正常供應狀態。

記者:上海是否具備發展“新基建”的基礎?疫情當前,中國該如何抓住時機,適應新基建,使用新基建?

蔣煒: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一直是我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及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應用等方面的成績突出。

上海發展新基建主要有以下基礎。基礎信息建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覆蓋率高,政府加大力度促進新一代信息基礎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深厚:智能醫療、智能零售、智能安防等層出不窮,形成產業協同聚集發展;創新氛圍濃厚:上海充分發揮上海自貿區的試驗田作用,結合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疫情當前,一是建議中國進一步放開基建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尤其是為民營企業參與基建投資拓展渠道、消除限制。要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範圍,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提高投資效率。同時,對於有較好收益的項目要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新基建自帶科技基因,應積極吸引有實力的高技術企業參與投資,並積極探索高技術企業技術入股等投資模式,給予各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非禁即入、平等競爭。

二是做好科學統籌規劃,防止“一窩蜂上”或“新瓶裝舊酒”,造成大量浪費。國家要充分吸收過去老基建的歷史經驗教訓,做好中長期統籌規劃,明確發展次序和重點。地方制定投資項目需充分考慮實際,不能盲目跟風,防止造成無效投資、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

三是對新基建,給予專門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政策支持。因信息類新基建大多屬於新技術新產業,需要不同於舊基建的財政、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撐。推廣高新技術企業低稅政策,提升研發支出加計扣除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快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增加低息融資、專項貸款,並在高科技企業併購、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是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新基建產業生態、促進融合發展。新基建作為社會進步的基礎設施,產業生態的成熟需要各方共同參與。新基建七大領域的發展與創新更需要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合作。建議有關部門通過加強產業政策的扶持與引導,建立多主體平等對話的窗口。聯合產學研各方力量與產業鏈各方資源參與,引導資金鍊、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完善創新網絡,培育創新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