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導語

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當時的鐵桿盟友“意大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在利薩島附近進行了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海戰,該次海戰中,首次出現了以蒸汽為動力的鐵甲艦,由此標誌著海上戰鬥已經從風帆時代過渡到了蒸汽鐵甲時代,史稱“利薩海戰”。

這場戰爭成就了奧地利艦隊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的美名,也瓦解了意大利想在海上稱霸的美夢。作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海戰,戰中奧地利艦隊採用的“V”字型戰術引起了各國海軍的注意,英國的約翰·理查德·希爾海軍少將曾這樣評價此戰:

利薩海戰是以鐵甲艦時代開端和以對馬海戰為標誌的時代結束這段期間發生的涉及面最廣的艦隊決戰。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利薩海戰紀念碑

戰爭過程

1866年,意大利王國失去了威尼斯,並且又與普魯士聯盟,此時的意大利似乎勢在必得,於是在6月20日,意大利王國正式向奧地利帝國宣戰。開戰之後,意大利在陸上的戰鬥出師不捷並且是屢屢受挫,此時士兵的軍心已經動搖,軍隊的信心大幅度下降,於是意大利軍隊高層領導開始在海上開闢戰場,企圖通過海戰來扭轉戰爭的局面。

為何意大利會想到從海戰尋求出路呢?當時的意大利被譽為海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就連英法兩國都要有所忌憚,特別上19世紀的中後期,隨著工業革命高歌猛進,蒸汽機、鋼鐵裝甲等新型科技不斷地被加入軍備,鐵甲蒸汽戰艦開始逐漸地取代風帆戰列艦成為主力戰艦,這是因為鋼鐵裝甲有良好的防護力,並且蒸汽機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避開了風帆“靠天吃飯”的尷尬局面,這樣一來就使得軍艦機動性能增強,能夠迅速變換成戰鬥隊形。

一、戰前的技術發展

恩格斯曾經就說過,“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力生產為基礎,而武力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

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更新,出現了新型的造船技術,從而也衍生出新的戰術,在利薩海戰之前,是風帆戰艦的鼎盛時期,一艘風帆戰艦可裝有100門大炮,彈藥的火力足以摧毀任何一艘小型的艦船。

二、意奧雙方軍備實力對比

1.意大利

意大利擁有11艘鐵甲艦,比較有名的有“意大利”(鐵甲艦)、“意大利”(旗艦)、“迪波託加羅”、“安科納”和“鉛錘”號艦船。

其中“意大利號”和“迪波託加羅”號是兩艘新式蒸汽動力快速艦,均裝備有大口徑的“阿姆斯特朗”線膛炮,並且“鉛錘”號還裝備了最新式的撞角。

2.奧地利

和意大利的豪華軍隊相比,奧地利帝國海軍戰備儲量就顯得比較單薄,奧地利海軍具有戰鬥能力的只有7艘裝甲艦和幾艘巡航艦等,當時裝甲艦的設備也比較陳舊,只裝備了少量的線膛炮,戰時修復能力不足意大利的一半。

三、戰爭經過

1866年,意方皇帝對海軍上將佩爾薩諾(時年60歲)下了一道命令,希望他把亞得里亞海的敵人消滅,結果佩爾薩諾並不買賬,敷衍了事。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佩爾薩諾

見佩爾薩諾遲遲不行動,皇帝下了強制性的命令,並說只要攻擊敵人的要塞或營地即可,算是給了雙方一個臺階下,基於此,盲目自信的佩爾薩諾選中了利薩小島,他認為在自家軍隊的炮轟下,這個小島唾手可得。

1.意方開啟狂轟模式

1866年7月中旬,天剛剛拂曉,在佩爾薩諾率領下,意大利豪華陣容從安科納出海,大舉向利薩島進攻,18日、19日連續兩日對利薩小島進行了狂轟猛炸,可是效果不佳,奧方軍隊異常頑強,並且用火炮將意大利“強大”號鐵甲艦擊傷,使其失去了作戰能力。

利薩島雖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但是奧地利帝國在這裡駐有11個炮兵連,有9處永備工事,並且配備有88門小口徑火炮。兩天不奏效的炮轟不僅沒有攻下利薩島,反而使意大利海軍損失一架鐵甲艦,消耗了大量的炮彈,並且燃料也僅僅只能維持兩天,意大利海軍開始暫時平息了炮轟,準備組織第二波進攻。

2.奧地利帝國積極反攻

另一方面,接到島上求救信號時,奧方大部隊正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距離利薩島有一天的行程,以蒸汽動力艦船航速為標準)進行軍事演練,起初澳方以為意大利艦隊的進攻只是一次佯攻,很難相信意大利人會採取極端冒險的方式。在意識到意方是在全力進攻後,奧方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命令軍隊全力向利薩島開去,他知道自己家的軍隊火力和意大利海軍相比處於明顯的劣勢,所以在艦隊全速行駛時他選擇了一個更利於衝擊的隊型,即三個“V”字型縱向排列。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利薩海戰

3.意大利錯誤判斷引混戰

第三日拂曉,意方重振旗鼓,準備再次進攻利薩島,他們在繼續炮轟小島的同時也派遣先鋒隊準備登陸作戰。可惜登陸戰還未打響,奧方援軍就已經趕到,此時佩爾薩諾也在匆忙之中將軍隊編成縱隊,準備和奧地利艦隊來一場硬碰硬的惡戰。

也許事發突然慌了神,佩爾薩諾竟毫無道理地把他的軍旗從“意大利”號移到處於戰鬥隊形之外的“鉛錘”號上。 衝在前面的三艘意大利軍艦與後面的軍艦之間出現一個大空隙。看到了這麼大一個漏洞,奧方抓住機會衝了進去,直接將意方艦隊的陣型打亂。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特格特霍夫

雙方很快地混戰成了一團,煙霧繚繞,雙方不敢貿然開火。沒有了炮火的轟擊,奧方便開始採取最原始的作戰方式——撞擊戰術。撞擊戰術的精髓在於撞擊角,一般而言,最佳的撞擊角度為與敵艦同航向時處於銳角(大概在30°左右),且最佳的撞擊部位為敵艦的腰部。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利薩海戰

4.意大利軍艦隕落終失敗

隨著戰鬥緊張進行,意大利海軍的“意大利號”軍艦被奧地利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的旗艦“費迪南德·馬克西米蘭”號撞到了艦舷,並且很快地就失去了方向控制能力,佩爾薩諾命令“意大利國王號”全速後退,無奈奧方緊追不捨,並且全速衝撞軍艦的舷邊。

當一艘艦船的撞角撞入另一艘船體時,如果不拔出就不會有太多的海水湧入被撞的破洞內;如果將撞角拔出,被撞船在開動過程中破口處就會湧入大量的海水,這樣船就會快速下沉。“意大利號”被撞擊後依然在全速運動,所以大量海水湧入,幾分鐘後,帶著艦船上的400餘名水兵沉入了海底。

以弱勝強,說利薩海戰中,處於劣勢的奧地利如何絕地反擊

意大利國王號沉入海底

“意大利國王”號的沉沒決定了此次戰鬥的結束,意大利艦隊雖然不甘心,但是也不能不向西退卻。利薩海戰中意大利艦隊損失了3艘鐵甲艦,1000餘名官兵。而奧地利艦隊雖有不小的損失,但取得了戰鬥的勝利,解除利薩島的威脅,並在國際上也贏得了一定的聲譽。

利薩海戰成敗原因

作為火力及艦船數量均佔優勢的意大利海軍居然戰敗,在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但是細細糾察其原因可總結幾點:

1.意大利海軍雖然火力佔有優勢,但是其統帥佩爾薩諾指揮失當,在沒有掌握準確的情報時貿然進攻,在沒有制海權時,想打一場登陸戰但是又不沒有采取突襲戰術,給了奧地利海軍充足的準備時間;反之,作為奧地利帝國的海軍上將,特格特霍夫不僅平日裡對官兵嚴加訓練,並且經常舉行軍事演習,所以軍隊的素質明顯比意大利要強;

2.奧方來攻時意方臨時停船更換旗艦,這一停倒好,將意大利艦隊完整的縱隊分成了兩半,中間留出來一個較大的空隙,奧地利海軍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衝進了意艦隊。如果意方按照之前的計劃繼續發揮其速度優勢,那麼奧艦隊根本就沒有機會對其進行切割,從而整個戰鬥局面可能反轉;

3.意方沿用傳統陣型,無法發揮裝甲艦的優勢。傳統風帆戰績由於其自身的限制,所以經常採用縱隊陣型作為標準戰術,各艦呈一直線以求己方大炮偏舷齊發,但是這種傳統陣容並不適用與以蒸汽為動力的裝甲艦,並且正因為如此,意方的火力優勢並未得到明顯的發揮。

4.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意大利海軍軍隊疲於訓練,進取心不強,海戰經驗積累明顯不如奧地利帝國海軍,在大戰來臨之際,很多軍官心裡素質不過關以至手忙腳亂,終成敗局。

結語

利薩海戰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它是首次蒸汽鐵甲艦隊之間的大戰,並且在此次的海戰中奧地利帝國艦隊採用的“V”字型列戰術引起了各國海軍的高度重視,在炮火攻擊裝甲艦效果不佳的前提下,使用撞擊戰術往往能取得奇效。

1894年,在北洋艦隊“致遠號”彈藥耗盡、艦體重創的情況下,鄧世昌下令全速撞擊“吉野號”,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這也是撞擊戰術的鮮明體現。

如今我國海軍實力日漸雄厚,並且也越來越重視海上軍事力量的建設,軍艦如同下餃子一樣越來越多,一代又一代的海軍戰士們保家衛國、青春無悔,願中國歲月靜好!

(圖源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