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訪談] 範恆山:疫情狀態下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編者按: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各國經濟遭受重創。抗擊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也付出了超常的代價,目前我國抗疫形勢明顯好轉,疫情防控到了最後關頭。近一段時間來,各地正按照中央的統籌部署,陸續復工復產。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走勢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下的經濟工作?近日,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首席顧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範恆山接受了《今日國土》記者採訪,從經濟趨勢、疫情影響、產業發展、扶助重點、熱門建設等方面,對“疫情與經濟”的關係做了深入的闡述。以下為訪談全文。

[權威訪談] 範恆山:疫情狀態下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範恆山

  《今日國土》:您怎樣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給今年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範恆山——

  我對今年經濟發展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應該說,這次疫情無論從範圍還是從領域來看,其影響都是罕見的,對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損害要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也不能談“疫”色變,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得過分嚴重,就目前情況看,疫情對國家經濟造成的影響並不是毀滅性的,也不是不可以挽救的。

  對國家經濟形勢分析觀察,我一直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所以屬於謹慎樂觀派。持這種態度的基礎有三: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難以一帆風順,因此無法超越現實基礎和潛在能力盲目唱讚歌;二是我國經濟發展又具有許多有利條件,特別是擁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中國經濟不會出大的問題,因此也不能隨意低估和唱衰;三是過去幾十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韌性,綜合起來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難以改變。

  對疫情侵擾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我也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一方面要清醒的認識疫情發生帶來的危害。近兩個多月的情況表明,直觀的看,一些產業特別是消費類產業受到了較大沖擊或嚴重影響。事實上,由於產業發展的連帶關係和疫情管理的聯動效應,不僅消費、而且投資和外貿,不僅三產、而且一產和二產都會受到影響。據統計資料,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務業生產指數下降13%,固定資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出口分別下降24.5%、20.5%和15.9%,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只有35.7%,可見疫情對經濟衝擊的嚴重性。估計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會明顯低於原來預期和近些年的同期增長。疫情嚴重地區甚至可能會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要全面的辯證的和聯繫以往的狀況來看今年的經濟發展。我認為疫情只是我們估計的若干經濟風險中的一種表現,它對經濟的衝擊是短期和階段性的。就當前情況看,並沒有形成毀滅性的打擊。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於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實現穩增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如果能把這些舉措落實好,在針對疫情危害推出一些新的舉措,那麼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可以克服的。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等既定目標是可以實現的,經濟增長也可能保持一個相對較好的水平。

  《今日國土》:您能否深入談一談疫情防控和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範恆山——

  要全面的、辯證的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我前面談到疫情對今年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強調目前這種影響對全年經濟發展來說並不是毀滅性的、也不是無可彌補的。在這裡我要強調,在疫情面前,今年經濟發展仍然有迴旋餘地和發展空間,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就經濟發展本身看,經濟運行並沒有因疫情而完全停止,經濟增長或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主要原因是:其一,疫情雖然對一季度消費造成了衝擊,但這種衝擊並非是全面徹底的,剛性消費不會因此減弱,特殊消費還會明顯增加。例如,集中看電影、到商場購物等社會聚集型消費中止或減少了,但家庭型消費仍然存在;除了因過年提前囤積年貨外,疫情期間必要的生活消費並沒有減少,而口罩、消毒用品、洗滌用品等消費會大於平時。其二,對於有些經濟活動來說,疫情的發生只是改變了其運行的方式。因為抗疫,又倒逼或催生出許多新的經濟運行形態和商業模式。疫情期間,傳統零售實體店損失很大,但線上業務則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資料表明,因為疫情,很多單位都必須採用在線辦公,釘釘、微信、快會等公司很快就對已有產品進行了調整和升級,或專門根據企業需求進行產品定製;各種在線教育、在線問診、在線娛樂等平臺用戶量增加數倍;美團、盒馬生鮮等開通網絡購物專區,還出現過“一菜難求”的現象;順豐快遞業務在疫情期間增加4成。各種形式的“宅”經濟也紛紛湧現,電子商務、線上辦公、網絡教育、家庭娛樂等得到開拓和發展。其三,一些被抑制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在疫情過後必然會出現反彈,而這種反彈甚至可能會形成倍加效應。這一是因為一些慣常需求因疫情影響被延後而不是被消滅了,另一是由人的心理因素等形成的消費激發效應。如國內外旅遊、非食品性購物等。這一點在2003年“非典”疫情的經歷中反映得比較明顯,例如進出口在“非典”盛行的二季度明顯放緩,但三、四季度大幅攀升,全年GDP也取得了10%的好成績,高出2002年0.9個百分點。其四,這次疫情使全國都受到了影響,但並非全國都面臨著同樣的災難。疫情分為中心區域和非中心區域,中央依此提出了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這意味著面對當前疫情,生產活動可以分區分級推進,過去一個多月來的實踐也正是如此。這就是說,疫情並沒有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停擺。其五,整體而言,今年提出的硬性發展任務不會因為疫情出現而流產,比如打三大攻堅戰、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只要這些硬性任務能夠落實,中國經濟因為疫情遭受的損失就能夠彌補回來,經濟運行也就不會出大的問題。其六,疫情出現能夠強化國家產業或領域補短板的速度和力度,預計疫情防控、衛生檢疫、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需求在今年將得到超常規的快速發展。這意味著,一些未來的投資消費會變成今年的投資消費,這是一種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別樣“寅吃卯糧”。其七,疫情發生在不是重要生產季的第一季度,這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這就在時間上為經濟恢復與發展提供了迴旋餘地。由於春節等因素,一季度佔全年經濟增長的權重往往比較小,主要國民生產活動集中在後三個季度,除非特殊情況,一季度的損失是可以在後三個季度得到彌補或消化的。

  第二,就環境條件看,中國具有的一些特殊優勢有利於加快今年疫情後經濟修復與提升的進程。至少包括這樣兩點:其一,中國製度條件下的特殊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使得疫情防控和生產恢復之間的轉換極為迅速,近乎於“無縫”對接,這大大減少了經濟的損失。這次在疫情仍然較為嚴重的時候,國家就對戰“疫”與生產恢復有機結合做了全面部署。從現實看,絕大部分企業已進入復工模式。從第二季度開始,除極少數地方外,全國可望進入正常生產生活狀態。其二,由於特殊的經濟體制和產業體系,中國具有不同一般國家的資源要素、整合能力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使得在“抗疫”這一特殊環境下規模經濟支託效應、產業集群的配套效應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促進市場快速整合、資源高效配置、成本明顯降低,最終促進經濟加快發展。

  第三,就風險應對看,我國社會通常具有災前未雨綢繆的思想準備和災後越挫越勇的精神素質,這有助於推動今年經濟走出困境。突出體現在:其一,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認識到經濟運行不可能一帆風順,在謀劃經濟發展時往往把各種風險的發生作為一個必然參數來把握。這種風險可能是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也可能是其他突發事件。經濟運行中既面臨“灰犀牛”、又面臨“黑天鵝”,還可能碰到“蝴蝶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冠肺炎疫情這類風險是在預估之中的。當然,反過來說,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可能隨時出現。例如,前兩年打得異常激烈的中美貿易戰在目前則趨於緩和。結合起來看,新的有利因素產生是可以抵消一部分新出現風險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其二,“千磨萬擊還堅勁”,中國人民具有的同甘共苦、同仇敵愾的奮鬥精神在災難面前往往表現得更加突出,能夠直接衍化成做好工作、實現目標的決心和信心。應對疫情、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中國人民的這種信心在今年疫情發生的特殊環境下會起到特殊作用。從當前看,人民群眾普遍對國家經濟發展充滿信心,比之抗疫環境下一些國家的狀況,這一點體現得特別明顯。

  《今日國土》:在您看來疫情過後推進經濟發展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

  範恆山——

  要警惕為爭速度而回歸到粗放型經濟發展老路上

  疫情發生對經濟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旦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恢復生產、推動經濟發展的激情就會很高,在這個時候,最要注意的就是防止病急亂投醫、“撿到藍子裡的都是菜”,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不顧其它,導致經濟迴歸到粗放發展的老路上去。

  十八大以後,國家著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走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的集約、創新發展之路。明確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強調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特別是實施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特別是在去除落後產能、過剩產能方面效果明顯。疫情過後推動經濟恢復與提升,要立足於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有兩點要特別把握好:

  第一,要堅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向。也就是堅持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創新引領、效益提升這樣一個方向,不能只盯住速度下力氣。我以房地產發展和口罩生產作為例子。大家都知道,房地產行業涉及到的產業領域非常廣泛,是投資的重要支撐,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過去很多年,房地產一直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各個方面都很看重。但房地產的發展也帶來了資源要素錯配、經濟脫實向虛等問題。按照新的發展理念和優化結構與動能的要求,中央對房地產行業進行了明確定位,概括的說就是“房住不炒”。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效果明顯,既有效遏制了經濟的泡沫化,又實現了房地產業的穩中有進發展。如果為了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在疫情過後放任房地產業的發展,那就會使這些年的努力付之東流,一系列不良後果就會重新出現。疫情發生以來口罩需求急速增長,進而導致生產設備和原材料數倍增長。目前國內口罩日生產能量突破 1 億隻。據瞭解,不少企業轉行搞口罩生產。但這是在疫情環境下的特殊情況,不能當成常態。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後口罩的供需情況差異會很大,效益水平也會完全不同,所以相關投資者和生產企業就應有一個客觀冷靜的分析判斷和科學的調整策略。

  第二,要抓住機會補短板。既然是短板,那就說明是有需求的、有效益的。過去經濟社會發展中就存在不少短板,這一次疫情又暴露出了許多新短板。這些短板的彌補涉及到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涉及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也涉及到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促進經濟恢復與提升,保障國家整體安全和人民切身利益,要抓住時機補短板。最重要的要補齊三個方面的短板:一要補齊區域發展的短板。到去年底我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是地區間差距很大。人均收入的差距就更大。目前實施脫貧攻堅的貧困人口,是按2011年設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幣劃定的,經過持續的扶貧攻堅,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9年551萬,今年將全部脫貧。但即便如此,也是一個很低的水平,還要繼續努力,按照新的標準和要求促進相對貧困人口不斷提高收入水平,走向共同富裕。要知道,我國人群間收入差距懸殊,據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擁有10億美金以上的超級富豪人數已經超過了美國和印度之和,但仍有數以億計的人群的年收入處於很低水平。縮小區域差距既關係到社會穩定,又關係到經濟發展,應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二要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我國的基礎設施發展很快,但距離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距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還比較遠,既有整體提升的問題,又有結構平衡的問題。比如,我國高鐵里程居世界第一,但各類機場則並不充足,尤其是具有多種功能的通用機場比較少,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跨區域、沿流域的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還需加強。另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薄弱,特別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缺口較大,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而加快基礎設施補短板,將帶來巨大的經濟發展能量。三是要補齊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發展的短板。尤其是要補齊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短板。這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們在公共事業發展特別是醫療衛生和疫情防治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像武漢這樣大的城市、醫療衛生資源這樣雄厚的地方,在疫情面前都顯得捉襟見肘、手足無措,其它大部分地方的應對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補齊公共事業、公共服務短板還有一個實現均等化的問題,要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解決好,難度就更大,我們應藉此機會加大力度,提升速度。

  《今日國土》:您認為疫情過後恢復生產、推動經濟發展特別需要關注什麼?

  範恆山——

  把扶助中小微企業發展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

  疫情過後推動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涉及到很多方面,可謂千頭萬緒,但我覺得應該把扶助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中小微企業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一方面,受自身條件限制,中小微企業在災害和風險面前迴旋餘地小、抵抗能力差,很容易遭受毀滅性打擊;另一方面,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分佈領域廣,經濟活動關係千家萬戶,聯接四面八方,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而且是社會就業吸納的主體,扶助中小微企業不僅是救經濟、還是救就業。無論多麼大的災情,只要就業穩住了,就不會出大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小微企業運行的狀況體現著國家經濟恢復的顯示度與經濟發展的活躍度,我們在平時就應該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在疫情環境下,更要對中小微企業高看一眼、厚愛三分。眼下受衝擊最大的無疑是中小微企業,我們要採取強有力措施,幫助它們克服困難、度過難關。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我以為特別需要把握兩點:一是不僅政府及相關機構要發揮重要作用,大企業也應該積極履行職責;二是不僅要做一些應急的事情,還應抓住機會做一些有利於長遠發展的工作。疫情環境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自有資金少、剛性開支大,產業鏈條比較脆弱,勞企關係不穩定等,要以解決這些問題為抓手,舉一反三、順水推舟構建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的軟硬條件。一是切實減輕負擔,包括減稅降費、減免房租、停息貼息免息等;二是提供資金支持,可以考慮採取發行特種債券、增加無息和低息信貸、建立專項扶助基金、實行稅收返還和一定比例社保費用退補等;三是實施特殊幫助,包括實行定向採購、開展以工代賑、給予運營指導等;四是促進環境優化,包括疏導供需鏈條、提供人才招聘培訓服務、協調勞企和企企關係等;五是強化公共服務,包括推動建立適合中小微企業的衛生服務與防疫體系、完善在線服務網絡、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總之,有利於救助中小微企業的舉措要能出盡出,真正做到千方百計、竭盡全力。

  《今日國土》:您怎樣看待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走勢和中國經濟的作為?

  範恆山——

  背水一戰,爭取“風景這邊獨好”

  疫情正加速在全球蔓延,2月底在多國出現確診病例,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徵,目前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似有愈演愈烈的態勢,考慮到疫情蔓延對一系列經濟活動的影響以及防控疫情有一個基本的週期,世界經濟遭受打擊是必定無疑的。目前各方面對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估價不一,有的認為世界經濟衰退的狀況會大大高於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可以與上世紀20年代末發生的大危機相提並論;有的甚至認為危害程度會超過1929—1933年的大危機;有的判斷中國可能會是今年世界範圍內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明年才有望復甦。我的看法是,不僅疫情本身會直接衝擊到經濟發展,而且會帶來一系列其它問題,導致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例如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進一步加強、經濟一體化進展可能明顯減弱、現存產業鏈條可能會被打斷和形成重組,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可能引發等等。包括美股大幅下跌、8天內出現四次熔斷等非常情形,給世界帶來了新的變數。在這樣的環境下,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將是不可避免的,202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肯定會低於2019年。但是否走向蕭條,則取決於疫情防控的時間和各國採取的刺激經濟的措施。總體上看,陷入衰退應當是短期的,出現上世紀20年代末那樣的大蕭條概率比較小。目前各國在實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緊急出臺了一些經濟刺激措施;一些國際或區域性金融機構也以貨幣寬鬆為主調,採取了一些超常規動作。如果各國各地區合作聯手,將會一定程度的降低世界經濟的損失、縮短經濟衰退的時程。但我們對疫情及其衍生因素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有足夠的認識,寧可把問題估計得更為嚴重一些,遵從底線思維、危機思維來謀劃應對措施。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緊密聯繫在一起,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走低以及伴生的一系列負面因素無疑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我們非常期望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並致力於一系列工作去推動它的形成,但這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已。但同時要看到,中國自我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內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外部形勢難以把控的情況下,依託挖掘內部需求,仍然能夠推動國民經濟平穩向前發展。也就是說,通過自身紮紮實實的努力,我們能夠做到“風景這邊獨好”,事實上,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主要靠的就是內需的力量。

  但“天上掉不下餡餅”。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需要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把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在前面我已經談了相關的內容,這裡我只談一點。最近社會上討論的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是發展“新基建”。 明確提出“新基建”這個詞是在2018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要求大力發展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領域。在疫情環境下,不少專家主張把“新基建”作為穩投資、擴內需的重點甚至是首要任務。怎麼看待這一點?如果就基礎建設來說,我的基本主張是“新基建”和“老基建”要並重共舉。理由有四:一是“老基建”仍然有很大潛力。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談到了。二是“老基建”同樣需要高科技作支撐。“新基建”的特點是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的結合,但當前形勢下“老基建”也不是停留在傳統的建設水平上,它與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是緊密結合的。那些正在和即將建設的“老基建”,都會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充分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和現代基礎設施的一種融合。而某些“新基建”其實就是發展中的“老基建”的技術支撐,脫離了“老基建”這個載體,有些“新基建”就難以立業建功。三是單靠某一個方面都難以挑起促進經濟穩步發展的大梁,也不必厚此薄彼。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新基建”的發展,因為其發展不僅僅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而且涉及到搶佔世界科技發展制高點,而後者又關係到國家在國際關係、國際治理體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基建”方面,能走多快就應當走多快。但與此同時要加快推進以現代科技作支撐的“老基建”建設,在這方面,需要建多少就要努力建多少。四是“新基建”的建設應當堅持市場和政府推動相結合。在“新基建”方面,政府和市場各有優勢,只有把這種優勢結合起來,才能走得快、走得好。市場能夠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方面應充分依靠市場,但完全依靠市場可能會碰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由於市場具有很強的選擇性,這樣會使投資巨大、效益回收週期長的新基建項目難以儘快提到建設層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有可能貽誤戰機;另外一個問題是市場整合資源集中攻堅的能力相對薄弱,且一般企業很少具有像華為公司那樣的長遠意識和戰略眼光,因為達到這樣也是需要條件的。而在這兩個方面,中國各級政府都具有特殊的優勢。因此,推進“新基建”建設一定要堅持市場和政府的有機結合,發揮兩個輪子的驅動作用。

  最後,我想說,困難是暫時的,疫情防控終將取得成功。我們要基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形勢來審視自已、謀劃發展。在 這個巨大的變革過程中,中國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內部矛盾的多樣性,努力用戰略智慧和務實工作去抓住機遇、化解挑戰,在第四次產業和科技革命的發展進程中,在國際合作和競爭的環境中,掌握主動權、佔領制高點,不斷鞏固和發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勢頭,爭取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早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