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在清朝象徵身份,為何卻在晚清爛大街了?

蒂亙花海


眾所周知,“黃色”這個顏色在古代大多為皇帝的專用顏色,其他人若是使用了,比如穿了黃顏色的衣服,那就屬於僭越的行為,是要被殺頭的。但是,如果要是皇帝特許,那就屬於榮耀,比如在清朝,“黃馬褂”作為清朝特有的一種賞賜,就是這樣的一種榮耀。而正如問題所問,“黃馬褂”在清朝象徵身份,為什麼在晚清時期卻爛大街了呢?


這要從清朝“黃馬褂

”本身說起,因為“黃馬褂”在清朝分為好幾個種類。

“黃馬褂”的分類

在清朝,穿“黃馬褂”也並非都是皇帝賞賜,“黃馬褂”也分為好幾種。

第一種就是,皇帝的近臣,比如說“御前侍衛、御前大臣”等,這些人屬於皇帝貼身的人,在平常皇帝出行之類的時候,會身穿“黃馬褂”,非常有氣勢。這樣穿著第一能體現出這些人屬於是“天子近臣”,還有就是他們這樣穿著,還能體現出“皇帝獨尊”的地位。但是,他們的“黃馬褂”說白了,屬於“工裝”,就是因為職務的關係才能穿的,平時是不能這樣穿的。

第二種就是屬於狩獵時的賞賜,這跟清朝皇室的習慣有關,在清朝,咸豐帝之前的皇帝,有每年去木蘭圍場狩獵的習慣,即“木蘭秋獮”。而在行獵期間,若是表現突出者,會被皇帝賞賜“黃馬褂”,而這種褂子稱為“行圍褂子”,穿著場合也有規定,就是隻能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是不可以穿的,否則就會被問罪。

還有一種就屬於真正的賞賜“黃馬褂”了,這種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一般來說都是賞賜給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而且在穿著場合上沒有什麼硬性規定,這種黃馬褂的賞賜對當時的人而言,是莫大的榮耀,象徵著身份。

晚清時期的“黃馬褂”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黃馬褂作為清朝時皇帝的特別賞賜,自然不可能太多,畢竟是賞給立有大功之臣。可是,為什麼在晚清時期,“黃馬褂”就爛大街了呢?
這自然跟統治者有關了,畢竟黃馬褂是屬於清朝統治者的恩賜

在晚清時期,國內局勢動盪,比如“太平天國”的出現,使得當時清朝開始了與“太平軍”的戰爭,而在戰爭期間,與太平軍作戰有功者,大多都被賞賜了“黃馬褂”。而且,黃馬褂在晚清時期,不單單只是賞賜給功臣,有時,做事得了統治者歡心的,也會獲得這樣的賞賜,據說,慈禧太后就曾賞賜了一件黃馬褂給為她開火車的司機。

所以說,黃馬褂作為清朝統治者的賞賜,在價值方面也是隨著時代而變遷的,畢竟清朝歷代的統治者是不同的。


說與山鬼聽


我個人認為,這隻能證明清末貴族們的虛偽和虛榮心。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都知道,黃馬褂代表著什麼,代表著你的功勞和成績,這是皇上對你的肯定,在清朝初期,皇帝為了,提現對你戰功的肯定可能會賜你刀或者其他皇上的御物,以姿鼓勵,可是因為在初期打仗,有戰功的人很多,但物價呢有高有低,會產生不平,所以在那時皇帝就開始用已帶有皇家色彩的黃馬褂來封賞有功之人,一直延續到清末。在這二百年裡,很多大臣,貴族都因各種功勞得過黃馬褂,而且也是很難得的,所以在清末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新得的,也有祖輩遺留的,但到清末為什麼會那麼多,其實這我們沒法去考證,只能去猜想,我認為有這麼幾點,第一可能是因為當時清末各地起義增多,立戰功的人不少,也可能是因為朝廷為了鼓勵將士們所提供的手段,第二我認為,就是我剛說的虛偽和虛榮心,我是比較傾向這一點,主要我是考慮到,在清末的時候,大清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再加上那些旗人,從康熙年間開始,就不勞作,一天就知道遛鳥,鬥蛐蛐,還每月領著朝廷的俸祿,已經變成了躺著吃的大爺,一天也不練武習文,全靠著漢人去打仗,去種田。所以已然成為了大清的蛀蟲,經過這百年的洗禮,在洋人入侵,各地起義的時候,朝廷還是隻能靠漢人,旗人連動都不敢動,所以這裡面也不全是旗人,可能還有漢大臣的後代,這就導致在清末或者滅亡的時候,黃馬褂的增多,增多的黃馬褂可能不是新得的,更多的可能是那些前輩遺留的,他們為什麼要這個時候正大光明的穿呢,我認為可能和當時的年羹堯一樣,虛偽和虛榮心,因為他們祖輩都有功勞,這個時候大清有難,我是有功人的後代,我怎麼能去呢,還有現在國家雖有困難,但我們祖輩都是打江山的功臣,現在我不但不去,朝廷必須按月給我發銀子,這是祖制,不能因為困難停了,你也不能抓我,也不能打我,我祖輩都有功,我是有功人的後代,我們這都是應該的,所以這些可能就是那些穿黃馬褂的真實想法,第三我認為是貴族的頭顱不願低頭,在清朝歷屆貴族們都是抬著頭當大爺,清末了,雖然朝廷快倒了,但大爺的派頭不能倒,所以這些虛榮心,也是他們在那時穿黃馬褂的真實想法吧。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這問題很好理解,清初,身份比錢值錢,所以當時皇帝賞金賞銀,清末,錢比身份值錢,皇帝沒錢賞你了,畢竟一件黃馬褂不用多少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