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無衣”到“溱洧”的心理

庚子鼠年三月三不一般的常興


2020年3月22日星期日

“不求三月下揚州,只想三月能下樓”。這是庚子鼠年初春、仲春到暮春時節,為防控“疫情”宅家人們普遍的心理期許。在六十年一遇的甲子年,在豬鼠年交替的時候,人們過了一個與往常不一樣的春節,度過了與往常不一樣的春光。


如果說農曆“三月三”,是一個時令季節很強的傳統節日,賦予了人們很多的生活意義,那麼,今日這個鼠年的“三月三”,就更具有生命意義的內涵,以致普遍強化了人們新的生活和生命理念。當人們平安地在陽光下見面的時候,“你安好,我無恙”就成了最高的禮節,最奢侈的見面禮!

陰霾散盡,山河無恙,春暖花開。人們彷彿走過了《詩經》從“無衣”到“溱洧”的心理歷程——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武漢告急的時刻,黨中央一聲號令,人們看到逆行而上,空降增援江城的解放軍和白衣天使;看到在風雪交加,寒氣襲人,病毒掠奪生命的緊要關頭,全國各地勇士壯行,置身抗疫主戰場的聲影;看到馳援的物資包裝上寫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字樣,內心是何等的暖意融融、熱血沸騰!又是何等的感人至深!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詩句,表達了鄰里守望相助的情懷: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鎧甲與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殺敵。這是當時人們慷慨、勇敢、互助的請戰書,被秦人記錄了下來,流傳成鼓舞鬥志的詩歌。而在庚子鼠年的初春,人們又看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又一幕,中華大地又再度演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美德壯歌!再度演繹了白衣作戰袍,用生命救護生命感天動地的故事!


時序又到了農曆三月三,回放前一個多星期的日曆,鄂地的人們歡送援鄂的醫療隊員迴歸全國各地,沿途列隊行注目禮的場景,是怎樣的激動人心啊!此時,當人們又可以像《詩經•鄭風•溱洧》描寫的那樣與友人見面的時候,仔細地想一想,這個三月三與以往確實是不一般的。


是的,農曆三月三是一個傳統的節日。相傳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論語》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三月三日作為節日,起源於原始社會,後來逐漸固定俗稱為“上巳節”,春秋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比《論語》早的文字見諸於《詩經•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全詩兩章,每章十二句,採用賦而興的寫作手法。這首寫風俗的詩歌,反映了古時候的鄭國在三月上巳之辰,採蘭花於水上,祓除不詳的習俗和情趣。詩中寫男女此遊之樂,尤其是女方非常主動,邀著愛侶,再去觀賞,興高采烈的樣子,躍然紙上:你看那溱水和洧水,到了春天冰凍已解的時候,方見得水勢大了啊!那些年輕的男子和女人,也都要到那邊去採蘭花啊!女人說道:你可高興去看熱鬧嗎?男子說道:我已經去過一趟了。女人又邀他道:你姑且陪我去看看嗎?兩人說定後,同到洧水的外面,那邊地方,實在是寬大而且很快活的。那時男子和女人,兩下里調戲起來,到得情興濃時,便訂定下終身密約,送她一束芍藥花兒……


這首詩,只是描寫了青年男女戶外賞春的一個側面。但作為傳統節日意義的“三月三”,卻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各地各民族也都有特定的節日儀式和習俗,尤以廣西壯族的最具代表,迄今還在沿用,每年的“三月三”都要放假三天,以示隆重慶典。


古今三月時序同,生活意義各不重(chong)。無衣溱洧演繹事,生命內涵別樣重(zhong)。用此作為本文的結尾,或許可以多留下一些思考的心理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