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疗愈!封城前后,与“疫”同行

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接待各种因心理困扰前来求助的来访者,有高校学生,也有社会上遭受心灵创伤的普通市民。

一直以为,自己算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中一员 " 老兵 "。2008 年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邀请参与汶川灾后心理援助,2011 年赴云南盈江、青海玉树做过一线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

可是,突发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准备,就这样迅速把我们卷入其中,疫区的人不用说,疫区之外的人也是人人自危。

灾难来了,我们谁也躲不过,它改变我们的生活,会刷新你的认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从灾难事件中找到正向积极的意义。

记得前几天,武汉市中心医院护士长唐莎发了一条朋友圈:

"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

一条普通的朋友圈,却令无数人泪目。廖廖数语,看似平淡,却能温暖人间。

每一个人的内心,死亡恐惧都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灾难面前,希望和勇气比任何其它事情更加萦绕在心。

和往年一样,春节前到处洋溢着祥和与喜庆的氛围。

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春节充满了期待。忙碌了一年,期待可以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弥补已欠缺的亲情。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我前两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过的春节,我来自农村,春节寄托了普通中国人最为深沉的感情。回家过年,也是最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最有乡愁的感触仪式。

春节,是全家聚会的时刻。在外的游子们无论多忙都要返回家乡。在外打拼了一年,要返回家乡和亲人们团聚了。

这时也是成亲办酒席的最佳时机。

我姐早就和我约好,农历 27 日(1 月 20 日)小外甥结婚办酒席,希望我们能回去。

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故乡,流水江南,烟笼人家,尽管早已物是人非。回是一定要回去的,只为与亲人团聚。

路途遥远,长途奔波,考虑到春节前高速公路上车多路堵,我想买火车票回去。

1 月 20 日,因为要回老家,起了个早,习惯性地翻看朋友圈,朋友圈零星在传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但当时报道说,这个并不会人传人。。

另一篇公众号转载了病毒学专家管轶的观点:" 如果在短期内,病例成几何级的增加,今天 10 个,明天增加 100 个,这就是典型地由人传人引发的爆发。"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信。

我内心开始有一些犹豫,家一定是要回的,是坐高铁还是自己开车的问题。

因我也无法判定具体的情况,大多数信息来源于自媒体,各种说法的都有。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贩卖焦虑。

但当时并没有找到权威的新闻报道,我特意到网上查找疫区中心武汉的《湖北日报》,这一天也没有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到。

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时会产生焦虑,这也是人类面临险境时保护自我的本能反应。大家和我们一样,都会想从权威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因为权威媒体有助于降低恐慌。

于是,我求助于医生朋友,我发信息问:" 这次新冠病毒严重吗?我原计划坐高铁回家,如果不行,我就改变行程。" 朋友迅速回复:" 还是尽量减少外出,关键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

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于是,我驱车回家以庆贺外甥结婚的名义回家团聚。

伴随乡村的炊烟,我们一家驱车回到了故乡。因临近新年,家家户户都很喜庆,村庄显得。因前两年在美国,有些亲人两年没见,格外亲切。谁会想到,几天后,宁静的乡村也会变成硝烟的战场。

大家庭 20 来口人都到了,唯有在武汉工作的大外甥没有回来。

我打电话给他,他说现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不明,我还是不回来,留在武汉,应该是最安全的。他语气轻松,但态度坚定。

我是看着这个外甥长大的,他从小懂事,学习也好,他在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武汉创业,几年没见,还是有点想念。

他了解我。他说:" 现在我呆在武汉应该是最安全的,如果我回来,自己不安全,家人也会有潜在风险 "。这句话是温暖的,我也就不再坚持。

现在想起来,如果他当时从武汉回来参加聚会,那将会是怎样的遗憾?此时的我,深深地感动外甥的理性与担当,感动他对自己及家人的爱。

我真切地感受到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 " 现在终于到了躺在家里也在为国家作贡献。" 这句话所传递的份量。

每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保护自己也要爱护家人。灾难来临,爱的含义被延展。

曾经被称为 " 垮了一代 " 的 90 后,如今穿上白大褂,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守护着医者的信仰,奋战在疾病灾难的第一线。

就像同样是身为 90 后的赵玉婷。

她是山东省中医院医护者,为了能够支援武汉,她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大灾大难面前,普通人注重人与人之间温情,还有美好的瞬间;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医生的最庄重承诺。

此时,乡村路旁的树木开始萌发新芽,这让我看到希望。

我在朋友圈写下,人和树一样,总要经历过黑暗,即使你不愿意。经历黑暗,才会有新的嫩绿,我们会在灾难和挫折面前会突然停下脚步,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春天总会如期到来。

1 月 24 日,除夕前一天,武汉宣布 " 封城 "。大家突然意识事态的严重性,尽管已经进入合家团圆的时刻,没有什么事也不会随意乱跑,但因为 " 封城 " 这一非同寻常的举措,激活了所有人生存的欲望。

大家拼命刷微信翻朋友圈,真假消息泥石俱下,一时感受到危机四伏。我相信,所有人在这个时候都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都把目光关注武汉,关心疫情的发展。

突然,一封医生的请战书火了,写这封信的,是人民医院的女医生张旃副教授。

17 年前,她曾参加非典抗击,而今,在武汉疫情爆发后,她主动请缨,申请长驻留观室,继续奋斗在为民奉献的第一线。

在请战书的第一段,她写道:"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尽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心理上却不怎么害怕的。或许是因为曾经经历过非典,也可能自己是一位心理老师,懂得自我心理调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将来也会带给我们珍贵的价值,提升心理上面对突如其来应对危机的能力。

事实上,每个人在其一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应激或是挫折,一旦能正向地看待这次疫情所带给我们的经历,我们在内心就会增加掌控感。

封城之后,我们被自然地隔离了。

许多朋友告诉我,他们拿着手机不断刷屏。这个我能理解,因疫情把我们隔离后,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被打断,心理上的信心和希望感这一自然倾向就被阻断了,还是一种基本的倾向,也是格式塔心理。

我也正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说 " 恐慌 " 可能有点过了,但焦虑还是有一些。当然,焦虑只是在表层之下持续低吟,这是一种无意识边缘上阴暗沉郁和令人不安的存在。我在进行自我分析,到底焦虑什么?这种焦虑源于几方面吧:一是真假难辨的媒体信息,二是疫情的不确性发展的方向,三是呆在家里有力无处使信息过度阅读,四是身体处于静止状态而大脑却一刻也没有停歇下来。

为此,我们会过度阅读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以此拼凑出想要的信息,便自己处于一种场景之中,这是一种让自我完整的心理体验,这会在心理上会有掌控感。尽得我们心理仍是逃避的,但我们心理仍有深层次的联结感。

接下来几天,疫情信息所带来的恐慌似乎也迅速的充斥于全身每一个细胞,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呼一吸之间。

尽管当时疫情离我很远,但因为网络的原因,疫情似乎在向我蔓延,并迅速渗透进大脑。想休息,但没法完全安静下来;想写一些东西,头脑又缺乏清晰的思路。

这种状态,赶也赶不走。我知道,尽管我们的身体是隔离的,但我们的心理上已经被传染了。我们每人的心理都感染了 " 疫情 " 所带来的焦虑。

作为一个心理老师,面对这样的焦虑,这是一种最深的体验,我没有想到要让它停止,而是要让接纳它。接纳因疫情带来的任何情绪,这是对自己最好的爱。

正月初一(1 月 25 日),我发信息给教育厅的汪立夏副厅长,一是向他拜年,致于新年的问候;二是希望和他讨论分享一下因为疫情带来的心理感受。因为他曾是我的领导,也是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对心理学颇有研究,并建立了 " 智慧人生 " 群,每周一期线上采用智慧众筹的形式,分享智慧,探讨人生,坚持了三年,并出版了一本《一期一慧》文集。

他立即回应,这是一个好话题。希望我牵头作为主持人来参与讨论。于是,我迅速定下了 " 我们共同战’疫‘ " 的分享主题。现在想来,汪厅长之所以会迅速肯定,他心里装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全省上千万学生。而且在特殊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持,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的照顾感,这是人类有力的、根本性动机。

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享,围绕当前疫情进行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 封城 "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可能意味着创伤,这些创伤是潜在的,在面对这个一个话题时,我们所体验到的心理创伤才会被激发,分享出来,既是自我的疗愈,也是在治愈他人。

胡燕老师一直从事危机干预工作,她对贫困生及心理高危的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她说:" 那些家庭极度贫困的学生,因为这一波疫情,他们原本的寒假打工计划,还有家庭成员赚钱机会暂时可能都被阻止了,这些学生回校之后也需要针对性经济帮助 "。这也是一个新的视角,启发了我们如何有效帮助因为疫情影响的人们。

在灾难和国家行动面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面对这场战疫,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我们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战场,共同面对这一场疫情。

1 月 25 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最高领导人在特殊时期、特殊节点,主持召开一次特殊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向外界表明疫情防控在 " 非常时期 " 需要 " 非常之举 ",防疫从此前一个地方的局部性问题已上升至全局性高度,防疫上升到了国家行动!

我在我们单位的工作群里发信息,在这特殊时刻,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从心理角度来说," 封城 " 会激发早年创伤的感受活现在当下,使人体验到严重的绝望、被抛弃感、激发抑郁和焦虑情绪。

从封城到现在,我每天呆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关注疫情的发展的。

我这样试探性地问同事,一方面出于对同事的尊重,因为春节假期,并不想因此影响同事们休假;另一方面也没有条理清晰的工作思路。

同事李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说,她已应邀加入北师大组建的心理援助团队,她说:"27 日北师大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正式开通,在疫情期间每日 6 点到 24 点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心理支持服务,旨在引导民众以积极心态应对疫情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本地疫情发展状况和心理咨询队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北京师范大学做法。

来不及更多犹豫,我立刻和同事们商量,紧急成立 " 心理援助团队 ",搭建 " 华东交大网络支持和互助平台 ",在疫情期间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这既是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也是用心为同学们提供服务的契机。

我们心理援助团队得到其他八位同事的支持,我们轮流排班,通过微信号 " 问问舒老师 " 提供心理支持,一对一回复,并在 24 小时以内收集整理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以微信推文的形式推出。

同事胡燕老师在给每一位班级心理委员写了一封,让师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等基本健康知识,建立相信科学的信念,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宅家的时间来成长自己、感受亲情、高质量的聊天,知道如何应对焦虑和恐惧。

她说:" 我写到最后,我自己都要哭了。外面春光正好,而许多像我一样的学生都只能呆在家里 "。

看到她在群里发的这句话时,一下击中了我,泪水脱眶而出。

截至 1 月 25 日 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975 例,现有重症病例 324 例。累计死亡病例 56 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 49 例。现有疑似病例 2684 例。

疫情来势凶猛,青少年会失去往昔的快乐和安全感,父母焦虑的情绪也会传染给他们,如何给人们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微博里,看到有人说:如果 2020 年可以重启,那该有多好。

可这终究是实现不了的期望,随着春运 500 多万人离开武汉,这个冬天,疫情蔓延全国。

因冠状病毒所引发的负面情绪,我们每个人处理应激和挫折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群体,本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因为他们的心理弹性较差,心理调适能力较弱。

因我校同时是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及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辅导中心挂靠单位,我潜意识觉得我们有一种使命,在这个时候要发挥专业优势,为焦虑的人们提供一份支持。我迅速请示省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得到赞许后,请同事高旭招募了 40 名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学志愿者,请同事孙长玉负责运营 24 小时网络心理服务平台。拉开了理性、科学、专业、细致的心理援助的序幕 ……

我作为一线志愿者,去过不同的灾区做过心理安抚工作。我深知在这场抗击心理援助的行动中,我们所有人既要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汇聚正能量;又要遵循科学专业、理性有序的原则;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和关爱身边的人。

与此同时,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安心行动也开始了,我有也应邀加入加入志愿者培训管理队伍中,并负责起草了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培训计划及相关安排。因为我曾经作为一线志愿者,我了解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所撰写的心理援助培训计划也得到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好评。

一时间,全国各大心理咨询机构,包括科研院所都行动起来,纷纷成立网络心理援助热线。有同行向我表示忧虑,现在不同的组织都在做心理援助工作,会不会太过混乱?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我说:混乱是一种特殊的秩序,但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因为再小的力量,汇聚到一起,便是大爱。爱,治愈灾难最好的良药。

我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2 月已经到来,春天就在眼前。

这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疫情过后,我要武汉看樱花,要好好陪家人和孩子,我要对自己好一些 …… 这场疫情是一种危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为此,我们从这次疫情中获得巨大且难忘的心理体验和成长。

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舒曼,心理学博士,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西省中小学(幼)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应中科院心理所邀请参与 2008 年汶川、2011 年参与玉树、盈江心理援助工作。目前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负责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 24 小时免费网络心理辅导热线,同时任中国心理学会 " 抗击疫情‘安心’计划 " 宣传组副组长。)

【来源:江南都市报·ZAKER南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