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提升認知”一直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時時關心的話題。今天,我想從三個一線教師的真實案例開始,聊聊個人認知的提升。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中層行政的再次成長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教師:遊主任

性別:男

執教年限:超過十年

遊老師成為我徒弟時間並不長。在這段時間,我指導他做的不外乎:閱讀教育教學類書籍、備課、設計教學、參與公開課。同時,我將一本書的編撰工作交給他,與另一徒弟合作完成。遊老師和我生活在同一城市,一個月能見一兩次面,交流學習心得,調整書稿撰寫進度,檢查項目完成情況。

19年3月底,遊老師和我見面,談了近段感受:“最大的感慨是時間不夠用,以前那麼多時間好像統統浪費了,這十年我到底做了什麼?”我問他:“如今的時間,你用來做了什麼?有什麼不同?”他說:“首先,崗位上的事是職責,肯定要做,還要做好。其次,師父交給的任務是興趣,做了很值得,做著做著,發現自己進步了。再次,做有難度的事是挑戰,通過自學克服困難,收穫成長。”

遊老師是某校教導處負責人,工作十餘年,應對常規工作遊刃有餘。不過,他之前的個人認知停留在藉助舊經驗,從事老工作的層面。如今感覺時間緊湊,“像個新手一樣”,說明他的認知正在變化,正在成長。

根據遊老師的經歷,我總結了他的四個關鍵要素:

1.有人指引。例如,拜師學藝;

2.親自實踐。例如,參與備課、設計、執教等;

3.與人合作。例如,協作寫書稿;

4.項目達成。在完成項目標的過程中主動學習。

骨幹中堅煥發新生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教師:林老師

性別:男

執教年限:接近十年

十年是個臨界點,也是認知迷茫期。林老師在省會城市一所名校執教8年,是骨幹中堅。2018年初拜師入門。剛入師門,我就發現林老師喜歡武俠,還指導學生創作武俠小說。於是我們合創一部作品,前後共用一年。第一部成功後,我們進入第二部的創作,出版單位給了三個月創作期,林老師也進入“煉獄”模式,每天睡四五個小時。

在第一部和第二部聯合作品創作期間,林老師還獲得省會城市的教學現場觀摩賽一等獎,位列總分第一。這是他從教近十年第一個正規賽事大獎。今年2月,我給他佈置了一個全新任務——語文桌遊課題申請,又是一次全新探索。

課題申報雖然是根據他的特點而設計,但同樣需要閱讀大量書籍,整理已有文獻,尋找理論依據,還要組織團隊合作開發適合於語文學習的不同類型的“語文桌遊”。一個月後他告訴我:“原來只知道桌遊好玩,沒想到融入語文有那麼多講究。本以為暢銷書也出過,獎也拿過,算有些底子了,一經手發現什麼都不是,八九年老師白當了。”

總結林老師的經驗,和遊老師相似的有四條:有人指引、親自實踐、與人合作、項目達成。林老師還多了一條:挑戰極限。例如:每天睡三四個小時,趕書稿,書寫在自己的陌生區域。

青年教師卓越之路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教師:高老師

性別:女

執教年限:三年

年輕的高老師入職三年,入師門也三年。我指導她所做的,多是學習如何上課,如何設計,如何製作課件,如何寫論文。雖只有三年教齡,但其研學成績特別突出:論文發表了三篇;在執教第二年就獲得“一師一優課”項目的“教育部級優質課”;執教第三年就在省會城市執教面向全體的崗位培訓公開課。要知道,這樣級別的公開課,沒有十年教齡打底,教研部門是不敢輕易讓老師嘗試的。

不僅如此,三年間,我還帶她去廣東、湖南等地執教大型公開課。今年3月,高老師與某出版社簽訂協議,與我合作出版專著。同時,我還交給她一些書籍的整理與出版項目,讓她組織教師共同參與。每一件事她都做得有條不紊。

從高老師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一線教師提升認知的四個要素。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看完三個案例,我想闡述一下關於教師提升認知的瓶頸、屬性、路徑。

提升認知的瓶頸

行政中層教師,瓶頸在於“忙”

三個案例各有代表。遊老師代表教師中的“中層行政”。這類教師特別忙,忙到沒有發展。由於忙於行政事務性工作,他無法靜心閱讀,學習,更談不上主動上進。他們看起來也在發展,卻沒有忙到點子上。畢竟,在關乎教師個人的認知提升上,行政事務能產生提升力量的很少。

骨幹中堅教師,瓶頸在於“盲”

林老師屬於學校的中堅代表。他們的認知提升顯著,但也有瓶頸,比如過於盲目。特別是進入職場大概五年,如果沒有得到重用,或者找不到發展方向,就開始得過且過,盲目生長。

此類老師如不加以引導,很可能就此開始混日子。請不要懷疑,他們依然能教好書,也有責任心,更容易得到家長信任,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認知提升,往往停留在“學校畢業”的那一時刻,或者新師培訓的那個階段。後面累積起的只是一些簡單經驗。新課程改革後,靠著經驗教,越來越不靠譜了。

年輕新師,瓶頸在於“茫”

高老師屬於新師一類,他們的認知提升看起來更不成問題,剛入職場,充滿生氣,有使不完的勁兒。不過,問題也許正在於此:什麼都要做,什麼都很重要,什麼都很陌生,什麼都想嘗試,什麼都有可能……正因為路多路廣,他們容易陷入茫然,沒有什麼真正有益的長進。

至於中老年教師,我以為:以中老年教師的職場經驗和人生閱歷,只要還能愛教育,愛孩子,認知提升多與少,快或慢,不是關鍵。學生在這一類教師指導下學習,已是天大福分。順其自然,理應成為最好的成長姿態。

一線教師認知提升的屬性

教師的認知提升究竟歸屬哪幾類?弄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實現發展。在我看來,教師的認知成長分四個方面:

第一,個體經驗。例如如何應對生活,怎麼伴隨年齡成長而豐富閱歷;

第二,社會交往。例如如何與同事相處,與領導打交道,與夥伴合作;

第三,專業領域。例如如何解讀文本,怎樣設計教學,課堂操作與執行,個別學生的輔導,班級管理等;

第四,宇宙人生。例如形成何種的人生觀、世界觀、擁有怎樣的人生格局,呈現怎樣的生命形態等。

一線教師如何自我提升?3個教師實例,幫你突破教學瓶頸

一線教師認知提升的路徑

我們這裡可以給教師提出兩條成長路徑:“好好生活”和“好好學習”。

先說“好好生活”。

1. 在日常生活中,讓個體經驗不斷豐富。一個對生活有態度,有原則,有愛好,有發展意願的人,很容易在教學崗位上實現突圍,將生活積累轉化成教學資源。比如成都的夏昆老師,喜歡電影,喜歡吉他彈唱,喜歡詩詞,他所執教的高中語文,能將電影融入課堂,能為學生伴奏彈唱,能帶著學生徜徉於古代詩詞海洋。

2.在社會交往中,不斷實現共贏式成長。與人和諧相處,共贏共生,這樣的模式也是可取的。做別人的事,練自己的功夫。一個喜歡與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在師生互動中會顯得自然大方如魚得水。一個做了媽媽的老師,在教學中會顯露出母愛的光芒,得到學生的信任。一個與人合作過的老師,更容易成為兒童的學習夥伴。這些社交能力會在教學中發揮無形力量。

3.在思考和學習中,融入宇宙,面對人生。這條路看起來渺茫,實際上會帶來教學的藝術妙境。

我執教《鹿角與鹿腿》一課時,有一道辨析選擇題:A觀點是“美麗的鹿角,毫無用處,實用的鹿腿才有用”;B觀點是“美麗的鹿角和實用的鹿腿都有用”。一個小孩選擇了A和B。大家大惑不解,而我接受了這個結果。其實,這只是“時空錯位”帶來的選擇。當小鹿沒有被獅子追的時候,美麗的鹿角和鹿腿都有用;當它剛逃離獅口的時候,會特別喜歡鹿腿,而覺得美麗的東西一無是處。當教師的宇宙人生觀比較宏大,能夠包容,相對多元時,答案才會豐富多彩,教學也就更為寬容與溫潤。

再說“好好學習”。

我們主張教師在專業領域中注重五項基本功修煉,我們稱為“五力修煉”。

第一力:課堂表現力。這是所有能力的支撐,體現在教師的言語表達水平上。好的課堂表現力還應通過教師的素養展示,充分激活、誘發兒童學習主動性。

第二力:課堂關注力。課堂中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學情。如,關注學情的起點,小孩進入課堂前已學到什麼,具備哪些知識,達到怎樣的水平,有哪些認知儲備等。學情不是僵死的,我們關注的是變化的動態,“力”就是應變能力。

第三力:課堂執行力。我的方法跟大家分享——“思維演課”。因為是教研員,教學設計出來後不方便試教。所以設計好後,我會將全過程在大腦中演繹數次,直到幾乎看到課堂“真實的場景”,預判各類問題的產生。

第四力:課堂判斷力。最明顯的就是對學習結果的判斷。例如,說得對不對,好不好,巧不巧,妙不妙,對於學生傳遞信息的及時回應。判斷得體,有助於推進教學目標;判斷失當,教學就滑向無效的深淵。

第五力:課堂創造力。課堂創造力,建立的是課堂與兒童為人的發展之間的密切關聯,是面向未來的生存實力。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歡迎關注 ,更多教學方法可點擊專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