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瞭解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

科學理論的確立,無不是通過反覆的生活、生產和科學實踐,再從反覆認識中得出正確的理性結論。我們崇尚科學,但要明白什麼是科學,要反對盲目的科學崇拜,

科學是反覆生活、生產和實踐的統一,這是一種精神,而我們通常說的科學只是在說科技,是基礎科學的人為應用,至於科學應用的方式、應用結論與效果未必是正確的。因為科學是隨著生活、生產和實踐反覆得出的理性結論。

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通過歷代各醫學家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上升為理論知識而形成的。所以祖國醫學是科學的。

今天帶大家一起來領略迷一樣陰陽五行:

三分鐘瞭解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

一、三世醫學

喜愛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各種歷史文獻中我們都能發現遠古醫藥學演變的史蹟,其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內容:

第一、從伏羲制九針的傳說,到總結成《黃帝針灸》;

第二、由黃帝、歧伯討論經脈的傳說,到總結成《素女脈訣》;

第三、由神農氏嘗百草的傳說,到總結成《神農本草經》。

這就是《禮記*曲禮》篇所說的“三世醫學”。


三分鐘瞭解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


近代謝利恆氏對此解說道“吾國醫學之興,遐哉尚矣。《曲禮》雲:‘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孔疏引舊說雲:‘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云《天子脈訣》。’此蓋中國醫學最古之派別也。

其書之傳於後世者,若《靈樞》則黃帝針灸一派也;若《本經》則《神農本草》一派也;若《難經》則《素女脈訣》一派也。其筆之於書,蓋亦周秦之際,皆耑門學者所謂也。《針灸》之有黃帝,《本草》之有神農,《脈訣》之有素女,猶之仲尼所祖述之堯舜,憲章之文武也;其筆之於書之人,則祖述憲章之仲尼也。其傳承派別可以推薦者,華元化為《黃帝針灸》一派,仲景為《本草》一派,秦越人為《素女脈訣》一派。仲景之師,元化之弟子,皆著見於載籍。《史記*扁鵲列傳》載其所治諸人,多非同時,或疑史公好奇,不衷於實,疏不知扁鵲二字,乃治此一派醫學者之通稱,秦越人則其中之一支派耳。此其各有師承,猶兩漢之經師也。特醫學之顯,不及儒術,故其傳授世次,不可得面考耳。其中絕不知何時,然亦必當漢魏之際,故後此治醫學者,若黃埔士安,若陶弘景,皆無復口說可承,而徒求之於簡編也。其搜討掇拾之功最巨者,於隋則有巢元方,於唐則有孫思邈、王燾,此醫家義疏之學也。背誦以後,新說漸興,至金元而大盛,張、劉、朱、李之各創以說,競排古方,猶如家之有程、朱、陸、王,異於漢而又自相歧也。至明末而復古之風漸啟,清代醫家多承之,則猶如家之有漢學矣。”


謝氏之論主要說明了5個問題:

第一、祖國醫學很早就是分成《黃帝針灸》即針灸派、《神農本草》方藥派、《素女脈訣》生理派(含解剖學)三個流派不斷髮展

第二、學術流派的傳承接受,周秦迄兩漢之際,尚有可見記載。

第三、漢魏以後,醫家的傳授世次雖然中絕,對醫籍簡編也大有人在,使得醫學得以延續發展。

第四、北宋至金元,學派爭鳴的風尚又起,很多新說創立。

第五、明清以後,多以治漢學的方法研究醫學,對傳統醫學理論的深入探討也多有建樹。

所以,我們由此得知,祖國醫學藥學的發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隨著社會的變革,整個文化的進步而推進的。如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農家、雜家、陰陽家等各種學術流派一樣,各自立說爭鳴,匯聚而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醫家當然也是這股文化洪流中的一個分支,而且是一個重要分支。

二:陰陽論


三分鐘瞭解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

《周易》講陰陽,《洪範》講五行,原來是解釋宇宙的兩種不同哲學思想。陰陽是樸素的辯證法,而五行是樸素的唯物論。古代醫家首先吸取了陰陽學說,用來闡明醫學中對立統一規律。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藏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

可以說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但是陰陽的對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而在區分陰陽的兩個方面後,還可以對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繼續找出它們各自包含的陰陽矛盾。所以《金匱真言論》又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淡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事物是發展運動的,運動存在著兩種狀態:平衡和不平衡,沒有平衡事物就不可能有一定的質的規定性;沒有不平衡,矛盾統一體就不會破裂,事物就不能轉化為它事物。古代醫學對於這個理論也是用陰陽說來闡述的。

《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前者是陰陽的平衡性,後者是陰陽的不平衡性。《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這是陰陽的不平衡性,所以祖國醫學辨病首辨陰陽。其治病的手段就是在調治機體陰陽的不平衡性。即《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氣血,各守其鄉。”

三、五行論:


三分鐘瞭解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

古代醫家同時吸取了五行學說來說明醫學中的整體觀念。首先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明確地把五行作為宇宙的普遍規律提出來。《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五即五行,《內徑》人為世界上任何事物,不論天上的,地下的,都是按照五行的法則運動來變化的。《素問*天元紀大論》說:“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五行相生的運動規律,它表現在一年的五個季節裡,春木主生髮,夏火主壯長,長夏土主變化,秋金主斂降,冬水主收藏,這生、長、化、收、藏就是五行相互資生的具體表現。又《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就是說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具有屬金、屬木、屬火、屬土、屬水的五個方面,它們之間具有相生相剋的固定關係,這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結構聯繫。

五行說認為單獨地認識五行中的某一行,或僅僅認識某兩行之間的關係是不夠的,必須全面地研究事物所包含的這五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從事物的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張介賓在《類經圖翼》裡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因此古代醫學家將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中,促使人們從系統結構觀點觀察人體,有助於比較辯證地認識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生活環境的統一。

陰陽是樸素的辯證法,五行是樸素的唯物論,這不應該作為後世批判祖國醫學迷信的證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胡亂批判是無知的表現,更是對中國文化中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論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