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在充滿殺戮與榮光的人類戰爭中,不乏以弱勝強以至影響歷史進程的經典戰例。如,公元前216年發生在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坎尼會戰,瓦解了龐大的羅馬同盟,成就了創造性運用雙重包抄戰術和鉗形戰術的"戰神"漢尼拔;公元1805年發生在法軍和奧俄聯軍之間的奧斯特里茨戰役,直接導致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拿破崙帶領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牧野之戰、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虎牢之戰、採石磯之戰、鄱陽湖之戰、薩爾滸之戰,等等,也都是以弱勝強、影響深遠的著名戰例。當然,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以其跌宕起伏、艱險漫長的戰爭歷程,以及"推動了一個民族,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深遠影響,成為人類以弱勝強戰爭史上的不朽豐碑。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坎尼會戰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坎尼會戰形勢示意圖

或許,同情弱者乃人之天性。更何況以弱勝強之爭,本就充滿了兇險奇智,具有令人驚歎折服之強大魅力!所以人們每每談起以小搏大、以少勝多、以劣勝優、以弱勝強、巧勝險勝之戰局戰果時,無不津津樂道、欽贊不已!而對於以強勝弱、以多勝少、以優勝劣者,反而覺得理所應當、不足為奇,甚或是恃強凌弱、勝之不武了。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了以弱勝強、以劣勝優、以少勝多的奇蹟光輝,習慣了"既然'弱'亦可以'勝',那麼'強'便不那麼緊要了"的思維和心態,習慣了對謀略奇巧的過分熱衷和我善治"術"的盲目自信,從而忽視了以弱勝強所存在的極大風險和難以避免的慘重代價,忽視了對何故是以"弱"勝"強"而非以"強"勝"弱"的深刻反思,忽視了長期、艱苦、紮實進行實力積累和威勢塑造的極端必要。於是,居安思危、發奮圖強之緊迫感、嚴標準,便也隨之淡化了。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薩爾滸之戰戰場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

然而,弱肉強食乃自然之道,強勝弱敗方是戰爭之基本規律。從根本意義上講,戰爭說到底是綜合實力的比拼。春秋五霸,以力相爭;秦滅六國,強者獨尊;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美國超強,馭戰於外。無數的事實證明,能夠堅持以強自立並實現以強勝弱的集團和個人,才是真正把握了戰爭的制勝之道,才能真正強其國護其民免遭戰亂之禍,才能擺脫"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宿命而永立不敗之地。

戰爭是一部複雜的機器。交戰方力量構成多元,強中有弱,弱中有強,各要素此消彼長、變幻莫測,孰強孰弱實難一語定論。史上不少所謂的"以弱勝強",細究惹來不過是兵員數量以少勝多,裝備性能以劣勝優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綜合實力的以弱勝強。比如,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集團兵力5倍於曹操,糧草輜重亦是相當懸殊。雙方之力量強弱和形勢利弊似乎一目瞭然,曹操之於袁紹無異於驅羊搏虎。然而實情卻遠非如此。勝戰之道核心在人,兵力對沖不過觸角末端而已。當事之時,曹操早已完成迎獻帝、建許都等政略妙手,獨據"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之戰略大勢。而袁紹,雖也獨佔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但終究不過一師出無名的豪強叛臣而已。在當時仍然以漢室為正統的主導輿論之下,雙方用兵之道義及人心之向背不言自明,更何況作為戰爭勝負之中樞和命脈的兩軍統帥更是判若雲泥,袁紹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外寬內忌、信讒害賢、屢拒良策、屢失戰機,而曹操文韜武略、能謀善斷、任人唯賢、從諫如流、剛毅果決、屢出奇兵,正如民國小說家蔡東藩所說:"曹操處處能用諫,袁紹處處是愎諫,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而始決耳!"可見官渡之戰看似曹軍"以弱勝強"之戰,實則曹軍以道義之強、統帥之強完勝袁軍之"以強勝弱"之戰!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官渡之戰示意圖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官渡之戰:火燒烏巢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舉世公認的以弱勝強善戰之師,毛澤東更是舉世公認的以弱勝強之指揮大師,但只要對其軍史戰史稍有了解的就會知道,除了極少數小規模的戰鬥是奇襲制勝之外,絕大多數的戰役戰鬥都是通過集中優勢兵力,甚至是"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於敵,至少也是三倍於敵的兵力,並集中全部或是大部的炮兵,從敵軍諸陣地中,選擇較弱的一點(不是兩點)猛烈地攻擊之,務期必克,得手後,迅速擴張戰果,各個殲滅該敵",從而以強勝弱實現其作戰意圖的。在解放戰爭進行到第二年的時候,雖然國共雙方總的兵力對比仍然是敵眾我寡,但由於人民解放軍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機動作戰部隊的數量上其實已經超過了國軍。正是基於對如此形勢的判斷,中國共產黨才敢於不失時機地把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創造了在總兵力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轉入戰略進攻的戰爭奇蹟。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淮海戰役戰場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淮海戰役解放軍之補給大軍

戰爭從來不只是軍事力量的單純對決,而是國家、民族或者其他集團之間綜合實力的較量。舉世聞名的"淮海大戰",簡單地看是人民解放軍60萬人打敗國民黨軍隊80萬人,殲敵55.5萬人,然而在這種輝煌戰績的背後,誰也不能無視中國共產黨為了此戰的勝利,從解放區發動和派出的民工225萬人、小車41萬輛、大車3000餘輛、汽車250輛,運送糧食5.7億斤等沉甸甸的數字。由此可見,強大的綜合戰爭實力永遠都是戰爭勝利的基礎和保證,儘管戰爭初期強大的一方並不一定是戰爭最後的勝利者,但是戰爭最後的勝利總是屬於戰爭結束時的強大者。1949年1月14日,毛澤東公開聲明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已非常明顯,只要人民解放軍向著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擊,全部國民黨反動統治機構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滅。"縱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戰之路,正是經過無數次局部以強勝弱的累積,才超越以弱抗強的被動處境而贏得最終的勝利,其艱苦而驚險的戰鬥歷程,深刻揭示了"強勝弱敗"這一普遍性的戰爭規律。

以弱勝強從來都是弱者不得已的抗爭和不幸中的萬幸。因為弱,公元前480年的波希戰爭中,勇悍無極的300名斯巴達勇士雖然重創至波斯軍2萬餘死傷,但最終沒能阻止50萬波斯大軍破關南下的步伐,最終只能用三百人無一生還的壯烈寫就一曲弱國弱軍的悲歌!因為弱,極盡繁華富庶的中國兩宋王朝,從開朝直至滅國,近三百年幾乎無時不處於慘遭外族攻掠屠戮的厄運。因為弱,近代的舊中國被東西列強殖民奴役長達一個多世紀,中華民族以十四年艱苦抗戰、5000萬以上人口損失的慘重代價,才最終驅走來自東洋蕞爾小國的強賊惡鄰。因為弱,中國人民志願軍只能以40萬人與美軍14萬人的傷亡比例,扛住板門店停戰談判的軍事態勢。古今中外的血腥戰史充分表明,以弱勝強無不是弱者情勢所迫、求存圖強的拼死抗爭。試想,天底下還有誰不希望擁有強者無憂的安然處境呢!然而真正能實現以弱勝強的,卻是雖弱猶幸的極少數,更大量更不幸的,則是那些因為弱而被兇殘吞滅,或是以弱抗強而失敗被滅的弱者,只不過那樣的弱者,由於太過普遍和黯淡,而不為世人所關注和論道了。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朝鮮戰爭志願軍戰中休息

以弱勝強,情非得已

朝鮮戰爭戰場一隅

因此,以弱勝強實在不是一件足以為恃、引以為傲的事,居弱思變、發奮圖強,居安思危、固強超強,不懈造就以強自威、以強抗強、以強勝弱的實力和態勢方為立身前行之主流大道!當然,如果身處大爭之世、戰亂之時,強敵來犯、敵強我弱本就已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條件,則怎麼強調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劣勝優都不為過,非但不為過,反而應該大倡以弱勝強之作戰理念,大講強中有弱、弱中有強、弱亦能勝強、強弱亦可轉換之戰爭規律,大鼓以弱勝強之信心決心,以奇智大勇堅韌頑強贏得勝利。但如果身處和平時期,則不宜過多強調以弱勝強之利,更不可心存以弱勝強之僥倖和依賴而空談謀略奇巧不思進取懈於戰備,以至於一旦有事便將國家民族陷之於以弱抗強的災難境地。國家之爭,看似國防和軍事實力之爭,實則是國家綜合實力體系之爭,說到底是全民綜合素質之爭,包括科學和文化素質、道德水準特別是公德水準、國家和國防意識、開拓和實幹精神等全方位的比拼。以強立身、以強制勝本就是一個泱泱大國本應當擁有的地位和尊嚴,發奮圖強更是全體國人須臾不可懈怠的使命責任,必須充分利用和平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下狠勁提升全民綜合素質,下大力深化軍民融合發展,高效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儘快實現國家既富且強,以確保國家和人民的高度安全!

PAGE

- 9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