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秦始皇兵馬俑現世!

1974年3月29日:秦俑被發現的那一刻

1974年3月29日,陝西臨潼縣西楊村乾旱缺水,一名叫楊志發的村民在距始皇陵東側1500米處打井時,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

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兵馬俑的陶片,把它稱為“瓦盆爺”。當地自從明清以來就一直有類似的發現,但都沒有引起重視。如果繼續這樣,兵馬俑還是像以前一樣默默無聞,幸好後面幾個人的出現,挽救了兵馬俑的命運。來西楊村檢查挖井情況的公社水管員房樹民把這個情況彙報給當地文化館的領導。文化館專管文物的趙康民把瓦人和瓦人碎片運回文化館,開始了兩個月的修復工作。在這期間,一位回家探親的名叫藺安穩的記者看到修復後的“陶俑”十分震驚,當即寫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於6月24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情況彙編》上。文章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博物館組成了專家組趕赴現場進行考察,隨後組織了專門的考古隊進行試探性發掘。最終確認,這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大型兵馬俑坑。隨後在1976年,又在此坑的北側20米和25米處分別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坑。三個俑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7400餘件。

歷史上的今天:秦始皇兵馬俑現世!

在對秦兵馬俑坑進行發掘時,面臨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對它的保護。其中,顏色脫落問題最難攻克。當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環境便發生了變化,光照、空氣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間“黯然失色”。殘存於兵馬俑表面的彩繪突然暴露在空氣中,由於溼度的劇烈變化,很快便會發生捲曲、脫落。為了彌補兵馬俑迅速退色這個遺憾,科學家經過多年艱苦攻關和科學研究,成功地找到了運用聚乙二醇與聚氨酯乳液聯合處理和單體滲透、電子束輻射聚合的保護方法對秦俑彩繪進行了加固,有效地保護了隨後出土的珍貴彩繪陶俑,不但使以後出土的兵馬俑保留色彩成為現實,也為中國眾多陶質漆底彩繪文物提供了全面的技術保護。

秦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於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軍事史、科學史及藝術史都有巨大的價值。

兵馬俑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寶庫。千百年來歷史學家一直在史籍中摸索戰國及秦代戰爭的過程,卻從未得到有力的證實。它的發現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秦朝軍隊指揮和排兵佈陣的格局,為我們瞭解秦國及戰國時期戰爭表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兵馬俑坑內出土兵器約4萬多件,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等,大多為青銅製造。這些兵器製造工藝精湛,劍的表面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具有防腐蝕抗鏽的良好性能。這些都是冶金史上的奇蹟,表明2000多年前中國的青銅製造工藝水平已處於世界前列。

兵馬俑再現了2200年前中國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過去人們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才發展起來的。秦兵馬俑的發現,說明秦朝時中國雕塑已經成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它與古希臘、古羅馬等的雕塑珍品東西輝映,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傑作。

歷史上的今天:秦始皇兵馬俑現世!

除了兵馬俑的發現,1949年以來,我國還有其他重大考古發現。如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的墓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和錯金博山爐等罕見珍品得以重見天日。1971年,發現了震驚中外的馬王堆漢墓。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畫、帛書、漆器、竹簡、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有一具歷經2000多年、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屍。1973年,發現了7000年前的魚米之鄉—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據,證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1978年,湖北隨縣發現一個特大墓葬,這就是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墓中共出土隨葬品萬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編鐘是目前考古所見最大、最重、音樂性能最完好的打擊類樂器。這是中國考古和音樂史上的空前大發現。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大量稀世珍寶,其中4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薩等文物舉世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