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本期战“疫”故事,我们将镜头聚焦到那些与本次疫情和医疗行业有着紧密联系的同和身上,共同倾听他们的所见与所闻,感受奉献的温暖与力量。


· 2天,16个省市,100项方案 ·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张小亮

上海宜云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渠道总监

复旦大学MBA项目


作为一家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做继续教育培训信息系统的公司,张小亮平时就常通过微信群常常和医院开展日常工作沟通,在得知疫情的严重之后,他于1月27日(大年初三)提前回到了上海。


医护人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工作,自身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国家卫健委、疾控预防等部门下发了大量文件和相关专业知识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学习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传统的现场集中学习在疫情特殊时期很难开展,因此张小亮所在公司为医院提供的在线学习培训系统在此时期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他们从1月28日(大年初四)开始筹备线上支援医院护理人员学习行动小组,

2天时间对全国范围约16个省、市的医院进行调研,同时做出应对疫情防控的医院护理人员突击学习方案,对多条线发表的学习文件和专业知识进行汇总整理,最终落地了囊括最新优化的近100项专业知识的方案


“2月3日我开始做公司全体小伙伴的动员工作,全部在线作业全力支援一线护理人员的疫情防控学习工作,希望在护理人与疫情之间建立一层知识的防护墙。经过一周的努力(至2月9日),我们服务医院的省市主要有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甘肃等区域,共计沟通约900家二级以上医院,落地执行方案的医院约470家,直接服务护士人数约20万。”


“我想通过几件亲历知晓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种英雄主义,叫护理!”


1月24日(大年三十)隐瞒父母报名参加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年轻护士,也是一位年轻的妈妈;1月28日(大年初四)在对医院做调研工作时,告知我正赶往武汉路上的上海第二批援鄂的医院护理部主任;坚守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团队为了不给家人带来不确定的危险选择每天二十四小时留守疫情最危险的地方。


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各行各业,类似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说的是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救人的天使和逆行济世的英雄,不过是一群孩子、一个个普通人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替更多人负重前行。”


· 用心理魔法,为天使解忧 ·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臧伟胜

上海元润心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心理咨询师

复旦大学MBA项目校友


1月30日大年初六,本该是迎接春运大潮的日子。但因为这场疫情的影响,人们的返沪之路变得格外冷清。复旦大学MBA校友、上海元润心理咨询公司心理咨询师臧伟胜在返沪途中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学院校友中心的江凤超。他急切地表示,同为复旦校友的张小亮通过医院系统发现,很多医护人员在疫情高压下非常需要心理援助。为此,他们特别邀请臧伟胜一起驰援前线,为白衣天使们提供咨询帮助。


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很想为疫情做一些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臧伟胜当即决定加入。


很快,张小亮就联系好了一家医院,院里有两名护士在大年三十前往武汉支援,护理部主任在与她们沟通时察觉到她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急需心理疏导。“我们决定采用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高效能,并总结经验、探索出最佳模式。”臧伟胜说。


两个护士排班很满,臧伟胜只能随时待命,找准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年初八晚上八点,臧伟胜与护士小A成功连线。她所面临的问题是:首要是失眠,一天不足4小时睡眠导致她的状态越来越差;其次是焦虑和恐惧情绪,小A接触的都是感染的重症病人,持续处于高压心理状态,她觉得快扛不住了。


“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是情绪的宣泄、对内心苦恼的倾诉……我需要帮助她稳定情绪,释放压力,让她尽可能地去倾诉和表达。”


80分钟的咨询,让小A充分的释放了压力和烦恼,最后她感激地表示:“一直以来我都是独自一人面对内心的苦恼,

有另外一个人跟自己一起承担的感觉真好。”


在进行了两个试点案例后,几位参与者一起进行了复盘研究,通过专家辅导多名护士后掌握的情况提出“对疫区医务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支持的建议”,该建议被提交至上海市卫健委医管处并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这场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同行者。我们有幸能以绵薄之力施以点滴援助,这是我们的职业责任,也是个人的荣幸,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不负母校之望,亦不忘初心所在。”臧伟胜说。


· 抗疫“战线”上的“筑盾者” ·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江国平

苏州世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厂长

复旦大学IMBA项目校友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陈杰

苏州世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复旦大学IMBA项目校友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突然,不仅湖北各大医院寻求防护物资,全国多地也纷纷口罩库存告急,“一罩难求”成了热门话题。


这个时候还在准备过春节的复旦管院校友江国平和陈杰,作为苏州世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的厂长和总经理,意识到了作为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虽然当时还没有很多强制政策,但我们已经预判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江国平说。

在他们带领下的苏州世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紧急响应国家需求,承诺不涨价不发国难财,并及时平价发出了所有库存口罩。为了保证口罩生产,苏州世康也有多名同事一直坚持在生产线前,连续加班多日。“为了支援一线,我们不能停!

1月23日(大年二十九),疫情还在蔓延,武汉当天实行封城并发布佩带口罩条例:出门不带者将按违例处置,同时己有多名医护人员在一线染疫倒下。当天早晨,苏州世康紧急召开会议,发出对全体员工倡议书,恳请员工初四复工,保证口罩生产:“我们深知,佳节之际,父子夫妻儿女双亲团圆之际,难舍难离,但

我们无法漠视国难,无法漠视这一份卑微的责任,一方有难,八方当援!”

倡议书发出后,世康员工报名踊跃,还有人带回了一些临时工投入生产的前线。有的供应商接到倡议书,表态现在就回来:年不过了,也要确保开工!这样众志成城的精神让江国平和陈杰都非常感动:“我们深深体会到,这就是大难之下的大爱。”

从1月26日(正月初二)开始,世康的员工们就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在赶制N95口罩。车间里、生产线上,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截至2月28日,苏州世康已经累计生产了N95和KN95防护口罩共93.7万件,分别发往了当地的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医院等防疫一线相关单位,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的防疫需要。

江国平和陈杰相信:虽然这世上目前还有中国人生产不出来的东西,但肯定没有中国人能生产,数量上却满足不了的东西。的确,有爱与信念在,有燃烧不灭的斗志在,就能一起迎接终将到来的春天


· 身处急重症领域,坚守从业者的初心 ·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徐婷婷

百特中国产品经理

复旦大学MBA项目


时逢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荆楚大地,牵动着急重症领域的所有从业者,徐婷婷便是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急重症产品经理。她所在的公司“百特中国”,第一时间组成重症医学组,对接提供医疗与物资支援。在1月25日(大年初一),和四面八方驰援的从业者们一样,百特急重症团队成员们紧急集结、捐赠现金、捐赠急重症医疗设备,响应医疗设备安全运转需求,并奔赴一线。百特生产部门也提前复工,保证产能满足病患需求。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朋友圈里一条条道别,一幕幕奔赴战场的致敬场景,足以让我们泪湿双眼。前线真的很艰苦,汗水浸身、彻夜不眠仅仅是最基本的付出。他们逆风前行,是威风凛凛的战士。所有的从医者,都在齐心抗疫,全力以赴。”

“公司里有很多复旦的校友,我也很感谢自己有复旦MBAer这样一个身份,在这场疫情期,所有的同学校友都亦师亦友、相伴同行。”在支援前线医疗人员的队伍里,徐婷婷也与所有同行者互相鼓励,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我相信疫情结束、与各位好友再聚首时,定然春暖花开、无限美好。”


· 前方有你,后方有我 ·


战“疫”故事:我们亲历,我们同行

张建

Beckman Coulter经理

复旦大学MBA项目


2020年的开局让人措手不及,无数人的新年出行计划也因为疫情而取消,作为医疗诊断行业的一员,张建也为疫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疫情期间,各定点医院的采购、安装、培训以及对一线同事的生物安全防治培训也接踵而至,而一线同事的防护设备的采购和调配成为了难题。每天在家不停地开电话会议成为了常态

令张建自豪的是,他所在的公司也向武汉地区医疗机构捐赠了一批价值1000万的诊断检测设备、试剂,以及疫情防控的急需产品。“我一直在联系工厂备货以及后续的安装培训事宜”,期间看到了许多一线战士们的现状。

生活中充满了有关疫情的舆论,所有的谣言都被身边的逆行者们打破。“当每天睁开眼看到群里一张张装机的照片,一张张在准备救援物资的照片时,心里总是暖暖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看到的可能是确诊人数的增加,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在救治每位确诊病人身后这群最可爱的人的付出。”

寒冬阴霾会过去,春暖花开会到来。等疫情结束后,希望可以放慢生活的脚步,陪伴家人一起出去走走,喊上知己好友一起去吃着火锅唱着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