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文|親子星球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寶2~3歲是父母心中的“夢魘期”,國外有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的說法,指的就是這階段寶寶令人頭疼的表現。

不知不覺間,你會發現孩子突然就變了,變得甚至你都不認識了。

  • 他會強硬地反抗父母的安排,而且還振振有詞;
  • 他會與班上的孩子們搶玩具,表示我就玩一下,誰讓她不借的;
  • 他甚至會將手指伸進空調的扇頁中,即使你曾經告訴過他這真的很危險,可他依然固執己見。

你可能會覺得“這什麼破孩子,肯定是在外面胡亂學到的,回家才會如此糟糕。”

其實,非也!孩子會有如此表現,完全是因為他內心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父母可不要不重視,這關乎孩子的認知發展,關係一生髮展。

01關於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教育心理學給出了這樣的定義:"自我意識就是對自我身心的覺察。"

而覺察,說白了就是感覺和觀察,即我們不僅可以對內心的情緒和認知有所察覺,同時也會具備觀察和感受自己外在內心發生一切的能力。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一般來說,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總會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1)母嬰共生(3~4個月)

當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他感受不到什麼是外在世界所存在的潛在“威脅”。

比如,他不會感受到肚子餓,也不會感受到飯菜鹹了還是淡了,這是一個相對穩定且封閉的空間。

不過,一旦寶寶降生到這個真實存在的世界,他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了。但事實上,在他的世界和認知裡,他以為他和媽媽還是一體的,心理學稱之為“共生”。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嘗試接觸和感受這個世界,他就會不自覺地大哭或者大笑。他喜歡這種新奇和不同的感覺,這讓他感覺興奮。

2)鏡像視覺(1~2歲)

通過前期的觸摸感受,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和自己不同的事物存在著,但他並不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到底是誰。

很多媽媽應該有過類似的發現,1歲左右的寶寶會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做出反應,而到了一歲半的時候,他才開始明白名字是屬於自己的。

1歲多的寶寶照鏡子時,可能察覺到鏡子裡的人和自己有點關係,但此時他仍然是恍惚的,或者說是不信任的。

兩歲時,他們才會明白,原來鏡子裡的人就是現在自己的模樣,這便是著名的鏡像認知實驗。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點紅實驗”,在寶寶的鼻子上點一個小紅點,然後將他放在鏡子面前。

1歲多的孩子會用手去觸摸鏡子裡鼻子上的紅點,而2歲多的孩子看到鏡子後,會觸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

很顯然,孩子的自我意識在逐漸成長,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是誰了。

3)矛盾中的自我意識萌發(2~3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會讓父母覺得是在幼稚地“宣示主權”,比如他會對父母提出的建議或者要求說“不”,會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事實上,一方面這是他們想通過否定來突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宣佈自己的權利。

在這種行為表現下,孩子的自我意識尤其明顯。不過,孩子並非故意惹父母生氣的,因此當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成叛逆一口否定。

02自我意識對孩子的意義

1)擁有感知自我的力量

孩子的認知存在著規律的發展過程,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孩子的意識趨於穩定,他們會慢慢地辨析、感受外界的一切事物。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看到電視上悲傷的畫面,會情不自禁地看向大人,哼哼著、帶著哭腔,雖然他們還不能很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其實意識深處已經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寶寶一歲的時候,雖然還不會直立行走,但他也特別喜歡爬行,用自己的身體接觸地面,用雙手觸碰周圍的事物,因為他正在感知自己四肢的能力。

2)認識到自己與社會的聯繫

相信很多父母小時候都玩過一個遊戲:過家家。

通過過家家,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和現在的小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在幼兒園結交小夥伴一樣,通過發展朋友關係,逐漸找到自己在朋友中的定位、角色。

在與夥伴交往的過程中,能幫助自己認清自我、家庭及社會的關係,同時父母也能根據孩子交往的朋友來判斷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03重視四方面培養,對孩子意義非凡

1)自我認知

孩子的自我認知是隨著年齡軌跡發展的,2歲前處於無認知狀態,他們不清楚外界和自我的關係。

到了2歲時,孩子大腦開始分化,他們理解了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你的。

到了3-6歲,孩子的認知會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比如我是男孩子,我是胖的,我還需要再長高一點。

到了更大一點,孩子的關注面開始不單單是自身的特徵,比如他們介紹自己的時候,不會再說一些表象的特徵:我跑得快、我很帥;而會添加一些心理特質,諸如我很友好,喜歡幫助其他小朋友。

2)自我體驗

孩子的自我體驗從吃手指、丟東西、摸牆壁等行為中都可以發展,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接觸外面的世界。

而家長們,也可以刻意地通過增加自我體驗,來增強孩子自我意識的培養。

增加自我體驗,也就是讓孩子自己觸摸、感受,獲得自己的真實體驗,這比填鴨式的背誦意義更加重大。

儘管這種成長可能是相對緩慢的,但一定是記憶深刻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有慢慢長大的權利。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3)自我調節

這裡要說的自我調節不是情緒的調節,而是心理的調節。

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心理與行為不一致的,這時候就需要自我調節。

大禹治水教會我們引流,孩子的情緒也同樣需要引導。

當孩子鬧情緒大哭時,我們做的不應該是批評,而是引導孩子冷靜下來,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幫他找到解決方式,避免下次出現類似的情況。

4)自我評價

孩子能對自己做一個非常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成長至關重要,父母在這一過程中也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孩子犯錯時,應當及時指出他的錯誤,並督導錯誤原因及解決方法;而當孩子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時,父母更不要吝嗇讚美,要讓孩子明白做什麼會被表揚,這才是正確的。

如此一來,孩子才會慢慢樹立“勝不驕,敗不餒”的正確價值觀。

娃出現“自我意識”,別當叛逆一口否定,重視四方面培養意義非凡

04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父母還要知道

步調一致:父母要清楚,家庭教育中並非“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而應該說法一致。這樣才能防止孩子產生投機心理,對支持自己的更加親近,反而易產生家庭矛盾。

不講條件:很多父母讓孩子做一件事時,會選擇進行相應的條件做交換,其實這是很不好的習慣。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孩子以後動不動就講條件,容易為了完成而完成,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讓孩子自己選擇:當寶寶想再多個玩具時,父母可以說家裡已經很多玩具了,不過你可以在最想要的玩具中選擇一個。給孩子選擇的機會,也是給孩子成成長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