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恆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

作者:範恆山,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9年的重點工作時,強調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並對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一些重點發展區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等成為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這是國家賦予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一些重要地區的光榮使命。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擔負起這樣的使命,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怎樣才能使這一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並推動其真正成為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這就需要找到思路、找到路徑、找到辦法、找到環節。總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自已的比較優勢,積極借鑑國際先進經驗,開拓進取、積極創新,開創一條發展的新路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做出示範,提供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要把握的關鍵主要有五個方面:

集聚創新資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實施創新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要實施創新,就必須大力集聚創新資源。粵港澳地區有一定的創新資源基礎,但是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地區創新資源的協同度不高,所以要千方百計集聚和運用創新資源。為此,要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要優化區域創新環境,為人才、資本、信息、技術、資金等在區域內的集聚、整合、運用創造條件。要創新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優化工作、生活、物流、國際交流交往等方面的軟硬環境,為創新人才的進入提供最便利的政策手段。還要強化對新產品研製、新技術開發、新意向孵化、新業態培育等的資金支持,推動各類創新力量積極投身創新活動。要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強化信用、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融合、推動知識產權轉化為企業股權等為重點,健全市場規則和法律體系,為創新人才開發、運用、交換、提升創新成果創造良好的市場和法制環境。

二是要推進科技創新合作。通過建立利益紐帶、協同機制等手段,一體開展體制創新、項目安排、功能平臺建設等,高質量的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科技走廊建設,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和科技創新合作的示範基地。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高層次的創新平臺,聯合開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要優化營商環境、深化開放合作,提升與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優勢,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海內外共建創新平臺、研發機構和孵化基地。

三是打造創新資源載體。要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和科技研究機構在大灣區落地紮根。還要結合實施相關戰略,打造一批具有創新特質的示範區和試驗區。

堅持製造為本

經濟發展的高質量集中體現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上,而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核心,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根本在於提高製造業的水平。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高地,成為引領全國的示範區,必須堅持以發展製造業為本,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提高製造業現代化程度和整體發展質量。要穩固好現有的基礎,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為重點,充分發揮港澳的研發優勢和珠三角各地區產業鏈條齊全、配套系統完備的優勢,推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的加工裝備等先進製造業的發展。要圍繞重大裝備、工業母機、高端芯片、精密機械等進行攻關突破,努力使核心的技術產品和關鍵的元器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要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裝備製造、汽車、石化、家用電器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同時大力發展智能製造、高端製造、精密製造和綠色製造,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體系。

製造業發展的支撐是企業,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技術創新、人才輸送、資金扶持等舉措,推動形成一批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系統集成能力的“大且強”的製造業骨幹企業。通過這些努力,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

實施品牌引領

高質量發展催生品牌,而品牌創造又推動和引領高質量發展。要大力實施品牌引領戰略,通過品牌建設,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質量提升大力推進,倒逼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精細化操作。

在品牌建設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潛力還很大。珠三角地區或整個廣東地區要在培育名牌、實施品牌引領方面下更大功夫。要加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培育力度,通過進一步提升技術含量和工藝水平,同時優化營銷策略等多種手段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珠三角地區應主動加強與港澳的品牌合作,強強聯手,通過企業制度創新、戰略協作等手段整合同類產品,共同培育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產業產品品牌。應制定相關行動計劃,在一定期限內集中打造一批大灣區名牌產品。

打造示範平臺

通過建立負載一定功能的戰略平臺,圍繞改革發展的重大事項來進行先行先試,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摸索到的一個成功做法。廣東打造的前海示範區、橫琴示範區、南沙新區等國家級功能平臺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推進體制創新、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高科技發展示範基地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大量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而且創造了標準和範式,不僅使廣東得益,而且使全國受惠。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要繼續發揮相關功能平臺的探索試驗、支撐引領和帶動示範作用。一方面,要繼續發揮已有平臺的作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等功能區本身就是涉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示範區,要發揮其探索權力優越、體制機制靈活、又具有粵港澳三地聯合建設等的優勢,進一步優化功能、完善方向,圍繞促進高質量發展進行探索實驗。另一方面,還要選擇綜合條件較好,有較強代表性和推廣性的區域和領域,搭建新的平臺,圍繞攻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著眼於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製造業優化升級,促進科技、產業緊密融合,以及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等,來探索道路、積累經驗。

建立約束機制

建立強有力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發展走在前列的地區,作為國家著力打造的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要建立健全強有力的約束體系的保障機制,相關體系要更完善、措施要更有力、標準也要更高。

應推動建設四個方面的約束體制:一是要建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指標體系、統計體系和評價體系,尤其要健全標準體系和相關認證制度,嚴格實施規範化的管理。二是要形成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考核制度,把是否推動本地區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步作為幹部任用提升的基本標準。三是要強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制支撐,加大財政、金融、區域、土地等政策向高質量發展領域、地區和行為的傾斜力度,用政策鉗制粗放型發展。四是構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對坑蒙欺詐、製假販假,對侵權盜利、失信違約,對空轉虛作、無為亂為等行為,要通過法律和規章進行有力的約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