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房企洗牌太慘烈,誰能在逆境中成長?

“我太年輕了。”

當本月美股第一次“熔斷”、布油跌破30美元后,“股神”巴菲特12日接受雅虎財經專訪稱,雖然自己活了89歲,但都沒見過這種(市場波動)場面。

相對於巴菲特更多地關注美股,宏觀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發文稱“我們站在新一輪經濟危機邊緣”。

這都是新冠病毒引發的蝴蝶效應。

新冠疫情下房企洗牌太慘烈,誰能在逆境中成長?

為了對新冠疫情刮骨療傷,東方大國祭出了超常規手段,戰“疫”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但與此同時,類似於房地產等行業遭遇不可避免的短暫“停擺”後,“救市”的聲音再次出現,個別城市甚至上演了“秒宣——秒撤”的“政策一日遊”。

但“房住不炒”的鐵律未變——3月初央行和財政部、銀保監會召開金融抗疫會議,明確提出不會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這意味著政策反轉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再結合疫情黑天鵝對於行業的深度影響還未完全顯現,一場有關房地產行業的自我調整不可避免。

通俗地說,就是洗牌。

這為類似於碧桂園這樣掌握了行業話語權的頭部房企,提供了放大自己影響力的機會,因為充沛的現金流、對三四五線潛力市場的深度價值挖掘,以及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對沖了行業政策持續收緊和新冠疫情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同時對於行業調整也早已習以為常,不懼洗牌。

這是打上了碧桂園標籤的“長坡厚雪”。

但對於TOP30以外的,被歸於“others”一欄的房企來說,更多的就是“生存,還是毀滅”的抉擇了。

洗牌

據統計,2019年全國有超過525家房企破產,而今年前三個月,又有上百家房企破產,行業洗牌非常慘烈,對於一些房企來說堪稱滅頂之災,並以此作為籌碼向政府哭窮求援,或者寄望於政策開口子。

但這是個案,而非行業事實。

前面已經說了,“碧桂園”們都活得挺好。

而懼怕洗牌無非出於幾種心理:要麼是牌面不佳,要麼是家底不厚,要麼是水平太臭,所以才指望“救市”儘快落地後,能夠免費或者以極小代價拿到一個外掛,繼續混跡在地產江湖。

這就是房地產版的《小馬過河》,碧桂園們就是小馬,在不斷地過河中完成崛起,而其他只知道呼救的房企只能是動不動就大呼小叫的松鼠。

這是對未來兩種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或者叫生存方式,所以對於“危機”的理解也截然不同。

沒準備是危,有準備是機。

所以某種程度上,TOP房企甚至還盼著洗牌。“未來房地產市場顯然只屬於前30強”,某知名房地產企業大佬曾如此感慨。

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馬太效應”是一個普遍規律,適用於幾乎所有行業。

比如美國曾有超過1500家車企,但現在只剩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和特斯拉等寥寥數家。中國也曾有上千家車企,但目前90%的汽車由排名前十的車企生產,其他多數都是“殭屍車企”。

零售行業也類似,之前多如牛毛的連鎖商超,現在形成了華潤、物美、沃爾瑪、家樂福等頭部企業。

電商在這方面就更明顯,曾經的凡客、新蛋差不多走進了歷史,天貓、京東和拼多多佔據了行業頭部。

不難理解。因為相對於區域性的小車企,或者小超市,全國性的大企業在技術和產品研發、品牌形象、供應鏈、銷售網絡、市場營銷、融資能力等方面均佔據較大優勢,在優勝劣汰的過程中,往往也佔據了制高點。

行業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永遠分散配置,而是必然走向“二八定律”。

房地產行業也類似,所以TOP房企的選項非常多——既可以利用自己充沛的現金流推進收購,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現金流,提升運營質量,相對輕鬆地穿越行業逆週期。

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這是夢寐以求的標的。尤其是隨著年度財報季的到來,投資者得以窺見真正的行業大白馬。

比如碧桂園。

硬核

碧桂園3月27日發佈的財報堪稱“硬核”。

權益合同銷售額達到了5522億元,權益銷售面積6237萬平方米。

這兩個業績指標確保碧桂園位列全行業TOP3。

但對於碧桂園來說,“規模”僅僅是一個方面。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盈利方面,碧桂園的表現也遠遠跑贏大市——全年營業收入超過4859.1億元,同比增幅28.2%,毛利潤1266.4億元,同比增幅23.6%,淨利潤612億元,增幅超過2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應占淨利潤也達到了401.2億元,同比增長17.6%。

一組彪悍的數據,成就了一頭現金奶牛,而且直接把碧桂園送上了觀點指數研究院3月份發佈的中國上市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首,息稅前收入、權益回報率和歸母淨利潤分別超過了97%、91%和近100%的候選房企。

碧桂園財報核心數據

強勁的盈利表現也讓碧桂園手中持有的現金流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2683.5億元,再加上還有3167.9億元未使用的銀行授信額度,相對於1163億元的短期債務和3696億元的負債總額(含短期債務),讓碧桂園的資產負債表極具誘惑力。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即2019年度碧桂園的淨資產收益率接近30%,在《財富》全球500強上榜房企中同樣排名榜首。

這是一個頗具標籤意義的數據,因為在投資者看來,判斷一家企業獲利能力高低的最佳指標就是淨資產收益率,越高越代表公司資金回報率高,運營效率高,也能為公司股東創造更多價值。

而最為重要的是,這還只是2019年的業績。

考慮到碧桂園在年報中披露的超過7000億元的已售未結收入,以及高達2683.5億元的現金流和3167.9億元的未使用授信額度,這使其在這場波及整個行業、接連遭遇逆週期和疫情黑天鵝暴擊的“自我調整”中,處於進退自如的有利位置。

蓄勢

現金已經成為唯一的珍貴商品。

從銀行機構,到投資者,再到企業囤積現金的跡象表明,金融市場一波去槓桿化的浪潮正在醞釀,2008年金融危機的魅影閃現在波譎雲詭的資本市場天空。

碧桂園不同,因為財報顯示它的賬上趴著將近2700億元的現金。

講究“穩健”和“精細化運營”的豐田汽車,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豐田極為擅長利用行業逆週期帶來的額外機會——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前十年,很多車企都在行業上升期囤積了巨量產能,但豐田對於擴張表現得相對謹慎,穩健為先。

但是當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下行通道,一些車企的產能出現空轉時,完成了品牌和實力積累的豐田卻開始上馬產能,合計新增產能超過70萬輛。

這是豐田版的“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所以才能以超過1700億美元的市值問鼎全球車企排行榜榜首。

看到豐田穿越週期的操作手法,碧桂園口袋中2683.5億元的現金餘額和未使用的3167.9億元的授信額度,意味著什麼?

考慮到疫情,這首先是一顆定心丸——無論是對於碧桂園,客戶還是投資者而言,都是如此。

然後也可以學習跨界經驗,在逆週期中收集一些優質的低價籌碼,比如增加土儲,或者直接進行併購,增厚存貨價值,以及繼續推進設計、物業、教育甚至機器人、現代農業等“全產業鏈覆蓋”的佈局,發掘新的盈利增長點。

另外,還有一個頗為重要的環節是,在行業上升期,一個發展迅速的企業很難停下來從運營和管理的角度提升效率,但是當行業調整週期到來時,卻在客觀上提供了一個機會,從內部協同效應和精細化運營角度審視自身發展遇到的“熵增定律”,從而在逆週期中完成輕裝上陣,在下一個行業高峰站上潮頭。

這就是蓄勢,也為2020年甚至未來的業績向上預留了極具想象力的彈性空間——因為中國的城鎮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提供了一個空間足夠的“長坡”,以及“厚雪”。

修養

修養對於企業來說屬於軟實力,更多時候會被稱為“有溫度”。

碧桂園的各種捐贈已經超過了64億,而剛剛發生的,就是這場還未完全結束的“戰疫”。

1月23日武漢“封城”,24日碧桂園就捐出了1億元,以及當時極為緊缺的6萬隻醫用防護口罩。

後來捐贈金額翻倍至2億元,至於口罩,碧桂園索性自己搞出了四條口罩生產線。

機器人業務也用上了。

碧桂園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免費為武漢、鄂州的醫護人員提供煲仔飯配餐服務,這讓人們對於碧桂園的認知更加科技化、立體化。

這種多元印象不會馬上產生所謂的“效益”,但卻能在無形中大幅減少轉型升級時代業務進階的市場教育成本,同時也是在品牌層面持久競爭力的來源。

所以一個超級企業的誕生,從來都不是偶然的,因為世上不存在巧合,人們往往只關注馬雲遇上了孫正義,黃錚認識了段永平,但卻忽略了馬雲曾四處推銷他的中國黃頁,而黃錚也是出自於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高材生,甚至還幫過丁磊。

對於碧桂園來說,這是其實力養成的一部分。

而在對抗一場未知病毒的戰爭中,實力絕對是一個企業泰然處之的最強大武器,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

因為無論呼救還是自救,都需要籌碼,實力就是最大的籌碼。

這很現實,但貴在真實。

所以在這場被描述為“危機邊緣”的險境中,房企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選擇——要麼規模大到了“大而不倒”的地步,要麼手裡儲備了足夠的糧草,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能在這一輪週期調整中淪為馬太效應的犧牲品,成為行業資源集中過程中無數籍籍無名的“分母”。

對於一些房企來說,這是絕望的冬天,但對於另一些房企來說,這是希望的春天。

這不完全是壞事。

因為集中度提升是一個行業成熟的標誌之一,同樣也是自我修養的一部分。

具體到企業層面,對於碧桂園來說,不必耽於所謂的規模第一,運營質量第一才是經營永續的護身符,至少這次疫情或者這個行業逆週期,已經生動展示了這一點。

因為只有當持續高質量的實現精細化運營時,所有的第一,都將不期而至——這也是一個超級房企的自我修養,或者是“長坡厚雪”的養成過程。

一切過往皆為序幕。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趣鋒享:新鮮有趣資訊,盡在趣鋒享!分享全球媒體頭條資訊和有趣觀點。如果喜歡可以點下關注喔,順便點贊評論一下,讓新鮮有趣有價值的資訊傳遞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