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前言:

要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歷史事件,“焚書坑儒”必是榜上有名。雖然這件事的爆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但它引起廣泛爭議的歷史卻並不久遠。這是因為在以儒學為官方正統思想的古代封建社會,上至封疆大吏,下至平民百姓,一向對“焚書坑儒”這件事是持否定態度的。有詩句為證:“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唐代詩人章碣的這首《焚書坑》就以巧妙的方式諷刺了“焚書坑儒”一事。所以,在當時社會思想的深刻影響下,“焚書坑儒”的性質已有定論,那就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了。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儒學經典

迄至近代,西學東漸,儒學始衰,國人才逐步脫離儒學之窠臼,開始以新的眼光解讀秦始皇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又以“焚書坑儒”一事爭議最大。誠然,史學界在這方面上的進步是可喜的,但卻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矯枉過正的問題。因此,在今天想給秦始皇及其所頒佈的政策蓋棺定論是不大可能的,起碼筆者斷沒有這樣的水平。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盡力避免對“焚書坑儒”一事做過多主觀上的評述,而是轉為向大家講講這件事中幾個比較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力求客觀地展現這段歷史,爭取能讓讀者們多幾個視角以更為全面的看待這件事。相信大家在看完本文後,會對這段歷史有著更為清楚的認識。如此,便是筆者之願也是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了。

一、焚書坑儒的起因

筆者第一個要補充的地方即是“焚書坑儒”的起因。這個問題看似明瞭,其中卻有幾個關鍵點值得注意。大家都知道“焚書坑儒”是兩件事合而稱之,那麼筆者就分別闡述。先說“焚書”一事,在這件事中我們要先弄清兩個問題:

為什麼李斯會有焚書之諫?秦始皇又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採納了李斯的建議?要想弄清這兩個問題,懇請諸君隨我一起穿越回到那段歲月。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秦始皇陵兵馬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次朝宴中,秦始皇與大臣們把酒言歡,不亦樂乎。趁著這股歡樂勁,僕射周青臣就大肆吹捧了秦始皇一番,但還沒等秦始皇高興多久,就有人來砸場子了。史書中記載這位砸場子先生是這麼說的,“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弟子功臣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始皇一聽,面色一暗,暫且按下殺人的衝動,將砸場子先生淳于越的建議傳與眾臣討論。可還沒等周青臣出來自辯,丞相李斯倒是先坐不住了。李斯所言筆者在此列出兩個關鍵之處:其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其二,”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秦始皇像

大致就是說當時的讀書人啊,總是喜歡以諸子百家之言來議論朝政,自己講講就算了,還要去惑亂百姓,使得國家難以安寧。而說完這些後,緊接著李斯就提出了“焚書”的建議。所以李斯會提出“焚書”之議,淳于越的話只是一個契機罷了,當時的社會形勢才是根本原因。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採納李斯的建議呢?除了通過焚書以禁非議,筆者認為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那就是以此斷絕原六國遺民的復國之路,藉以鞏固統治。為什麼這麼說呢?須知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讀書人大多都是根正苗紅的六國舊貴族。那麼李斯所言的讀書人“惑亂黔首”一事很大可能就是那些舊貴族出於政治目的在背後推波助瀾。所以為了鞏固統治,“焚書”之諫就這樣被秦始皇採納了。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焚書

說過了“焚書”,”坑儒“這件事就相對比較簡單了,其背後的政治色彩並不濃厚。大致就是方士惹禍,導致許多非議始皇非議朝政的儒生也被揪了出來,最後兩者一同上路了,就是這麼個事,關鍵之處在於“坑儒”的儒中有術士,接著筆者會進行解釋,所以在此也就不多贅述了。

二、焚的是什麼書,坑的又是什麼儒

一直以來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慣於誇大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對文化的影響。當然,有不利影響是肯定的,但是脫離了事實卻也是不可取的。讓我們先來看看焚的是什麼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李斯是這樣對秦始皇建議的,“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藏,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由此可見,即便秦始皇是出於思想控制的目的而採取”焚書”的政策,卻也不是將所有的書都焚燬,用現在的話講,大致就是理工類的書是不在焚燬範圍之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燒掉的民間不讓看的書,皇家圖書館還是有的,都是留有備份的,這也是為了避免失傳。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焚書坑儒

再說“坑儒”,雖然稱作“坑儒”,倒也不全是儒生。至少裡面有一批人是方士,也就像盧生、侯生這樣給秦始皇煉藥而不成的人。但是後世人往往很喜歡將這件事與學術思想聯繫在一起,其實固有聯繫,那也不甚緊密,筆者認為這大致就是後世儒生的傑作了。

三、秦時儒生處境

看到題目,大家可能不免心中腹誹,這還用說嗎,都“焚書坑儒”了,那處境還能好到哪去!可如果真這樣想,那可就掉窟窿裡了。先說結論,雖有“焚書坑儒”,大多數儒生照樣還是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何以為證?其一,實際上稱頌秦始皇這事兒周青臣也不是頭一個,在它之前原先還有“博士七十人前為壽”。那這些博士是什麼人?讀的又是什麼書呢?想必讀者們業已猜到了:博士者,大多為儒生手捧儒學經典也。筆者在上文中就有引用到“非博士生所藏,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這句話。大家看,這《詩》和《書》不就是儒學經典嗎?可見,在當時儒學還是有專人學習,專人傳授的,此為一例。

另外一例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誰呢?叔孫通。叔孫通何許人也?儒生是也。跟淳于越比起來,這位博士先生可就明事理得多了,就一句話: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所以他在秦時就乖乖的當個博士,過著安靜舒適的日子,至少“焚書坑儒”一事對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叔孫通就這麼等啊等,直到漢朝建立,叔孫通才又跳了出來為漢朝統治者制定禮制,發光發熱,最後官至太子太傅,還被司馬遷尊其為漢家儒宗。這樣來看,秦時的儒生只要不私下非議朝政,不暗地裡使壞,日子還是照樣過,而且還可以過的十分不錯!

“焚書坑儒”真假對錯?這些細節或能幫你撥開這段歷史迷雲!

漢家儒宗叔孫通

結語: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嫌我囉嗦了,在此稍微做個總結。筆者在本文中大致講了幾個容易被忽視被誤解的問題,不知大家看完後有沒有一些新的想法呢?希望大家藉此對“焚書坑儒”一事能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是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段歷史也是因為這樣才在我們的心中活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