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在清朝象征身份,为何却在晚清烂大街了?

蒂亘花海


众所周知,“黄色”这个颜色在古代大多为皇帝的专用颜色,其他人若是使用了,比如穿了黄颜色的衣服,那就属于僭越的行为,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如果要是皇帝特许,那就属于荣耀,比如在清朝,“黄马褂”作为清朝特有的一种赏赐,就是这样的一种荣耀。而正如问题所问,“黄马褂”在清朝象征身份,为什么在晚清时期却烂大街了呢?


这要从清朝“黄马褂

”本身说起,因为“黄马褂”在清朝分为好几个种类。

“黄马褂”的分类

在清朝,穿“黄马褂”也并非都是皇帝赏赐,“黄马褂”也分为好几种。

第一种就是,皇帝的近臣,比如说“御前侍卫、御前大臣”等,这些人属于皇帝贴身的人,在平常皇帝出行之类的时候,会身穿“黄马褂”,非常有气势。这样穿着第一能体现出这些人属于是“天子近臣”,还有就是他们这样穿着,还能体现出“皇帝独尊”的地位。但是,他们的“黄马褂”说白了,属于“工装”,就是因为职务的关系才能穿的,平时是不能这样穿的。

第二种就是属于狩猎时的赏赐,这跟清朝皇室的习惯有关,在清朝,咸丰帝之前的皇帝,有每年去木兰围场狩猎的习惯,即“木兰秋狝”。而在行猎期间,若是表现突出者,会被皇帝赏赐“黄马褂”,而这种褂子称为“行围褂子”,穿着场合也有规定,就是只能在跟随皇帝狩猎时才可以穿着,平时是不可以穿的,否则就会被问罪。

还有一种就属于真正的赏赐“黄马褂”了,这种黄马褂是皇帝特赐,一般来说都是赏赐给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将,而且在穿着场合上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这种黄马褂的赏赐对当时的人而言,是莫大的荣耀,象征着身份。

晚清时期的“黄马褂”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黄马褂作为清朝时皇帝的特别赏赐,自然不可能太多,毕竟是赏给立有大功之臣。可是,为什么在晚清时期,“黄马褂”就烂大街了呢?
这自然跟统治者有关了,毕竟黄马褂是属于清朝统治者的恩赐

在晚清时期,国内局势动荡,比如“太平天国”的出现,使得当时清朝开始了与“太平军”的战争,而在战争期间,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者,大多都被赏赐了“黄马褂”。而且,黄马褂在晚清时期,不单单只是赏赐给功臣,有时,做事得了统治者欢心的,也会获得这样的赏赐,据说,慈禧太后就曾赏赐了一件黄马褂给为她开火车的司机。

所以说,黄马褂作为清朝统治者的赏赐,在价值方面也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毕竟清朝历代的统治者是不同的。


說与山鬼聽


我个人认为,这只能证明清末贵族们的虚伪和虚荣心。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黄马褂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你的功劳和成绩,这是皇上对你的肯定,在清朝初期,皇帝为了,提现对你战功的肯定可能会赐你刀或者其他皇上的御物,以姿鼓励,可是因为在初期打仗,有战功的人很多,但物价呢有高有低,会产生不平,所以在那时皇帝就开始用已带有皇家色彩的黄马褂来封赏有功之人,一直延续到清末。在这二百年里,很多大臣,贵族都因各种功劳得过黄马褂,而且也是很难得的,所以在清末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新得的,也有祖辈遗留的,但到清末为什么会那么多,其实这我们没法去考证,只能去猜想,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可能是因为当时清末各地起义增多,立战功的人不少,也可能是因为朝廷为了鼓励将士们所提供的手段,第二我认为,就是我刚说的虚伪和虚荣心,我是比较倾向这一点,主要我是考虑到,在清末的时候,大清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再加上那些旗人,从康熙年间开始,就不劳作,一天就知道遛鸟,斗蛐蛐,还每月领着朝廷的俸禄,已经变成了躺着吃的大爷,一天也不练武习文,全靠着汉人去打仗,去种田。所以已然成为了大清的蛀虫,经过这百年的洗礼,在洋人入侵,各地起义的时候,朝廷还是只能靠汉人,旗人连动都不敢动,所以这里面也不全是旗人,可能还有汉大臣的后代,这就导致在清末或者灭亡的时候,黄马褂的增多,增多的黄马褂可能不是新得的,更多的可能是那些前辈遗留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正大光明的穿呢,我认为可能和当时的年羹尧一样,虚伪和虚荣心,因为他们祖辈都有功劳,这个时候大清有难,我是有功人的后代,我怎么能去呢,还有现在国家虽有困难,但我们祖辈都是打江山的功臣,现在我不但不去,朝廷必须按月给我发银子,这是祖制,不能因为困难停了,你也不能抓我,也不能打我,我祖辈都有功,我是有功人的后代,我们这都是应该的,所以这些可能就是那些穿黄马褂的真实想法,第三我认为是贵族的头颅不愿低头,在清朝历届贵族们都是抬着头当大爷,清末了,虽然朝廷快倒了,但大爷的派头不能倒,所以这些虚荣心,也是他们在那时穿黄马褂的真实想法吧。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这问题很好理解,清初,身份比钱值钱,所以当时皇帝赏金赏银,清末,钱比身份值钱,皇帝没钱赏你了,毕竟一件黄马褂不用多少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