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真相:被汙名化的秦始皇與漢文化的形成


導言:文獻資料中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事件本來就是半樁偽造的歷史,以焚書坑儒為切入點,得出秦始皇有被汙名化,甚至妖魔化的巨大嫌疑。最後通過分析得出:焚書坑儒的出現是漢文化形成的產物。

秦始皇



一、"焚書坑儒"事件

(一)史書中對"焚書坑儒"的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這段文獻交代了焚書發生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相關的主要人物。

秦始皇“焚書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這段文獻交代了坑術士(文學方術士)發生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相關的主要人物。

坑儒

《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這段文獻是對焚書所造成的典籍佚失的惡果的闡述。

《史記·儒林列傳》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漢書·儒林傳》載"及秦始皇兼併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這兩段不同出處的文獻都說明被焚燒的是詩書,被坑者是術士。這與《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沒有差異。

《漢書·五行志》載"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

這段文獻仍說明焚燒的是詩書,但將"坑術士"改成"坑儒士",為文獻中首見。

《漢書·地理志》載"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阬儒,自任私智。"

這段文獻不但將"坑術士"改成"坑儒士",而且首次將"燔書阬儒(即焚書坑儒)"組成四字詞彙。

焚書

《後漢書·陳蕃傳》載"焚書坑儒"、《後漢書·申屠蟠傳》載"坑儒燒書"、《後漢書·左雄傳》載"坑儒泯典"也都是對"焚書坑儒"的不同表述。

(二)"焚書坑儒"的研究現狀和我的看法

大多數人在承認《史記》所記載的"焚書"和"坑儒"(或者是坑方士)是可信的史實的基礎上,對焚書坑儒事件本身進行了研究。研究從"焚書坑儒"的原因,到"焚書"的範圍,"坑儒"的對象,及其評價進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

此外,也有人論證得出了《史記》中不實的諸多記載。當說到焚書坑儒時,他們認為"焚書坑儒"是一樁真假參半的歷史,"焚書"確有其事,"坑儒"則子虛烏有,可謂振聾發聵。我支持"焚書坑儒"真假參半的觀點,還因為在我看來,對"焚書坑儒"真實性的顛覆,更符合目前秦始皇帝陵考古資料所顯示出的秦始皇的個人形象——見我的上一篇圖文"被汙名化的秦始皇:從秦始皇帝陵看秦始皇其人"。換句話說,以考古資料為基礎,再查閱歷史文獻、參閱已有研究,我得出:文獻中的秦始皇形象有被汙名化的巨大嫌疑。

通過上面的分析,得出文獻中對秦始皇的描述或多或少應有篡改、醜化的成分,秦始皇被刻意的塑造成了一位窮奢極欲、殘苛暴戾的帝王。這些篡改、醜化應帶有很強的政治意圖,"焚書坑儒"的出現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事件


二、"焚書坑儒"的出現與"漢文化"的形成

(一)"焚書坑儒"出現的時間

前面已經把史書裡面對焚書坑儒的記載進行了梳理,知道了《史記》中有"焚書"的記載,但沒有"坑儒"的記載,有的只是"坑術士";"坑儒"第一次單獨出現是在《漢書·五行志》中,"焚書坑儒"作為四字詞彙第一次見於《漢書·地理志》。《史記》成書於西漢中期,是太史公司馬遷的著作;《漢書》成書於東漢早期,是班彪、班固父子多年編著的,到班昭時最終完成。可見,秦和西漢時期,"坑儒"和"焚書坑儒"在史書中還沒有出現。直到東漢早期"坑術士"被"坑儒"取代,"焚書坑儒"作為一組四字詞彙也第一次出現。儘管東漢早期"焚書坑儒"才正式出現於史書中,但本著發展的觀點看待這一詞彙,可以把這組四字詞彙出現的時間定在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這一歷史區間。又由於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以後,楊雄曾經奉上《劇秦美新》文給王莽,對比秦之惡與新之美。在這篇有名的文章中,他歷數秦的種種不義暴行,對於秦始皇極盡攻擊之能事。楊雄博學多才,"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他曾經校書天祿閣,有機會閱覽宮廷所藏秘籍,是一位通曉歷史的大學者。在這篇文章中,他站在崇儒尊經的立場上,對於秦始皇焚書的暴行,做了強烈的譴責,但並沒有說到坑儒的事情。由此完全可以看出,

直到新莽時期,不但沒有焚書坑儒的用語,也沒有坑儒的故事流傳。否則,楊雄絕沒有不用來攻擊秦的道理。種種跡象表明,"焚書坑儒"出現的時間是在新莽以後到東漢早期。

焚書坑儒

(二)"焚書坑儒"出現的原因

前面已得出結論:"焚書"確有其事,"坑儒"子虛烏有。

那麼,"坑儒"是如何出現的?一部分人認為,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所用的原始資料中並無坑埋儒生的記載,有的只是坑術士(方士)。而《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公子扶蘇勸諫秦始皇不要重罰誦法孔子的諸生的文字可能和陳勝吳廣起義"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的歷史有關,是儒生們後加上的。因為正好添加在坑方士故事的後面,巧妙地成了秦始皇坑埋儒生的畫外說明。而"焚書坑儒"的故事在東漢初年已經"廣為流傳",並作為一種官制的"歷史事實"得到認定和確立。東漢初年儒學經師們編造出來坑儒的故事,目的在於將儒家的經典抬舉為聖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聖徒,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我支持"焚書坑儒"的出現是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的結論,這也即"焚書坑儒"出現的原因。儒學自產生以來至東漢早期已蔚為大觀,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孔子

(三)"漢文化"與"焚書坑儒"的關係

這裡所說的"漢文化"並不是單單指漢王朝或漢族的歷史文化,而是指整個民族的文化。換句話說,"漢文化"被我國各民族普遍信奉,是深入人心的全民信仰。而"漢文化"的主體其實就是儒家文化,其中也雜糅了其他家的思想,不過都從屬於儒家,為儒家所用。既然儒家思想是漢文化的主體,那麼,儒家思想被我國各民族普遍信奉的時間也就是漢文化形成的時間。

儒生

上面已經得出結論:"焚書坑儒"的出現是社會精英階層為儒學的國教化製造輿論,既然是製造輿論就說明此時儒家思想已經擁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官方瞅準時機借勢引導。因此,在"焚書坑儒"出現前,"漢文化"就至少已經有了形成的態勢;"漢文化"形成是因,"焚書坑儒"出現是果。我認為:"焚書坑儒"作為四字詞彙的出現可以作為"漢文化"形成的標誌之一。


三、結論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家思想在官方確立獨尊地位的標誌,"焚書坑儒"作為四字詞彙的出現是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官方和民間)確立獨尊地位的標誌。在"焚書坑儒"出現的這一歷史時期——新莽至東漢早期,儒學已經發展為擁有良好群眾基礎的學派,古代中國進入準儒教時期,"漢文化"已經形成。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四、餘論

儒家思想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並傳播,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並進一步傳播,成為了維護古代中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的帝國的理論支撐,這前後一共用了300多年的時間。但直到東漢早期,作為"漢文化"內核的儒家思想才被全民普遍信奉,這又用了約200年。

馬克思主義思想誕生的標誌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而當今全球使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治國理政的國家中,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其中最早成立的一個,這前後一共用了101年的時間。但新中國成立至今也才70年,我們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處在一個被更多人普遍接受的過程中,要被全民普遍信奉還需要長期努力。

馬克思主義

顯然,任何一種理論體系、思想信仰都要經歷長期發展的過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前進中發展。

參考文獻:

考古系秦漢逢鍇:《被汙名化的秦始皇與漢文化的形成》,《秦漢研究》2019年總十三輯。

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偽虛實——半樁偽造的歷史》,《史學集刊》2010年6期。

李開元:《解構〈史記·秦始皇本紀〉——兼論3+N的歷史學知識構成》,《史學集刊》2012年4期。

李開元:《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

〔英〕崔瑞德、〔英〕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