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美國民謠歌手Don McLean在1970年為紀念梵高而作。


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梵高的《星夜》,旋律優美,歌詞唯美。荷蘭的梵高紀念館常年播放此曲以陪伴梵高及他不朽的作品。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1


割耳事件


相信大家對這個戲劇性事件都有所耳聞。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不久好友高更來訪,之後梵高的左耳便被割下一大半。

普遍認為,梵高由於與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高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是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並送給了一名妓女。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lirezakarimimoghadam


當然,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

兩名德國的研究學者於2009年提出,梵高的左耳被割掉可能是在與高更的一次爭吵中,高更揮刀誤傷所致。兩人為了掩蓋真相,維持友誼,而向警方謊稱是梵高自己動手所為。

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

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我們不得而知。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lirezakarimimoghadam


2


療養院時期


梵高因癲癇病發作而主動前往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這時梵高已陷入了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這一時期的作品,許多都表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旋轉的線條,粗獷有力的筆觸,讓人感受到畫家複雜強烈的情感和表達的衝動。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星夜》。

也正是這時,梵高賣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張油畫——《紅色葡萄園》。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lex Roediger ▲療養院窗外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療養院創作的《星夜》,彷彿是一副穿越時空的延時攝影。


旋轉躁動的星雲,極度彎曲的月亮,沖天升騰的絲柏樹,高度誇張的變形,充滿視覺震撼力的色彩,正反映了梵高焦躁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臆想世界。


世界上總有孤獨的靈魂,可能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都有著強烈的精神共鳴。

或許,他們眼中的世界真的是這樣子的。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王晶 ▲《星夜》細節圖,網友在MoMA拍攝


不瞭解梵高的人可能會對畫面左側的黑色物體有所疑惑,其實它是一棵絲柏樹。

梵高的許多作品裡面都有這種樹。


這些絲柏樹擺脫了天生的剛直,好似團團巨大的黑色火舌,拔地而起,翻卷繚繞,直上雲宵。

火焰在燃燒,宇宙在旋轉,或許這就是梵高內心世界的影射。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星夜》 (The Starry Night) 1889年 現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麥田裡的絲柏樹》 (A Wheatfield,with Cypresses) 1889年 現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星空下的絲柏路》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年 現收藏於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4


親愛的提奧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提奧,其從不間斷、無私地提供梵高經濟資助。

《親愛的提奧》是由梵高寫給提奧的信依照時間順序編撰而成,是一部書信體自傳。

梵高在信中多次表達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及自身的想法,每一篇都深深打動人心。


梵高在信中展示了《麥田裡的絲柏樹》手稿: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這些柏樹總縈繞在我的腦海裡,我真想像畫向日葵那樣,把它們畫出來。因為我很奇怪,至今竟沒有一件作品,表現出我心目中的柏樹。它們宛若黑色的音符,跳躍在陽光明媚的風景中。這些黑色音符既富於神韻,卻又極其難以演奏好······我畫了兩幅柏樹的油畫,我認為,打了草圖的那一副比較好。畫面上的柏樹高大堅實,前景很低,佈滿荊棘和灌木叢。紫色山巒的背後,露出青裡透著粉紅的天空,天邊高懸著一彎新月。

——《親愛的提奧》梵高



還提到了創作《星夜》的靈感: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我一定要畫一幅在多星的夜晚的絲柏樹······然而我的腦子裡已有這幅作品:一個多星的夜晚,基督是藍色的,天使是混雜的檸檬黃色。

——《親愛的提奧》梵高



部分信件欣賞: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有三個版本,這是其一。


3


星夜愛好者創造的世界


梵高《星夜》更是被很多人喜愛,以下是星夜愛好者所創造出的異想世界: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nezufi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這麼美的蛋糕,你捨得吃嗎?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pianoworldwide ▲充滿藝術感的鋼琴,就讓它靜靜地當個藝術品吧!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rtwillsurvivewith ▲當馬男波傑克遇上星夜,是否有一絲詼諧之感?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Alirezakarimimoghadam ▲當梵高抱著《星夜》看著星夜····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Vesnyshkalove ▲口袋藝術,名畫“隨身行”。(點擊藍字複習)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幾米 ▲幾米作品《星空》插畫。


4


色盲猜測


有人說,梵高的畫作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自帶濾鏡。


一位來自日本的色彩學家推測梵高可能是紅色盲,用來解釋為什麼他對色彩的運用如此大膽。

他使用會令人產生視覺缺陷的眼鏡欣賞梵高的畫作,並發現,在視覺有缺陷的人眼裡,梵高作品中不協調的顏色和線條都不見了,一筆一畫都如此精緻,恰到好處。


有學者更是模擬出了“梵高眼中的色彩”。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左邊是梵高實際創作的畫,右邊是他眼中自己的畫。


同時,色彩學家還列舉了另外一個論證。

從梵高的自畫像中發現,他本人似乎不是很確定自己眼睛的顏色。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從自畫像眼部放大的圖片上看,他的眼睛有時候是綠色的,有時候是褐色的,有時候更是用上了他喜愛的黃色。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這幅自畫像中,他一隻眼睛是藍色的,另外一隻眼睛則是綠色的。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梵高的頭髮是薑黃色的。從科學上說,擁有薑黃色頭髮的男人更趨向於擁有藍色的眼睛

藝術家A.S. Hartrick把梵高的眼睛描述為淡藍色(light blue)。


不過,關於“梵高色盲說”當即被梵高博物館否認,原因是梵高對色彩原理的運用是如此完美。


我寧願相信,梵高並沒有色盲,只是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觀看世界。

他的眼睛,是如此神奇,彷彿看到了星星的軌跡,又將其肆意扭曲,改變宇宙規律。


5


自殺之謎


1890年7月,梵高嚮往常一樣拿著油畫寫生工具從旅館走出來,但是在他的手裡握著一把騙別人用來趕走烏鴉的手槍。一位農夫剛好走過麥田小道,聽到梵高嘴裡嘟囔著:“沒辦法了,沒辦法了……”


梵高走進麥田深處,將槍彈打入腹部,槍聲在麥田上空迴盪。

兩天後,他離開了人世,時年37歲。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關於梵高自殺的原因,外界眾說紛壇,但眾所周知的是,他一直飽受精神問題的困擾。

其生前最後的畫作之一《麥田裡的烏鴉》,就表現了他內心的極度惶恐與不安。(有人說此畫是梵高生前的最後一幅畫,但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撐這個觀點。)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麥田群鴉》 (Wheat Field with Crows) 1890年 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


烏鴉被稱為“報憂鳥”,三條小路穿梭在崎嶇不平的麥田直至消失,畫面充滿著不安與陰鬱。

他試圖表達所謂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所以這幅畫被視為梵高自殺的預告。



我的生活, 從根基上被破壞, 我的腳只能顛跛著走。我擔心, 我是否變成你們沉重負擔······那時候——回到這裡再開始工作——畫筆幾乎從手中滑落下來······

——《親愛的提奧》梵高



梵高,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梵高,究其一生,充滿著悲劇性。

即使在最慘淡的時候,還是對這個世界心懷憐憫。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到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在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而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梵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