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快四歲的琪琪很喜歡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經常邀請小朋友來自己家裡做客,幼兒園放假了,琪琪的好朋友樂樂和媽媽一起來琪琪家玩,兩人一見面就開心的擁抱問候,很快兩個人便開心的玩在了一起。

正在媽媽們聊天的時候,突然聽到孩子們的爭論聲“我就要玩這個”,“不行,這個不能玩”“不,我就要玩”,“不行,這是我最愛的,不能玩”原來兩個人正在爭玩琪琪的玩具“拼接俠”,拼接俠是琪琪最喜歡的玩具,所以琪琪堅持不分享給樂樂,樂樂也不甘示弱堅持要玩,就這樣兩人誰也不願意退讓,最後實在僵持不下,樂樂媽媽只能帶著樂樂先回家。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這樣的事情從孩子2歲開始就常有發生,父母們也常常為此很頭疼,孩子怎麼可以如此自私,不懂分享,甚至很多父母為此很焦慮,覺得這樣的孩子人際關係不好,將來進入社會不會受歡迎,從而影響孩子的發展。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

自我意識的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第一階段:自己和他人

孩子從1歲半開始要完成和母親的分離,嬰兒從子宮離開母體來到世間,從剛開始一直覺得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直到1歲半左右開始才逐漸認識到原來自己和母親不是一體的,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時候在和別人的互動中,如果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能會動手或者有肢體衝突,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崛起最開始的表現。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第二階段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孩子到了2歲多的時候總喜歡說“不”,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獨立存在,並渴望展示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行為。這時候他會通過說不來讓父母或者其他照料人關注到自己,而且說不能讓孩子感知到自我的力量,這個階段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不好帶,因為總有各種奇思妙想,而且會主動去探索去嘗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稱為第一叛逆期的原因。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第三階段 物權意識

這個階段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和物權意識有重要的關係,孩子願意分享和交換的前提隱私和界限,當他覺得這個東西是真正的屬於自己,他才可能會願意交換和分享,相反如果這件東西隨時都可能被父母拿走,自己的決定並不能影響到物品的歸屬,她就會延遲分享的行為,而父母的強迫分享和說教往往會讓孩子這一階段無限制的延期。

分享的品質不是孩子天生的,是需要後天習得的一項重要品質,那麼如何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出分享的行為呢?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不強迫孩子分享

很多孩子到了兩三歲,父母就開始期待孩子能夠懂得分享,甚至在一些場合,父母會強迫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小朋友,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是正確的做法。事實很多成人都無法做到。

前面我們提到一個人願意分享的前提是他充分的感受到這件物品是真正的屬於自己,自己可以為這件物品的去留做決定,他才可能發展出交換和分享的概念。

當孩子義正言辭的搶過小朋友正在玩的自己的玩具時說“這是我的”,父母的做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父母如果尊重孩子的選擇,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我的東西我可以說了算,他感受到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發自內在的滿足,那麼下次當再一次有人想要玩他的玩具時,他就會認為這東西是我的,你只是暫時的玩一會,一會玩具就會回到我這裡,這個時候他就有足夠的安全感來進行分享。

相反,當孩子的玩具被拿走,孩子想要拿回的時候,受到成人的阻止“讓小朋友玩一會,他就玩一會,一會就給你了,”“你怎麼這麼小氣,他就玩一會”“給他玩吧,我們家還有”“你怎麼那麼自私了,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你了”“趕緊給他,回頭我再給你買”這時候孩子就會認為我的東西隨時都有可能被拿走,他不完全屬於我,所以當他想要分享的時候就會出現遲疑,因為他擔心東西分享出去就再也不回來了。

所以當孩子拒絕分享的時候,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你的,你來決定,“實在抱歉,琪琪還沒有做好準備,給他一點時間可以嗎”“阿姨給你拿另一個好玩的,我們一起來玩”父母有很多辦法可以保護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但這個前提都是尊重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2歲的苗苗和奶奶在花園裡玩,正打開她的水彩筆盒一個個的拿出來放進去,旁邊的小女孩看到了也想玩,於是就伸手去拿,苗苗一把推開了小女孩,旁邊的奶奶看到苗苗推到了小女孩,立馬拿起苗苗的一支彩筆給了小女孩,拿去玩吧,然後扭頭看著苗苗說怎麼這麼小氣,人家就是玩一下,一會就給你了,苗苗似乎並不買賬,反而哭的更厲害了。

客廳裡3歲的妙妙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水果,一盤火龍果放在盤子裡,媽媽先是用牙籤給妙妙拿了一塊,妙妙很開心,然後嘗試著自己用牙籤,就這樣全家人一邊吃一遍聊天,爸爸媽媽時不時的都會給妙妙分享一塊,妙妙覺得很開心,於是也拿起一塊要分享給媽媽,媽媽很欣喜的接受了,然後妙妙又給爸爸,爸爸樂開了花的笑了還隨口說了一句,我們妙妙長大了,都懂得分享了,此刻的妙妙覺得很美好。

沒有體驗過愛的人不懂得愛人,就像沒有體驗過因為被分享而感受到快樂的人無法做出分享的行為,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分享的前提是這件事帶給他快樂的體驗。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所以想要讓孩子樂於分享,父母除了要讓孩子感受到物品的所有權,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有被分享帶來的愉悅感,因為別人的分享帶給自己快樂,自己分享讓別人快樂,都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和鼓勵,也會強化孩子分享的意願。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說她自私,她迫不得已的接受,然後認為自己不能自私必須分享

成年以後,當另一半說她自私,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權利,聽從對方,遵守對方的規則

有了孩子,為了不成為一個自私的母親,她一心為了孩子,從不考慮自己,卻無意中把孩子寵成了別人眼裡的“熊孩子”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原來是因為“自我意識”


請尊重孩子的自私,接納不分享下對於自我意識的尊重和理解,成就一個未來握住幸福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