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的幾百年歷史中蘊含著“以弱勝強”的制勝之道

1

秦國在未統一天下之前,面臨著一個多極競爭的戰略格局。因為秦國要對付的對手不是一個而是多個,秦國要想保存自己發展自己,並在諸多諸侯國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一個正確的謀略。更準確地說,這個謀略應被稱為“多極戰略”。

從歷史上看,秦國之所以能席捲六合,是因為他們的謀略正確;而給秦國制定這樣一個正確的多極戰略的,不是皇帝秦始皇,而是一個奴隸,名叫百里奚。

早先,秦國還是地處西方邊陲的一個小國家,需要長年面對少數民族犬戎的襲擾,因此,軍事力量相對強大些。但是,秦國位於西部邊疆,地理位置偏僻,物產不豐,民力不夠,所以,在當時算不得一流大國。而當時的中原地區早就出現了超一流的大國,比如晉國;東部沿海也有老牌的大國,比如齊國。所以,秦國當時還只是個新興的、剛剛崛起的國家。

秦國很有危機感。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發展自己的國家,秦國的君主很努力,也很用心。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到了秦穆公這一代,已經初具成效。

秦穆公三十歲繼位,正值年輕力壯的當打之年,精力非常充沛。他具有“世界級”戰略眼光,接手秦國之後,並不打算偏安一隅,作個無為之君。事實上,當時的國際環境異常險惡,大家你砍我殺,是沒有任何道義可言的,完全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你我昨天還是朋友,今天就可能變成仇敵;大家剛剛可能還在握手,轉眼之間就會揮刀相剁!所以,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了避免被滅,就不由得秦穆公不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國家搞強大。

但是,穆公想把國家建設好,同中原國家一爭高低,這個願望是好的,卻不能立即實行。這是因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專業人士的參與。治理國家這種大事,更是馬虎不得,需要專業人士為之策劃。可是,秦國地處邊陲,又怎麼能找到這種長於謀劃的人才呢?

史書記載,秦穆公費盡周折,最終找到了奴隸出身的百里奚。

大秦崛起的幾百年歷史中蘊含著“以弱勝強”的制勝之道

2

百里奚大家都知道,其來歷不用浪費筆墨。但是,百里奚給秦穆公的建議,卻值得我們好好品讀一番。

話說秦穆公見到百里奚之後,就鄭重請教他:“我們秦國地處偏僻,無法參加中原的會盟,請您教導我怎樣才能不落後於中原諸國。”這句話破解出來就是,秦國想到中原一爭高下,但是,卻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也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就請百里奚為其謀劃。

百里奚回答說:“您現在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是地勢險要,是周朝建國的地方。你現在得到它,雖然西邊有犬戎部落威脅,但是卻可以使國家長期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遠離中原地區,就可以不必擔心中原強國的侵略,可以安心地建設國家。我們周邊的西戎地區,分散著一些小的部落,可以趁機收復這些地方,把土地拿過來好好開發,增強我們的經濟;把這裡的人徵召進來,加強我們的軍事力量。

大王,對於那些服從我們的,就好好安撫他們;對於不服從我們的,那就搞死他們!等到完全掌握了西部這塊土地後,再利用我們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態勢,向中原地區謀發展。等到一有機會,就可以發動攻勢。到那時,大王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3

我們分析百里奚的話,發現主要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秦穆公說自己地處邊陲,條件不利。但是,百里奚指出,從地緣戰略上看,地處邊陲這個條件,有不好之處,也有好處。也就是說,有優亦有劣。所以,要利用其優勢,克服其劣勢,揚長避短。

第二,如何揚長避短。正因為遠離中原,所以不會受到中原強國的太大威脅,因此可以抓住“戰略機遇期”好好發展自己,而不能在自己力量不夠的情況下強要出頭,同中原諸侯爭鋒。

第三,具體的措施。這個措施很重要,簡單來說,就是先把周圍的小國家吃掉,然後,擴張自己的力量;再尋機吃掉一些,又擴張自己的力量。等到把這些地方都吃掉,自己的力量空前的強大起來之後,就等待機會。沒有機會,我們就慢慢發展自己;一旦出現機會,我們就向出擊中原,這樣,我們的霸業就成功了。

事實上,百里奚的這個謀略是一種“漸進”的謀略,這種謀略很適合當時的秦國。因為,如果當時的秦國具有壓倒性的力量優勢,則完全可以掃平諸侯,速戰速決,不用制定這種消耗時間的戰略。但是,很不幸,當時的秦國國力並不太強,與東方諸侯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在自己弱小的情況下打敗對手,就得先保證自己不被強大的對手所打敗。這就需要不激化矛盾,不引起強敵的注意。之後,再抓住機會,慢慢地發展和壯大自己,得一寸土地是一寸土地,佔一點便宜是一點便宜,一步步積累,最後就能建起強大的力量來。等到自己的力量強起來了,而對手又出現了致命失誤導致自己有了可趁之機,然後,再突然發動進攻,這樣,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大秦崛起的幾百年歷史中蘊含著“以弱勝強”的制勝之道

4

今天,我們看百里奚的謀略,其實是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謀略。正因為百里奚毫無保留地把道傳授給秦穆公,所以秦穆公高興得不得了,想要拜百里奚為上卿。但百里奚卻推辭說:“我有個老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遠比我強。他身負經世之才,只是大家都不知道罷了。大王您還是把蹇叔找來,讓他來做上卿吧。”

於是,秦穆公又派人去尋找蹇叔。等見到蹇叔之後,蹇叔告訴他:秦國要想稱霸天下,就必須克服三種錯誤的情緒:一是貪婪,二是憤怒,三是急躁。

為什麼要克服貪婪的情緒呢?這是因為,想稱霸者,大都心志高遠,但是,容易出現目標和實力不相符合的情況。所以,如果過於貪婪,慾望就會衝昏頭腦,那麼目標往往就不容易實現。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實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行事,一步一步走,不要太貪心,最後就能達成目的。

為什麼要克服憤怒的情緒呢?這是因為,要想稱霸,勢必會遭到別人的反抗和責難,一旦如此,自己就很可能氣急敗壞,開始感情用事,這樣,按照自己實力來說不應該打擊的對象,卻因為反對自己、自己厭惡它而想要打擊;按照形勢的需要應該消滅的對手,卻因為服從自己、自己喜歡它而沒有去消滅它,如此一來,感情就會矇蔽理智,國家就會迷失正確的方向。

為什麼要克服急躁的情緒呢?這是因為,要想稱霸,就必須一點一點地幹,苦幹加巧幹。稱霸的路沒有近路可,沒有綠色通道可行,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積累力量,才能最終實現目的。而且,其過程往往大費周折,常常會伴有曲折和倒退。因此,一定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急功近利。太著急了,反而是過猶不及,要翻車的。

最後,蹇叔對秦穆公說:您如果能克服這三種錯誤的情緒,就有資格角逐天下了。

秦穆公是個聰明人,一聽之下,立刻明白,激動地拉著二人的手,說:“我得到您二位高人,真是太好了。”

史書記載,秦穆公有了百里奚、蹇叔的輔佐,就如同劉備得到臥龍和鳳雛的謀劃般,迅速擴張了秦國勢力,為秦國後來稱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秦崛起的幾百年歷史中蘊含著“以弱勝強”的制勝之道

5

百里奚和蹇叔的謀略,就是“道”的應用,是以弱勝強的高明智慧。話說秦國按照秦穆公制定的方向發展下來,逐漸成為了崛起的大國,到得後來,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又上了一個臺階,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極,其力量已經大有併吞八荒之勢。

等到秦昭襄王時期,出現了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大臣,就是魏冉。魏冉本身不是秦國人,而是楚國人,但是,他對秦國的開疆擴土功不可沒。魏冉認為,秦國要想統一天下,得先對身邊的三晉(即趙、魏、韓)給滅了,然後,剩下秦國、楚國和齊國三國鼎立;之後,再伺機消滅齊國。等到消滅了齊國之後,秦國則可挾勝勢和強力,再一舉消滅楚國。魏冉的這個戰略,其實就是遠交近攻的戰略。

在這個戰略下,秦國在短期內將戰略目光鎖定在魏國身上,從魏國那裡奪取大片土地,大大地增強了秦國的力量。然而,魏冉制定“遠交近攻”的戰略雖然正確,執行起來卻不成功。因為他並沒有徹頭徹尾地貫徹自己的戰略,反而莫名其妙地開始聯合三晉攻打齊國,所以,秦國遲遲打不開局面。

6

此時,另一個名臣範睢出現了。他告訴昭襄王,要想收服天下,像巍冉這樣遠攻近交是不行的,必須採取步步為營的方法,一寸一寸地向外擴張,這樣才能得到實惠。不用遠交近攻的方法,只能使秦國的努力化為虛有。昭襄王聽從了他的建議,目標重新鎖定在身邊的三個國家。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昭襄王派人先後消滅了趙、魏、韓近百萬人(其中,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士兵40萬),取得了極大的戰果,在列國中已經居於絕對優勢。

再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也是按照“先滅三晉,後滅燕國,之後是齊國,最後是楚國”這樣一個由近到遠的路線進行的。

講完了秦國從一個弱小之國崛起,並最終戰勝其他強國而統一全中國的故事,人們會發現,在這個跨越幾百年的過程中,蘊含著一些真理性的東西。

大秦崛起的幾百年歷史中蘊含著“以弱勝強”的制勝之道

7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這句話是說,天下的大事情都是從小生長成大的。所以,聖人見識長遠,能在事情還很微小的時候就能動手解決;普通人見識不夠,考慮的不多,所以,對於事情,只有等待其盡情顯露出來之後才能動手解決。聖人從小的地方動手,所以用力少而成就大;普通人從大的地方動手,所以用力多而成績小。

在這司馬光的話裡,包含著一個“從小到大、由易到難”的思想。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先小後大、先易後難的原則。老子說過:“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來,先有一點進步,再積蓄一點進步,一點點積累,最後才能辦勝大事。所以說,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懷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西方人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說得正是這個道理。

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秦穆公想要稱霸於天下,秦始皇要一統於天下,都得遵循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積小勝為大勝、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先近後遠、先易後難、積小勝為大勝、由量變到質變,這是一切弱小事物戰勝強大事物的謀略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