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翦破齊,俘虜齊王建,至此六國全部被秦軍蕩平。秦王嬴政以為霸業初定,立下“朕為始皇帝,後世二世、三世傳之無窮”的豪情壯志,誰能料想僅僅十幾年後,秦朝千秋萬世的美夢便在農民起義的號角聲中破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短命的封建王朝。後世的臣子常用江山萬世來恭維主子,事實上沒有朝代能擺脫歷史循環論,最終都被農民起義埋葬。

自秦滅六國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便在我國建立起來。封建制度的一般特徵是地主階級佔據絕大部分的土地,而大多數農民由於少地或者無地,只能依附於地主,遭受剝削和壓迫。當王朝初建或者鼎盛時,人地矛盾並不是那麼突出,農民還可以勉強生活下去。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大量農民處於無地的狀態,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農民們揭竿而起,起義的烽火將會迅速席捲整個帝國。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縱觀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真正意義上推翻了王朝統治的,當屬明末農民軍。農民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直指土地這個根本問題,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戰爭發展的新階段。

明末農民起義爆發於明天啟七年,至清順治十五年失敗,起義雖然被撲滅,但是表明了農民階級反抗剝削壓迫的決心和意志。在起義的過程中,農民軍由小到大,最終以弱勝強滅亡了大明王朝,那麼明末農民起義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能夠打敗遠比自己強大的明朝呢?

以反圍剿打破敵人圍剿

以反圍剿打破敵人的圍剿是農民起義的主要形式,而圍剿與反圍剿的反覆則是農民戰爭的最大特點。當農民起義的烽火燃起的時候,封建王朝處於維護自身統治的考慮,總是會調動大量的武裝力量進行圍剿,企圖把這把火一舉破滅。而農民軍一開始比較弱小,不得不進行艱苦的打破圍剿的鬥爭。

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圍剿之下,渡過黃河進入陝、豫、川等鄰近省份,同明軍繼續進行鬥爭,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為保存自身的力量,積蓄起義的火種奠定了基礎。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崇禎七年四月到十一月,明軍五省總督陳奇瑜帶領十多萬部隊,在鄂北以及陝南兩次試圖包圍農民軍,農民軍在自身弱小的前提下,避敵鋒芒,及時轉入河南,敵人最終撲空,明軍第一次圍剿失敗。同年十二月,洪承疇再次組織圍剿,率大軍進入河南,起義軍再次從河南轉入陝西、晉南山區,次年初合兵一處,在長安附近襲擊明軍,洪承疇急忙率軍進入陝西追剿。

由於農民軍時分時合,神出鬼沒,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東奔西突,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最終陷入了欲剿不得,欲罷不能的窘境。最後,在起義軍的接連設伏之下,明軍大敗,洪承疇的第二次圍剿再次失敗。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在應對明軍圍剿的過程中,明末農民軍採取機動靈活、分兵合擊的作戰方式,不僅讓明軍處處撲空,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其有生力量,還保存了自身的實力,並在戰鬥中不斷髮展壯大。明軍第四次圍剿失敗後,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圍剿,明朝政權在起義軍的打擊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流動作戰、以走制敵

在農民軍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為了保障自身生存,解決糧食補給問題,農民軍通常採用流動作戰、以走制敵的戰術原則。這種方陣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決定的,從戰略上講是被動的,要避免同敵人的主力硬碰硬,做無謂的犧牲。但是從戰術上來看,它是主動的,在敵人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襬脫,殲滅敵人,有利於保護壯大自身的力量。

在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流動作戰中,李自成的流動作戰最具典型。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李自成在戰略上避免敵人優勢兵力的包圍,在戰術上採取“流突無定”的原則,利用山地、江河等地形與明軍周旋,充分發揮了流動作戰的優越性,最終在河南站穩腳跟。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部在川、陝等地同敵人周旋,多次從困境中擺脫出來,這時李自成的部隊人數已經不足千人,利用深山密林進行修整補充,儘量避免與明軍進行大規模的交鋒。崇禎十一三年,李自成乘明軍不備,經武關,出淅州、內鄉重新返回河南。

當時河南大旱,災鴻遍野、餓殍遍地,李自成抓住時機與饑民相結合,如魚得水,大批農民加入李自成的農民軍,當時只剩下千把人的軍隊迅速擴充到近萬人,還有大批饑民陸續蜂擁而來。敵強我弱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時李自成“據河洛而取天下”的思想開始形成。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避實擊虛、出奇制勝

歷代農民起義,總是以弱小的兵力對付強大的敵人,為了取得勝利並保存實力,他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換為戰術戰鬥上優勢,採取“避實擊虛、出奇制勝”的方針,用多種手段打擊敵人,爭取把戰略上的劣勢轉換為優勢,明農民軍採取的戰術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伏擊戰。明末李自成三圍開封時,因為明軍掘開黃河大堤淹城,被迫南撤。在郟縣與明軍孫傳庭部遭遇,接站不利後,退守至濠頭時“盡棄甲仗軍資”,佯裝潰敗,伏擊敵人。孫傳庭不知是計,爭相奪取,造成隊伍混亂,最終被起義軍伏擊,被殲敵數千人。

其次是馬步協同、包抄合擊。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軍似乎裝備低劣,只有被追著打的份兒,但是實際上,明末李自成已經有自己的騎兵部隊,機動力和突擊力都很強悍。作戰時步騎配合,步兵正面應敵,騎兵迂迴包抄,形成四面合擊的態勢,使得明軍潰敗。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最後是遠程奔襲,出其不意。明崇禎十四年春,張獻忠起義軍從歸興山進至當陽、明朝袁繼鹹出兵阻擊,張獻忠得知襄陽空虛,令部下牽制敵人,自率輕騎兩千,一日夜行三百里,到達襄陽城下。城內伏兵乘夜分頭襲擊,張獻忠破城而入,焚燒襄王府,處死襄王,逼的明軍主帥楊嗣昌自殺。

攻堅戰:圍城打援

攻堅戰在中國戰爭史上並不少見,但是卻不是正規軍作戰才有的專利,攻堅戰在農民起義中也並不少見。農民起義的攻堅戰在明朝時期進入了新階段,主要是這一時期火器運用於戰爭,攻城部隊的能力得到加強。

明末農民軍中,李自成的攻堅戰最為亮眼。在河南戰場上,李自成多次與官軍展開爭奪大、中城市的戰鬥,同時積極圍城打援,殲滅敵人的援軍,在戰場上起到了全局性的影響。

在攻城戰術上,李自成基本是以騎兵在後,步兵在前,等城破後騎兵迅速入城擴大戰國;步兵在弓箭以及火炮掩護下架設雲梯攻城;炮兵用火力掩護攻城或者直接轟塌城牆,打開缺口。這種攻城戰術放到近代來看一點也不落後,因為它實質上是一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形式,把攻堅戰發揮到一個新的水平。

以弱勝強,以蛇吞象,明末農民軍有著怎樣的戰略戰術?

在圍城打援方面,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五十萬大軍在開封城下攻城,但是開封城牆堅固,久克不下,在加上明朝援軍左良玉部逼近,李自成主動撤圍南下,準備殲滅增援開封城的援軍。崇禎十五年,左良玉在郾城被李自成包圍,三邊總督汪喬年率領二萬精騎增援左軍,李自成當機立斷,圍城打援,撤出了包圍郾城的部隊,迎擊汪喬年部隊,最終全殲汪軍,並乘勝連克豫東大批城鎮。

綜上來看,明末農民軍以戰術上的優勢克服了戰略上的劣勢,通過一系列的軍事鬥爭最終以弱勝強,以蛇吞象,不斷擊敗明軍,最終打入明朝京師。從軍事角度來看,明末農民軍的戰略戰術如流動作戰、遠程奔襲等,都取得了顯著地效果,此外還發展了攻堅戰的戰術。但是,由於明末農民軍自身的侷限性,最終沒有真正的實現其“均田免糧”的口號,在吳三桂和滿清的聯合絞殺下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