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咱們先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老先生的一篇文章裡看今天的主角:''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李牧,與廉頗、白起、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這個人能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被認可,說明他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先說蘇洵老先生的《六國論》,裡面描寫了趙國應對秦國的進攻是一個消極避戰,完全是一個混日子的態度。其實在趙國早期,那是絕對天下霸主的存在,甚至一度出兵秦國,佔領如今的陝北地區,直逼咸陽。這完全依賴於趙武靈王''著胡服''、''行騎射''的改革,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胡服騎射'',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支騎兵。之後武靈王帶兵四處征戰未嘗敗績,可惜後來死於宮廷鬥爭,若非如此,那天下歸屬或許還得另當別論。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戰國後期,秦國通過變法使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再加上首屈一指的軍工及製造技術,很快成為碾壓六大國的存在。其實這時候趙國還是有些本事的,哪怕國君無能使趙國沒落,但大國的底蘊還在,實力雖小卻也還在。又有廉頗、李牧這等名將,按道理說是可以與秦國一爭天下的,只是造物弄人,趙軍的強大並沒有發揮出來,趙將的厲害也沒有用武之地。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廉頗一直被趙王用來防守,且後期根本不受重用。秦國出兵趙國,李牧掛帥出征,確實也無愧於名將的稱號,那一句''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也能看出秦軍在李牧手下連連吃癟。後人也評價說,因為有李牧,所以趙國才得以存活,可趙王卻不知死活地把李牧殺了。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其實這也不能怪趙王,古來名將多悲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伴君如伴虎,為官為將者最大的忌諱便是''功高蓋主''。李牧連勝兩場,名揚天下,卻也犯了趙王的忌諱。首先沒有哪個君主能容忍地了自己的屬下比自己名氣還要大;其次,趙王犯了大多數君主的通病,疑慮。封建時代,地位決定權利,而權利卻又那麼令人著迷,引得無數人哪怕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也要爭上一爭。李牧如此厲害,連不可一世的秦軍都不是他的對手,他在軍中又有極高的威望,如果他有二心造反,那沒人是他的對手,沒人能攔得住他稱王。第三便是秦國,很奇怪,打仗是打得秦國,這個又關秦國什麼事。這就不得不說秦國的君主,秦君多善變通,這也是秦國能強大起來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秦國一直在變法以適應社會需要,來強大國力。對於李牧,秦國在正面戰場打不過他,就只能另想他路。秦國買通了趙王的近臣,在趙王身邊貶低李牧甚至後來直言他會造反。本就疑慮害怕的趙王,又有近臣的鼓吹,最終下定決心調李牧會邯鄲,而李牧這一去,便再也沒回來。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之後,李牧手下的趙軍換帥,秦國以退為進引他們野外決戰,然後便有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那可是四十萬人,整整四十萬趙國精銳,一戰全軍覆沒,這可是傷及國家根本了。往後趙國再無抵抗秦國的能力,一干老臣老將也因為李牧的事對趙王心灰意冷,趙國,這個盛極一時的北方霸主,也終於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李牧不只是打過秦軍,他還做過一件事,在當時被看作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卻鮮有人知道。那就是大敗匈奴。匈奴人很聰明,在自己還不行的時候很老實,但當他們強大起來,便開始蠢蠢欲動。當時匈奴的強大遠非早些時候的遊牧民族可比,也是最強盛的匈奴。匈奴連年出兵中原各國,各國據長城而守,卻也不堪如此,苦不堪言。唯有趙國,這個最初戰勝過遊牧民族的國家不同,李牧主動請纓出戰匈奴,首站便斬敵十萬餘,確立了名將的身份。他更是開創了大軍團作戰,步兵全殲騎兵的先例,後人步兵打騎兵也多運用他的戰法。大敗匈奴後,與匈奴王約法三章,後凱旋迴歸。

他戎馬一生,終成一代名將,保一國安穩,卻終抵不過權力的鬥爭

李牧年少有為,青年建功立業,盛名滿天下,最後卻不得善終,在權力的遊戲裡,一不小心便會把自己葬送進去。若李牧未亡,能否為趙國扭轉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