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導語:無論是在民間傳說,還是在正史當中,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憑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以及殫精竭慮輔佐劉禪的忠義精神,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就有無數華美的文章,讚美著諸葛亮的生平事蹟,如杜甫、陸游等人,就曾憑欄弔古,留下了關於諸葛亮的美麗詩篇。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諸葛亮輕搖羽扇

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出世之後,書中三分天下、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罵死王朗、氣死周瑜等諸多故事,更是讓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雖然說歷史上關於諸葛亮的生平事蹟,大都持以正面的看法,但還是有一些文人對諸葛亮的某些生平事蹟持以懷疑或者貶斥的態度

這些被貶斥或者懷疑的事蹟,主要由以下幾點:

隆中對中軍事部署上的分兵問題

眾所周知,在對敵作戰中,尤其是在面對相對來說較為強大的敵人時 ,一貫的做法都是集中自己的有生力量,主動調動敵人兵力,讓敵人兵力相對分散,而自己相對集中,這樣就可趁著敵人分兵之際,各個擊破。

而不是,在面對著強大的敵人時,還要將自己的力量進行分散,讓敵人對自己各個擊破。這樣無異於每一次的分兵都是拿著雞蛋去砸石頭。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隆中對

在諸葛亮《隆中對》中就有這麼一段話:“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認為,在擁有了荊州和益州之後,一旦天下有了變故,就可以分兵兩路,一路率著荊州軍攻向南陽、洛陽一帶;另外一路益州軍從漢中出發,攻佔三秦大地

要知道在佔有了荊州和益州的劉備部隊,面對著北方的可是強大的曹操,這時候出兵攻打曹操,以弱擊強,還要分兵兩路,而且這兩路兵力相隔著千里巴山和秦嶺,並不能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隆中對軍事策略圖

而且,荊州軍可以說大多都是水軍,靠近長江,利於水上作戰,在這一分兵策略中,就要求荊州水軍攻佔南陽、洛陽,上岸作戰,這更無疑是拿自己的短處去迎戰對方的長處。

別看這只是一個策略,在之後,劉備果然就按照策略讓關羽領兵佔據荊州,自己帶兵入蜀。雖然後面關羽被呂蒙所殺,然而事實上,孫權即使再和劉備交好,能不防著點劉備嗎?總會捅一點簍子,不是嗎?

所以,就在在部分軍事家看來,這種軍事上的分兵策略,就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更有甚者認為,這種軍事策略上的失誤,直接的導致了蜀國的敗亡,也留下了如“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這樣的評價。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王夫之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也留下了“當先主飄零屢挫、托足無地之日,據益州以為資,可也;從此而書宛、洛、秦川之兩策,不可也”這樣的評價,並且認為諸葛亮是“將略非其所長"。

謀荊入蜀,領忠義之名,而不行忠義之事

無論是在劉備的口中,還是在諸葛亮的口中,一直將忠於漢室作為自己的精神準則,光復漢室作為自己的行動目標。

然而,諸葛亮明知道劉備是漢室後裔,卻還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向劉備提出了對策,佔據荊州,之後再進入益州,這樣就能佔有荊益兩州,從而擁有爭鋒天下的底氣。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諸葛亮

但在此時,荊州是在劉表的手上,益州是在劉璋的手上。劉表、劉璋,都是漢室宗親,雖說當時漢朝的統治已經是岌岌可危,可名義上,益州和荊州也都是劉家自己的地盤。

而諸葛亮在剛投奔劉備的時候,就給出了這麼一個主意,明擺著就是打著忠於漢室的旗號,卻要自己的主公去篡奪漢室宗親統治的地盤,行動與口號著實不符。

實際上呢,劉備並沒有從劉表的手中得到荊州,但荊州沒了之後,劉備就趁著益州出了法正、張松這麼兩個叛徒的時候,一舉入蜀,在劉璋手中奪下了益州的統治權。

雖然過程有些複雜,但在之前諸葛亮與劉備進行《隆中對》的時候,提出要佔領荊州和益州,劉備可以相當的高興,並由此就一直對荊州和益州開始著圖手圖謀。

在一部分封建士大夫眼裡,這種行為無疑就會被認為是表裡不一,並大加批判。對此,批判比較多且犀利的當屬唐宋八大家之三的三蘇一家子。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蘇軾

其中,蘇軾就曾在《諸葛亮論》一文中說到:“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並且認為“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

量小專權

這裡的量小,並不是說諸葛亮小氣,度量小,而是說諸葛亮的心胸不夠廣闊。

該說法主要來源於宋代的兵學理論家何去非,有過著這麼一片著作《何博士備論·蜀論》,在作品中,他認為諸葛亮是“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而這種說法的原因還是諸葛亮給劉備出的計策,捨棄中原,立足巴蜀。

要知道巴蜀之地,雖然是沃土千里,可也有著蜀道的艱險,外人打不進來,可自己要想打出去,也是非常的艱難,五次北伐也是“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艱難蜀道

所以,蘇轍也在《三國論》中,認為“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衝,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

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讀史其一》:

桓文服荊楚,安取破國都?
孔明不料敵,一世空馳驅。

另外,在何去非的眼裡,還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專權之人。這種說法由來也是已久,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在劉備死後,劉禪登基為帝,整個蜀國的大小事務,從經濟到軍事,基本都是丞相一把抓,以致後來勞累成疾。

何去非就因此認為諸葛亮專權任斷,並且拿了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文種和范蠡做比較:“范蠡之謂勾踐日:“兵甲之事,種不如蠡;鎮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范蠡自知其所長,而亦不強於其所短,是以能濟。孔明之於蜀,大夫種之任也。今以種、蠡之事,一身而二任之,此其所以不獲兩濟者也!

多謀少斷

給予諸葛亮這一評價,最早出於《晉書宣帝傳》中,原話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裡的權,並不是權力的權,而是權衡決斷、權變的意思,總體上是說諸葛亮志向遠大,有很多計謀,但是卻又不能隨機應變的意思。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北伐中的諸葛亮

這一說法得到了後來學者的眾多支持,但這一支持卻又大都基於假設。假設的主要根基在於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剛取得了部分進展,一看勝利在望時,卻被劉禪一封書信召回,錯失良機。

這就讓後來的人們對諸葛亮不能夠把握這次的時機,不知道將在外而君命不受的那種隨機權變的精神,給予了諸葛亮多謀少斷的評價。

連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也是如此評價諸葛亮:“亮慮多決少。”尤其在宋代文人陸游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千古名句,更是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的猜想和遺憾。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連當代的著名學者易中天都說到:“他不能隨機應變,他只能規規矩矩地打正規戰,而一旦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窮兵黷武

之所以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不在少數,是因為在劉備死後,蜀國經過多次大戰,人口銳減,早就已經不堪重負。然而卻在諸葛亮輔佐劉禪時,只短短的恢復了5年不到,就開始了對魏國的北伐

更是在之後的六年時間裡,幾乎每年一次,連續五次北伐。在第一次北伐是因為孟達計謀被看穿,再加上馬謖失了街亭而失敗,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北伐都是因為糧草問題不足而導致失敗退兵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諸葛亮五次北伐路線圖

第五次北伐,如果不是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極有可能還會出現糧草不足的問題。這種舉全國之力,仍難供應北伐軍中的糧草問題,在一些人看來,就是窮兵黷武。

吳人張儼已指出諸葛亮“空勞師旅,無歲不徵”、“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調役”,而諸葛亮也承認當時的蜀國是民生凋敝,在一條政令中就說到:“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識人不當,用人不明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執掌了多年蜀國軍政大事的諸葛亮,卻在趙雲、張飛、魏延死後,在整個蜀國找不到一個軍事能人,只給留下了一個姜維,可還是年齡頗大,留給劉禪的年輕能臣班底,一個都沒。

難道諾大的蜀國就不能出產一箇中流砥柱般的年輕小輩嗎?事實上並不是,只是因為諸葛亮不會識人,再加上專權各種大小事務,讓年輕人得不到鍛鍊,出不了頭而已

說到諸葛亮不會識人,首先是在第一次北伐中,不顧劉備遺囑中的告誡,讓眼高手低,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去守街亭,最終街亭丟失,馬謖被斬。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揮淚斬馬謖

然後便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姜維,在諸葛亮死後,接管了蜀國軍事要務的姜維,全盤否定了蜀國拒守天險的策略,而是要採用斂兵聚谷,誘敵深入這樣的軍事策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陰平,蜀國敗亡。

可能正因為此,習鑿才會說出“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這樣的話語。

小結: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自古功過與是非,總得留於後人說。諸葛亮的一生,是極其璀璨的一生。只要是人,總不會成為一個完人,總會有些不足之處,留人口舌。總體來說,諸葛亮生平,功大於過,在很多人的心中,他就是一個完人。

出師一表雖名世,猶有世人話不平,且看千年以來諸葛亮的負面評價

滾滾長江東逝水

然而,諸葛亮只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或者完人。他的功勞和業績,早已經刻入了青史當中,在長久的流傳當中,也會一直再繼續的流傳下去,等待著歷來者的瞻仰或者評述。

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麼認為呢?一直以來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我看到的話,會第一時間做回覆。如果認為本篇文章能給帶來一些收穫的話,還請點個關注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