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不談戀愛好多年


這個問題……當然是個大問題。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而燃起二戰熊熊大火的,是戰爭狂人希特勒。

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希特勒用短短8年時間迅速完成了德國的重新崛起,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但是,狂妄的希特勒最終還是遭受了慘重的失敗,而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攻打蘇聯。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也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面對領土面積極大且綜合國力極強的蘇聯,希特勒攻打蘇聯明顯是自尋死路,但希特勒為何要這麼做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攻打蘇聯是希特勒給西方國家的投名狀

1917年的10月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從那一刻起,昔日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資本主義各國再次團結起來,共同圍堵新生的紅色政權蘇聯。

而這一堵,就是十幾年。

等到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大量財富毀於一旦,不可一世的資本主義陣營終於崩塌。

而奉行斯大林模式的蘇聯,不僅沒有在經濟危機中受傷,反而大量引進西方人才而迅速膨脹。

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在這樣的情況下,苦於市場經濟失靈的西方大資本家不得不劍走偏鋒,默許極端暴力的法西斯登上歷史舞臺,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德國總理,隨後成為德國元首。

由於德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西方國家阻擋蘇聯西侵的重要屏障。而此時的希特勒深知,地處歐洲十字路口的德國,東西都是阻礙德國崛起的力量。

但西方國家明顯比蘇聯更仇視德國,因為他們在一戰中深受德國打擊,而且英法等西方國家在一戰後對德國進行了異常嚴酷的壓制。

但相比於共產主義,德國又不得不和西方國家更親近。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只有反共才能有效團結德國境內的各階層。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英法各國由於一戰和1929年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迫使英法等國不得不通過綏靖政策將禍水引向東方的蘇聯,企圖以外交手段扶持德國崛起,並在蘇德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

而德國想要報一戰失敗的一箭之仇,就必須要臥薪嚐膽,先將矛頭指向蘇聯,以獲得英法等西方國家的默許和支持,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在非戰爭手段下收穫更多利益。

在英法等國的默許下,德國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和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直到遇上不懂事的波蘭,希特勒才最終訴諸武力。

可以說,反共是希特勒拋給德國民眾和西方國家的煙幕彈,通過這樣的投名狀,希特勒騙取了西方國家的信任和支持,而獲得大資本家支持的德國,才能夠在經濟危機後迅速崛起。

2、蘇聯的海量資源是納粹德國續命的保障

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並沒有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相反,發展空間狹小且缺乏殖民地的德國,在經濟危機中損失更為慘重,國內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

而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卻能夠在希特勒的手裡起死回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奇蹟的誕生,主要歸功於希特勒的“救國政策”。

面對通貨膨脹,馬克貶值的貨幣環境,希特勒鼓勵以物易物,推行以工代賑,並通過修建大型工程的方式大量吸納失業人口,比如修建德國的高速公路網,二戰前的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8000公里。

另外,為進一步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納粹政府一步步突破凡爾賽體系的限制,瘋狂擴張軍備。一戰後的德國只允許保留10萬陸軍,而這些陸軍是普魯士時代留下的軍事精英,在希特勒獲得軍方支持後,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完成如此創舉,其啟動資金來自於德國容克大資產階級的支持,希特勒與德國政府擔保,要求容克資產階級購買德意志銀行債券,獲得大量的啟動資金。

但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擴張軍備並不是高回報產業,甚至說根本就沒有回報,特別是大型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就面臨著兩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是如何償還大資本家的借款,二是如何兌現上臺前給德國各階層許下的豐厚承諾。

要知道此時的德國已經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且國內的大型工程短時間內很難發揮效益。所以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利用手裡的軍隊,為德國爭取更多的市場和空間。

此時的英法等西方國家雖然國力較強,但本土面積狹小,特別是英國,中間有英吉利海峽阻隔,這正好是陸軍見長的德國軍隊的短板,況且英國還是海上強國,這讓德國征服英法等國,不僅難度大,而且收益小。

相比之下,蘇聯是德國陸軍可以輕鬆到達的地方,且二戰前蘇德關係密切,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瓜分東歐,德國還派出大量間諜深入蘇聯,通過參加蘇聯閱兵式等一系列事件,得出蘇聯軍隊數量少且戰鬥力不強的結論,而1939年11月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的慘敗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對於希特勒而言,斯拉夫人是佔據廣闊土地的劣等民族,必須予以消滅,這一點在《我的奮鬥》中有明確體現。

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這是希特勒不得不將目標瞄準蘇聯境內的裡海大油田。

所以為了納粹德國的千秋萬代,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3、蘇聯和納粹德國都有稱霸全世界的夢想

對於家在歐洲中間的德國而言,無論先打西歐還是蘇聯,都免不了腹背受敵。而在蘇德締結和約後,德國在沒有蘇聯干擾的情況下,幾乎橫掃西歐,若不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閃擊蘇聯,蘇德和平似乎可以維持更長時間。

但這只是似乎,因為斯大林的野心絕對不比希特勒小。如果說希特勒想要整個歐洲,那麼斯大林想要的就是半個地球。

雖然斯大林幾乎背棄了列寧的所有路線,但侵略擴張的本性沒有變,說好聽點兒就是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而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雖然蘇聯和沙俄截然不同,但走向四大洋的戰略意志是一樣的,所以橫掃西歐的納粹德國,絕對是蘇聯的勁敵。

雖然30年代蘇聯掀起了旨在加強斯大林個人權威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大量優秀的軍政幹部慘遭屠戮,尤其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但斯大林仍然有主動出擊的野心。

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締結互不侵犯協定後,德國將主要目標放在西歐,而蘇聯則開始在東歐小動作頻頻。

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隨後在1939年11月,為增加列寧格勒縱深,蘇聯大舉進攻芬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將三國劃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軍強行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至此蘇聯版圖達到極盛。

斯大林的做法無疑讓希特勒怒不可遏,特別是侵犯德國盟友羅馬尼亞,等於對德國的釜底抽薪,所以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一觸即發。

概括起來,地狹人稠的德國想要崛起,就必須要擴展生存空間,而蘇聯剛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再加上蘇聯從來不是安分的主,這就讓德國進攻蘇聯成為歷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德國閃擊蘇聯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在剛剛滅亡法國不足一年,空襲英國的海獅計劃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為什麼德國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巴巴羅薩計劃

第一,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而顯然,近在咫尺,卻實行共產主義的蘇聯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想成為老大,自然要付出,為了獲取足夠的威信,也為了自己的權威不受質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幹掉蘇聯自然是最有力的證明。

希特勒

第二,現實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叫囂著拓展生存空間,“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這是希特勒煽動德國民眾狂熱的最著名說辭。

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受限於惡劣的戰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強的打壓,一直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德國境內的資源,尤其是石油,遠無法滿足德國經濟的發展需求。

巔峰時期的德國

因此,無論是德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一直迫切希望德國能夠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二戰時德國的侵略擴張,也受到了德國民眾的普遍支持。

但是,雖然希特勒上臺以來,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人煙稠密,資源也算不上豐富,尤其是戰爭機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德國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中,就將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劃定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奮鬥》

因此,在這種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從剛開始,納粹德國對蘇聯抱以強烈的敵意。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矛頭指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第四,蘇德必有一戰,即使納粹德國沒有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充分之後,也不會放過德國。其實在二戰之前,蘇聯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好,俄羅斯人的貪婪也舉世聞名。

蘇聯

雖然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他們也一直試圖恢復沙俄曾經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就是最好的明證。

瓜分波蘭以後,兩個大國領土直接接壤,這也意味著兩國再無緩衝之地。因此,兩國爆發戰爭將是遲早的事情,這一點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過希特勒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第五,希特勒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也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戰鬥意志和惡劣的氣候。自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的閃擊戰就震驚了全世界,德國軍隊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短短半年時間,德國先後橫掃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等大半個歐洲。

德國軍隊

在德國軍隊樂觀的估計裡,進攻蘇聯也是一場閃擊戰,他們計劃短時間內就消滅蘇聯軍隊主力,逼迫蘇聯投降。而蘇聯在此之前的表現,也印證了德國的觀點。由於大清洗對於蘇聯軍隊的嚴重破壞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都使希特勒和德國樂觀的相信,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當然,蘇德戰場最終的結果證明納粹德國和希特勒顯然是錯誤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雖然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並沒有被一擊倒下,反而憑藉無與倫比的縱深和動員能力,堅持和德國戰鬥。

堅韌的蘇聯軍隊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惡劣天氣也成為蘇聯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國捐棄前嫌,對蘇聯進行大力支援,最終使德國軍隊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並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最終失敗。


鳶飛九天2018


文史頻道第39期之歐洲爭霸賽




希特勒進攻蘇聯,被史學家認為是德國稱霸歐洲的轉折點。

在進攻英國並不順利的情況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鋌而走險,進攻蘇聯呢?

筆者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資源短缺



希特勒看中了蘇聯的石油,當時德國用於戰爭的石油,全部來自羅馬尼亞。

進攻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就是為了南部的油田,如果沒有了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就形同虛設。

第二,歐洲霸權



蘇聯和德國都是歐洲的強國,想要在歐洲做老大,蘇聯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對手。

當時希特勒認為,蘇聯經過大清洗,很多將軍被殺,蘇軍已經傷了根基,不會有像樣的反抗。

第三,信仰對立



當時的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歐洲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德國有很多信仰共產主義的人,為了把這個苗頭扼殺在搖籃裡,希特勒決定向蘇聯挑釁。

希特勒不允許德國有第二種信仰,在他看來德國人信仰納粹黨,是最好的選擇。

第四,凡爾賽條約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遭到了歐洲各國的欺壓,國內的百姓對一戰戰勝國比較仇恨。

他們為了重新獲得殖民地,向蘇聯開戰是直接的方式。

第五,種族歧視



希特勒認為,除了德國的日耳曼民族,其他的都是劣等民族。

為了提高人類的等級,效果最快的就是消滅其他民族。

蘇聯是斯拉夫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是僅次於猶太人的劣等民族。

這個藉口讓德國進攻蘇聯,變得冠冕堂皇。

總之,希特勒進攻蘇聯並不是頭腦發熱,而是經過了權衡利弊的。

希特勒在蘇聯折戟沉沙,只能怪他的胃口太大,吃不下蘇聯這頭巨型北極熊。

—End—



文史頻道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德國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本身是一件很冒險的決定,意味著不可避免的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而蘇聯(斯大林)應該就是這麼認為的,因此出現了戰略上的輕視和重大失誤。

在當時,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那蘇聯毫無疑問會成為除美國外最大的戰爭受益者。因為德國會幫助蘇聯清除掉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這對於當時蘇聯未來可能的擴張將會非常有利(這又是為什麼蘇聯在正式戰爭爆發前為德國提供支持的原因)。如果這樣,那麼蘇聯和德國未來將不可避免的成為競爭對手。所以,希特勒要先下手為強。

德軍在西歐的突出表現給了希特勒自信,同時蘇軍在蘇芬戰爭時的表現同樣給了希特勒可以速戰速決的幻想。

在戰爭前期,德軍佔據主動。但一系列的指揮和政策失誤以及國際的援助為蘇軍提供了翻盤的機會,最終掀翻了納粹第三帝國。

如果德國當時在蘇聯的德軍佔領區政策靈活一點,號召當地人反對斯大林暴政並建立偽政權(烏克蘭當時最可行),那麼蘇軍的反攻將會非常困難。

如果德軍真的拿下了蘇聯,那麼希特勒真的就完成了其建立帝國的夢想,德國將會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盤踞歐洲世界大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紅場閱兵

執著的文科生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搗鼓著進攻蘇聯這事兒,現在回頭來看著實有點扯。當時四個理由,一是蘇聯有進攻德國的危險;二是蘇聯對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三是通過進攻蘇聯獲取“生存空間”;四是通過進攻蘇聯迫使英國屈服——我們回頭開上帝視角就會發現這四點理由裡面也就是第二點還算能夠勉強說得過去,別的理由都只能說猿首的思維異於常人。

第一點說是當時的德國陸軍的軍官團一致判定蘇聯將在1941年後期向德國發動主動進攻,主要的攻略目標是東普魯士,尤其是但澤走廊一帶。因此與其打防守反擊不如主動進攻,先衝進去敲了蘇聯人的罈罈罐罐,避免自家的龍興之地被蘇聯人搶走。這個理由現在來看完全站不住腳,有沒有軍官團故意給猿首挖坑的因素在裡面不清楚。彼時的蘇聯陸軍倒不是因為大清洗弄得毫無戰鬥力,更多的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毫無節制和頭腦的擴軍計劃把軍隊弄的一團糟,從方面軍一級到分隊乃至班排都極度缺乏專業技能與作戰經驗,蘇芬戰爭中蘇軍連旅團一級的進攻都組織不好就是明證。所謂的蘇聯紅軍將大批部隊部署到邊境地區在三德子這幫職業軍人看來也許是在構築攻擊出發陣地,沒準在蘇聯人自己看來,完全就是把防線前推而已。

第二點跟第三點理由怎麼說呢,有點意思。蘇聯對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尤其是非常雞賊地佔據了喀爾巴阡山一帶所有的有利地形)確實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但是還是那句話,在紅軍部隊一團糟而德軍的戰鬥力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蘇聯所謂的“威脅”德軍的能源安全也就是僅僅停留在“威脅”的層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無疑問還是得交一大筆學費的;至於第三點跑到蘇聯去給日耳曼民族搶生存空間——這種東西誰當真誰才是真傻。

至於第四點通過進攻蘇聯迫使大英帝國屈服,這個理由只能說嗯……非常具有藝術家氣質。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早期、中期本質上是新興的現代民族國家對老牌殖民地國家英法兩國搞瓜分,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主要內容就是德、日、美、蘇怎麼給英法兩國挖坑,在這其中德、蘇其實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還是很有共同語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蘇聯向中東和印度實施攻略,德國向馬耳他和埃及實施攻略,大英帝國自然就屈服了。因為蘇聯利用德國始終拿不下大英帝國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價似乎跟英國穿上了同一條褲子,所以就掉頭回去把蘇聯打了使得英國只能屈服——這個思維路徑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這位天縱英才能想出來。

▲老爺子在《帝國的毀滅》中演的確實入木三分


軍武次位面


這樣講吧,希特勒並不是計劃佔領全世界。其實,早在進攻法國的時候,戰爭的順利就超過了希特勒的預期。畢竟當時的法國可是世界級的強國。希特勒是參加過一戰的老兵,他自然清楚一戰的殘酷。可以說雙方投入了數百萬的兵力,廝殺了數年仍然沒能夠使得對方屈服。誰能想到法國🇫🇷竟然如此簡單隨意的就被拿下來了。

因為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吞併法國原本就需要數年時間。當時的希特勒自然喜出望外。但是問題來了,希特勒如何保證自己的戰果?希特勒是希望以英國為首的國家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地位,雙方能夠簽訂合約。

英國自然不願意這樣幹,因為一旦這麼做了,德國將有時間對這些佔領的土地進行有效的統治。那麼未來的德國🇩🇪將會是空前強大的。英國知道自己的實力很難和德國對抗,但是英國人也知道德國人不可能進攻到英國本土。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德國人的海獅計劃失敗了。雖然空襲讓英國損失慘重,但是德國還是並未登上英國本土。英國仍然有資本不承認德國🇩🇪取得的戰爭成果。

英國還有兩個重要武器,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蘇聯。特別是蘇聯,由於它和德國關係並不好,特別是在德國在歐洲取得了如此大的戰績,雙方自然矛盾重重。為了防備蘇聯,德國必定要在邊境部署大量的軍隊。這就是使得曾經敵對的英國和蘇聯因為共同的敵人走在了一起。

這是希特勒要進攻蘇聯的原因,只有他消滅了蘇聯,他在歐洲的戰果才會得到承認。


歷史是什麼


希特勒侵略英國失敗,是導致其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1939年,希特勒下令德軍入侵波蘭,隨後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剛開始,希特勒計劃迅速拿下波蘭後,隨後在西線擊敗英法聯軍,迫使英法和談。然而,法國戰役實在是太順利了,德軍很快就佔領了巴黎,英軍也撤出了歐洲大陸。

這個時候,希特勒就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見好就收,與英國籤個停戰協定。其二是一鼓作氣拿下英國,或者將英國徹底打殘,逼迫其投降。事實上,這兩個選擇,都是要讓英國承認德國的霸權,而希特勒自認為德國實力夠強,英國人只有妥協的份。毫無疑問,在1940年,英國與德國在外交上的博弈是註定不佔優勢的,其國內的投降派,也認為無法對抗德國,一直在鼓動和談。

但是,英國的掌權者早就換成了丘吉爾,英軍在歐洲落敗,但敦刻爾克撤回了幾十萬軍隊,這讓英國人有了本錢。丘吉爾是出了名的強硬派,只要是他管事,英國就絕不可能妥協,這是希特勒沒有料到的。這樣一來,希特勒逼降英國的計劃撲了空,接下來只有戰爭這一條路。然而,德國海軍不佔優勢,空軍也沒有絕對優勢,後來的不列顛戰役,德國始終沒有拿到制空權,戰役落敗是必然的。

英國拿不下來,德國就尷尬了。因為英國是當時的世界霸主,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手裡攥著海洋霸權,而德國已在事實上被英國給封鎖,在歐洲陷入了孤立。如果其盟友意大利能夠爭點氣,在地中海取得點戰績,德國的處境也許能夠改善。但是,意大利的戰績並不咋樣,德國還需要拿出資源去支援這個隊友。如此一來,德國就危險了,因為其資源無法實現自給,時間拖得越久,德國的戰爭機器就越容易熄火。一旦出現這個局面,希特勒的統治肯定難以維繫,德國將再次走向失敗。

因此,希特勒不能停,他想要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就必須有戰略資源。他放眼望去,貌似只有蘇聯符合條件,他發動侵蘇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戰略資源。但是,希特勒再次低估了他的對手,僅僅4年不到,蘇聯就徹底埋葬了納粹德國。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在意大利和羅馬尼亞的支持下,代號巴巴羅薩行動啟動,300多萬軸心國軍隊偷襲蘇聯。德國指責蘇聯策劃反對他們,芬蘭和匈牙利很快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這次突然襲擊軍事計劃預定在1941年底完成對波羅的海地區、莫斯科和烏克蘭的佔領,最終到達裡海格爾斯克 - 阿斯特拉罕線附近。

希特勒進攻蘇聯的目標是消滅蘇聯的軍事力量,消滅蘇聯政府,產生Lebensraum(“生活空間”),通過剝奪當地人口並保證獲得戰勝德國剩餘競爭對手所需的戰略資源。

上圖是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時的圖片

首先要澄清斯大林主義和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對立的看法。通過對納粹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斯大林主義進行了比較,德國和蘇聯兩種政權都與自由派西方政權形成鮮明對比,在意識形態和個人崇拜都很相似,政權體制和運作都呈現出極權主義的特徵。

因此,斯大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在意識形態具有相同之處。

主要研究者包括:波蘭裔美國外交官和政治學教授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德國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德裔美國教授和政治理論家卡爾·勒夫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以及歷史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Robert Conquest。

都是用“極權主義”概念來比較納粹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傑出倡導者。他們考慮了兩種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兩種政權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以及為什麼兩者同時突出。

上圖是斯大林於1939年在克里姆林宮迎接德國外交大臣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請看分析:

一、希特勒《我的奮鬥》思想體系是根本

1、德國向東擴展安全生存空間的理論

早在1925年,阿道夫·希特勒隱約在他的政治宣言和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他將要入侵蘇聯,聲稱德國人民需要安全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以確保德國的生存世世代代。

上圖是《我的奮鬥》1926-1928版防塵套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Mein Kampf聲稱德國的命運是“轉向東方”Ostsiedlung,就像“六百年前”的德國東擴,他統治期間的主要目標是將所有講德語的人團結成一個領土。

德國東擴是中世紀向東遷徙和定居日耳曼語的民族,從神聖羅馬帝國,特別是其南部和西部,到中歐人口稠密的地區,西歐的部分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受影響的地區大致從北部的愛沙尼亞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斯洛文尼亞,並延伸到特蘭西瓦尼亞,現代羅馬尼亞東部。在某種程度上,德國東擴跟隨帝國和條頓騎士團的領土擴張同步展開。

德國境外有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在12至18世紀之間向東遷移之後,大多數這些德國血統的群體在德國境外生活了數百年。大多數居住在中歐和東歐,其中最多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德國人。

因此,進攻蘇聯是在為生存空間作最終鬥爭,有人指出,納粹政策是殺害,驅逐或奴役大多數俄羅斯人和其他斯拉夫人,並在總體規劃指導下與日耳曼人民一起重建土地。

當時德國期刊中涵蓋了“如何應對外來人口”等主題的文章。

2、雅利安“優等民族”的優越性理論

阿道夫·希特勒鼓吹種族“純化”和“日爾曼民族” ,即所謂的雅利安“優等民族”的優越性。他在《我的奮鬥》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同時,書中所述的納粹德國的種族政策,將蘇聯(以及整個東歐)描繪為由猶太人布爾什維克陰謀家統治的非雅利安人(Unrymenschen)(“亞人”)。

非雅利安人是指那些不是猶太人,在納粹種族理論中被理解為“閃族”的黎巴嫩人,羅馬尼斯(也稱為吉普賽人,“印度 - 雅利安人”),以及絕大多數斯拉夫人(主要是波蘭人,塞爾維亞人,俄羅斯人等),以及大多數非歐洲人作為次等非雅利安人,都是屬於被種族消滅的對象。

因此,猶太人和蘇聯人都被希特勒認為是納粹的同等敵人,在納粹的眼中,對蘇聯的戰爭將是一場 Vernichtungskrieg(“殲滅戰爭”),沒有道德可言。

二、德國軍隊被納粹種族動機宣傳洗腦支持進攻蘇聯是關鍵

在入侵蘇聯之前和期間,希特勒納粹通過電影,廣播,講座,書籍和傳單向德國軍隊灌輸反布爾什維克、反猶太主義和反斯拉夫的意識形態,並經常強調蘇維埃政權和斯拉夫人的野蠻行為。

種族動機是納粹意識形態的核心,在策劃巴巴羅薩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939年2月10日,希特勒告訴他的軍隊指揮官,下一場戰爭將“純粹是一場世界各地的戰爭,完全是一場人民的戰爭,一場種族戰爭”。

1939年11月2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希特勒就宣佈“種族戰爭已經爆發,這場戰爭將決定誰將統治歐洲及其世界”。

事實上,軍事指揮官陷入了意識形態為特徵的衝突,接受希特勒的“雅利安優等民族的優越性理論”,並作為自願作為參與者參與其實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機械化和裝甲戰閃電戰將軍埃裡希·霍普納發表講話的證據,表明巴巴羅薩行動和納粹種族計劃的處理。他告訴第四裝甲集團,反對蘇聯的戰爭是“德國人民為生存而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即將到來的戰鬥是“德國人反對斯拉夫人的舊鬥爭”,甚至指出,“鬥爭必須以摧毀今天的俄羅斯為目標,因此必須以無與倫比的嚴酷性進行。” 霍普納還補充說,德國人正在為“捍衛歐洲文化對抗莫斯科以及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衝擊而戰”......現在的俄羅斯布爾什維克系統的信徒都不會被饒恕。

進攻蘇聯的指揮者德國陸軍元帥赫爾曼·馮·布勞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告訴他的下屬,軍隊應該把戰爭視為兩個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並且以必要的嚴厲程度行事。

1941年6月德國第3裝甲軍在白俄羅斯普魯茲尼Pruzhany附近的道路上

三、斯大林大規模清洗紅軍帶來蘇聯軍事力量消弱假象的誘惑

斯大林作為一個殘酷的獨裁者的聲譽,為納粹進攻蘇聯辯護和對進攻成功的信念做出了貢獻。

許多有能力和經驗豐富的軍官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殺,使得紅軍與德國同行相比缺乏經驗。

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逮捕了大多數軍事最高司令部成員,並在整個軍隊中進行大規模逮捕,如15名陸軍將軍指揮官中的13名,9名海軍上將中的8名,都被清洗槍斃,罪名通常是捏造的。在1940年至1941年間,他還清除了軍隊,在戰爭爆發時嚴重缺乏訓練有素的軍官。

實際上,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然後在1938年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之後,斯大林認識到這場戰爭迫在眉睫。他試圖保持蘇聯的中立,希望德國對法國和英國的戰爭能夠導致蘇聯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在軍事上,蘇聯也面臨來自東方的威脅,蘇聯軍隊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與擴張主義的日本人發生衝突。斯大林發起軍事集結,儘管存在缺少軍官和急於擴大帶來軍事訓練的不足,紅軍在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期間增加了一倍多。

當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擁有大約33,000件火炮,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德國人所擁有的數量。

蘇聯有大約23,000輛坦克,其中只有14,700輛可以作戰。約有11,000輛坦克在西部軍區,面對德國入侵部隊。希特勒後來向他的一些將軍宣佈:“如果我在1941年瞭解俄國的坦克力量,我就不會受到攻擊”。

上圖朱可夫元帥在1941年9月的莫斯科軍事會議上發表講話

四、希特勒確信一旦德國人在蘇聯取得勝利英國就會和德國和平的臆想

希特勒認為,英國拒絕結束戰爭的依據是希望美國和蘇聯遲早會對德國發動戰爭。因此,他決定試圖加強德國與蘇聯的關係,或者未能將其作為一個因素進行攻擊和消除。1940年11月,進行了談判,以確定蘇聯是否會加入三方協議。蘇聯表現出一些興趣,但要求芬蘭,保加利亞,土耳其和日本讓步,德國認為這是不可接受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佈指令,準備入侵蘇聯。1940年中期,隨著蘇聯和德國之間在巴爾幹半島領土上的緊張局勢升級,最終入侵蘇聯似乎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雖然希特勒身邊的人員警告說,佔領“ 俄羅斯西部 ”會造成“更多的消耗而不是德國經濟狀況的緩解”,但他預計會有補償性福利,例如獲得大量的勞動力以減輕德國的嚴重勞動力短缺行業,利用烏克蘭作為可靠和巨大的農產品來源,利用強迫勞動來刺激德國的整體經濟,並擴大領土,以改善德國孤立英國的努力。

希特勒確信,一旦德國人在蘇聯取得勝利,英國就會起訴和平,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將利用東方的資源來擊敗大英帝國。

五、德國盟友支持的配合和對石油戰略物資資源的渴望

上圖是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貝尼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希特勒發動進攻蘇聯時,配合德國行動的盟國有羅馬尼亞、芬蘭、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等。希特勒告訴克羅地亞軍事領導人斯萊維科·瓦特尼克,將蘇聯的力量比作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種”威脅歐洲,聲稱蘇聯紅軍正在準備攻擊德國人,因此德國發動進攻蘇聯是作為先發制人的手段。

阿道夫希特勒的首席架構師、德國政府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部長施佩爾艾伯特說,石油是決定入侵蘇聯的主要因素。希特勒認為,巴庫“石油資源對於第三帝國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石油資源的缺乏是為德國軍隊中的漏洞。


蔣南強讀歷史


1.蘇德戰爭雖然是德國發起的,但歷史上解密證明,蘇聯在二戰中期已經對德國有發動侵略戰爭的想法,只是德國搶先發動力閃電戰。

2.德國軍力和歐洲列強對比,德國重陸軍輕海空。尤其海軍很弱,所以打英國沒法封鎖英吉利海峽。假如德國有日本的海軍,英國將不存在了。

3.德國空軍,雖然德國有梅型噴氣飛機,走在世界前面。但空軍整體一般,打英國的海獅戰役又廢了一半空軍,後期連制空權都沒。所以英國打不下,西部戰役很焦灼。德國只能把目標對準東方。

4.德國陸軍是歐洲第一沒有異議。在海空軍落後的情況下,閃電戰是唯一的輸出點了。所以德國選擇鄰居蘇聯試刀。因為希特勒明白,蘇德遲早有一戰,主攻比助守好。

5.最後:德國的閃電戰和巴巴羅薩計劃都沒什麼問題。打輸蘇德戰爭主要原因是輕敵和惡劣天氣。 喜歡的點擊關注。互粉。










LY傳媒or大雜燴


1.因為希特勒已經橫掃歐洲了,放眼四顧,只有蘇聯算是心腹大患!

2.在德意後來加上日本的邪惡軸心協議中,意大利經略非洲,日本統治亞太,德國把整個歐洲哭給了自己,而在順利拿下波蘭東歐和法國之後,所向無敵的希特勒,戰略方向就剩下兩個:英國和蘇聯,一個是西向,一個是東北方向!

3.美國太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就算是到了現在,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常規戰爭中威脅到美國本土,更何況,那會兒美國還沒正式參戰。

4.英國,對希特勒來說有點像燙手山芋,他也想打,但當時德軍海空軍都沒啥優勢,另外他還得考慮,就算是能拿下英國,對他來說性價比也很低。英國當時之所以堅守,其實就是為了等待美國出手,否則他那裡啥玩意兒沒有,頑抗個屁啊……

5.那對希特勒來說,就只剩下一個蘇聯了……要說那個時代也真tmd牛人層出不窮,希特勒、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換任何一個時代,那都是隻手遮天、可以改變歷史的人物,卻偏偏都匯聚在那個時代……

6.所以德國和蘇聯之間本來是有可能達成默契的(一開始貌似也簽了協定),但是兩個野心家,那是誰也信不過對方,斯大林對希特勒一直很警惕,那希特勒又哪裡敢放心與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瓜分世界……

7.所以,得,還是先下手為強吧……

8.歷史的進程一度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在進展,但是戰爭到了最後,還是看綜合實力!即便日本不搞珍珠港,美國也是肯定要插一腳的……

9.希特勒,要說也是生不逢時吧……再加上還有墨索里尼和日本這樣的豬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