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我們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東西,可能是怕黑,也可能是害怕昆蟲或者某些動物,而對於認知能力較弱的小寶寶而言,他們害怕的東西就更多了。

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其實小孩子會感覺到害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是自我認知發展必須要經歷的一步。小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缺乏認知,所以會對這些陌生的東西表現出緊張、害怕甚至恐懼的焦慮情緒,這其實是孩子對養育者形成固定依戀關係後的正常反應。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會在孩子出生後半年開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得到加強,而後逐漸減弱,等到孩子三四歲以後慢慢消失。而在這段期間,如何安撫孩子的焦慮情緒就成了家長們的重要責任。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曾說:“人類最原始且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可是家長面對孩子的恐懼,有時候卻會做出很多不合適的措施。

1、對孩子恐懼的否定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恐懼心理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怕,有媽媽在”,這其實就是對孩子恐懼心理的否定。

家長之所以會說這樣的話,是基於自己對世界的全面認識,知道某件事物不會對人造成損害,或者某件事物其中原理。譬如當孩子害怕動畫片裡的怪獸,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到世界上並不存在怪獸,大人知道,所以大人不會害怕。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如果只是告訴孩子“別怕”的話,是沒有效果的。孩子渴求的是大人的關愛以及引導,沒有讓孩子認識到現象的本質,只是一味地命令,孩子打心裡還是會怕的。

2、不但不幫孩子解決,還以恐懼的手段嚇唬孩子

“再不聽話就讓怪物把你抓走”、“趕緊上床睡覺,晚上老巫婆就要來吃小孩了”……

這些話很多家長都說過,很顯然,這種手段除了增強孩子的恐懼心理以外,並沒有什麼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會失去安全感,還會出現膽小、自尊感低,個別孩子還可能叛逆,部分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的孩子,還有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地處理他們的恐懼感。如果大人忽視孩子的恐懼感,那他們的恐懼將永遠都無法消除。

想要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替代性學習”又稱觀察學習或無嘗試學習,是指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尤其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當孩子面對陌生的人或者事物時,孩子出於本能而表現出緊張、害怕的情緒,併產生一系列自我保護行為,如哭鬧和抗拒。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只是強迫孩子接受,那麼並不能徹底消除孩子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心理,家長不妨以身作則,將事物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本身沒有危險,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對於孩子而言,“替代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培養觀察力、思考力和學習力的過程。當孩子在觀察父母的行動時,父母的動作方式情緒狀態、技能技巧都被孩子所捕捉,這就需要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而後,孩子會通過自己的觀察進行思考,從而做出“這個事物並不值得害怕,爸爸媽媽不怕我也不怕”的結論,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孩子學習行為的一大進步。

其實培養孩子學會勇敢的方法有很多,家長也應該注意,3歲是孩子良好性格養成的黃金階段,家長要趁這個年紀,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性至關重要。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這套《寶寶成長金典繪本》由著名兒童文學專家、幼師、家長共同參與編寫,內容豐富,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情感發育等等,高效提升孩子的情商。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這套繪本從10個角度出發,

讓寶寶在快樂中成長,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勇敢、樂於助人等優秀品質。

孩子說害怕?老說“別怕”沒有用,家長們不妨試試“替代性學習”

這套《寶寶成長金典繪本》全套10冊僅需46元,平均一本不到五塊錢,真的是十分實惠了。

想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