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勝袁紹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勝袁紹

建安元年,袁紹任命長子袁譚作為青州的都督,袁譚在青州擴張其勢力範圍,接連擊敗公孫瓚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劉備推薦的青州刺史孔融,曹操任命袁譚拜為青州刺史。在其間得到了曹操的大力支持,被正式授以青州刺史。畢竟此時袁紹與曹操的關係還比較好。與此同時,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平定呂布之後進一步控制了徐州。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曹操平定呂布,得到徐州之後,分置新郡,以車胄作為徐州刺史,進一步招攬臧霸等青徐豪強,給他們授予官位,青徐之地。

東安縣原屬琅邪郡,琅邪郡屬徐州,並非青州。吳增僅《三國郡縣表附考證》認為:“蓋漢以青州寥闊,分琅邪置也。”琅邪本屬徐州,怎麼會因青州寥闊,去析分徐州之琅邪郡呢?吳增僅的判斷顯然有誤。那麼所謂“入青州,破東安”又當何解?建安元年(196),袁紹授長子袁譚以青州都督,僅有平原一郡之地。隨後,袁譚在青州擴張勢力,接連擊敗公孫瓚委任的青州刺史田楷和劉備推薦的青州刺史孔融,被曹操拜為青州刺史。至官渡之戰前夕,袁譚掌控了整個青州。東萊太守管統,對袁譚忠心耿耿[1]346。由東萊析置的長廣郡,太守何夔為袁譚徵辟。臧霸入青州,破齊、北海,則此二國也曾為袁譚控制。樂安更是袁譚勢衰後抵抗曹操的重要屏障。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所授守相,有北海、城陽、東莞、琅邪、利城,東安居於這些郡的包圍之中,都未提到。後又有臧霸破東安,可見東安實為袁譚控制。於是存在兩種可能,一是東安郡在建安三年(198)前已經設立,並被袁譚控制;二是東安郡在建安三年至建安四年之間設立,並被袁譚控制。其中,前者更為可信。因為從曹操在建安三年析分諸郡以及設置守相就能看出,他從青州的北海國析出一些縣,設置城陽郡,並任命孫觀為北海相,還委臧霸以青、徐之事,把手伸向了袁譚的青州,顯然是要與袁譚爭譚爭奪青州。這種情況下,原本為曹操控制著的琅邪郡、東莞郡是不會輕易地被袁譚撕開一個口子,割出一個東安郡的。實際情況是,在建安三年以前,徐州為呂布控制,袁、曹兩家友好,曹操主攻呂布,袁紹作為曹操的協助方,同時也想分一杯羹,便從青州往南滲透,取得了東安縣等地,從琅邪郡析出東安郡。直至呂布平定,官渡之戰爆發,東安郡仍然被握於青州刺史袁譚手中,這才有了臧霸“入青州,破東安”的典故。

東安本是袁譚嵌入徐州的一顆釘子,奈何曹操控制著漢獻帝,手段更為高超。在建安三年(198)的行政區劃調整中,曹操不僅削弱了東安郡,還連同北海郡一併削弱,將效力於自己的青徐豪霸的勢力滲入了青州。在青徐的爭奪中袁譚雖暫處下風,但很快予以反擊。因為與此同時,劉備也試圖重新佔據徐州。建安四年(199),劉備從曹操處逃出,至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又聯合曹操所置東海太守昌豨,並遣使與袁紹聯合,袁紹亦派兵支援劉備。建安五年(200),曹操終於擊敗劉備。劉備北上投奔袁譚,袁譚“將步騎迎先主”,劉備赴鄴城時,“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可見劉備所受禮遇之豐,與袁氏關係之親近。在劉備失敗後,袁氏在青、徐徹底喪失優勢,形勢開始倒向曹操。此後不久,袁紹便出大舉南下,進攻曹操。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諸家分析戰爭前夕的形勢時,大多數認為袁紹佔據了局面上的主動權,曹操先後面臨徐州的強敵呂布,四處騷擾的劉備,西南面盤踞一方的張繡,顯得應接不暇。

建安三年十月,曹操消滅呂布,比袁紹率先一步戰勝了勁敵。曹操明白,等北方的戰事結束,自己與袁紹之間必有一戰,而袁紹要強於自己,想要取勝,就必須搶佔先機。曹操戰勝呂布,在青州與徐州分析新郡,安排守相。這是他發揮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變更行政區劃,調整行政長官,削弱了東安郡、北海郡,將勢力滲透到袁紹控制下的青州,欲斷袁紹之左臂。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而此時袁紹正與公孫瓚展開大戰。戰爭從興平二年(195)持續到了建安四年(199)。最終在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紹成功突破防線,消滅了公孫瓚。消滅公孫瓚後,袁紹旋即下令,揮師南征,但實際上是到次年二月,先頭部隊才渡過黃河,與曹軍交戰。而在此之前,曹操在東線又獲得了新戰果,即建安四年(199)八月,臧霸率軍進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臧霸軍之所以能勢如破竹,是因為袁紹南征時將袁譚部也調集到大部隊中,青州空虛。可以說,曹操在此時已經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反觀曹操,則非常善用分兵策略。首先,作為防守的一方,佈防壓力更大,需要部署兵力的地方就比較多。除佈防所需之外,曹操還善用襲擾戰術,尤其是襲擊袁紹軍的糧草輜重。于禁、樂進“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在後勤補給方面,曹軍也勝過袁軍。除了前文提及的,曹操析濟陰郡六縣之地新設離狐郡,以當地豪強李典為太守,負責轉運糧草軍需外,還有被曹操委以關中之事的鐘繇,在袁曹官渡對峙時“送馬二千餘匹給軍” 在許昌負責屯田事務的典農中郎將任峻在官渡之戰其間“典軍器糧運”。李典、鍾繇、任峻,分別從東、西、南三個方向為曹軍運輸物資,而且三條道路都比較通暢,與官渡戰場的距離也不遠,運送效率比較高。即便擁有如此優勢,在官渡對峙的最後階段,曹軍仍然軍糧告罄,所謂“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多虧了後勤線的高效運轉,曹軍才得以支撐。

攻城掠地官渡之戰,曹操

反觀袁紹,大戰前夕,袁紹握有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沮授就曾說“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建議與曹操進行持久戰。糧草物資,本是袁紹的一大優勢。但由於大軍深入敵後,戰線拉得過長,袁紹又不善於分兵把守要害,保護軍需,致使軍糧輜重屢屢被曹軍劫掠、燒燬,以致最後軍心瓦解,決戰潰敗。

東安、離狐兩郡的興廢,都在漢末亂世。當時中原地區戰火連天,郡縣殘破,在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新設郡縣的原因不會如往常那樣是以經濟發展、人口滋長為主,一定有其特殊原因。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可以推斷這兩個郡的興廢與曹操、袁紹兩大割據勢力的擴張與對峙有關。東安郡的設立緣由是袁氏從青州向徐州擴張的信號,此後該郡的削小又反映了曹氏在與袁氏的戰前對峙中佔據了上風。而離狐郡的設立,是曹氏在官渡之戰中為了充分調動地方豪強的力量,以幫助後勤物資的運輸所採取的措施。這兩個郡的興廢,反映了行政區劃的調整被曹操、袁紹等政治力量作為擴張勢力的一種政治手段。曹操更善於利用這種手段,為他在官渡之戰的側面戰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他最終統一中國北方的助力之一。

參考歷史典獻:

《論語》

《尚書》

《禮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