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主要貢獻是什麼,請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孔子的中國文化的主要貢獻分兩方面:整理綜合六經,使中國文化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演進;儒家思想對後世政治、教育、道德倫理的影響。

孔子曾修編《詩》、《書》、《禮》、《樂》四書,序《周易》,著《春秋》。經過整理,綜合整理了自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的文化思想。也就是說,在孔子之前,中國已經有了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文化積累,經過孔子整理,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後,中國歷史文化又有了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進展,而孔子為其開拓新統。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孔子是最大貢獻者。可以說無孔子,則無中國歷史文化。

“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論語》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雖然不是孔子編撰,但是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倫理思想等,其中很多言論到現在仍被奉為至理名言,指導世人的一言一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就是道德倫理思想,其核心在禮與仁。

他主張用道德來治理百姓,也就是所謂的“德治”。用禮儀來指導和約束百姓的言行,就是現在用秩序和制度來指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這種極具人道主義的政治理論,是任何時代和任何政府都使用的理論。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是歷史上最早提倡“有教無類”的,創辦私學,弟子三千,打破了士大夫階層對文化的壟斷。他還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好的,能力強的可以去做官,造福百姓。孔子通過觀察,瞭解了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培養了文化、政治、教育、學術等各個方面的人才,他言傳身教,愛護學生,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還提出來教育學說,指導我國兩千多年的教育思想。

孔子為中國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戲君看史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5、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琲琲


孔子,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

孔子的主要貢獻如下:

(1)編訂“六經”:分別為《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這“六經”也被稱為“新六藝”,它是區別於之前“六藝”中“詩書禮樂書數”,故而曰“新”。

(2)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3)提出了“仁”,“禮”。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規範,其要義就是要“愛人”;“禮”就是君臣父子都應該要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長幼的次序,應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4)闡述了教育對社會的作用,認為教育首先要“庶”,意思就是人多,然後“富”,意思就是有富裕的財力,然後才“教”。

(5)闡述了教育對人成長的作用: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每個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提出了“有教無類”。我個人覺得這個有點類似於西方教育思想中的“泛愛”教育,即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6)“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把做官和讀書緊密聯繫在一起,造成“官本位”思想。

(7)孔子在教學方法上,還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比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等等。這些教學方法,穿越了幾千年,對我們現在仍然指導意。

除上述列舉幾點之外,孔子還特別強調個人道德思想的教育,他主張“立志,力行,克己,內省,中庸,改過”。特別是“中庸”,沒有非分之想,既不犯上,也不凌下,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其實我個人覺得孔子最大的貢獻在於他不僅擴大了教育對象,而是把教育擴展到了蠻夷之邦,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


夜舟20


所有中國人不論學識高低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聽到或看到孔子這個名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x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等等一大堆先賢,其中以孔子名氣最大,其創立的儒家思想學派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左右,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史。他的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我只能挑幾個影響最大的貢獻來簡單的說一下。

提倡教育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這句看似簡單,卻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即便是今天寒門子弟都要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更何況封建社會的古代。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

孔子打破了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仁”與“禮”

孔子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關於仁的論述是克己復禮為仁。意思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

孔子所主張的“禮”,最主要的含義就是“行為規範”。

1、“禮制”、“禮治”,建立各種典章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統治國家的作用。

2、“禮教”,通過節日習俗、慶生、婚禮、喪禮、祭禮等各種社交禮節禮儀,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3、“人而不仁,如禮何?”,這是孔子最大的貢獻,孔子賦予僵化了的“禮”以“仁”的靈魂,期望通過教育,讓人們能夠從外在的行為規範中對自己的生命進行觀照,從而喚醒自己的心靈,做一個立志於修養品德的君子。


孔子對中國的絕對貢獻不止這兩個,但是這兩個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之久,是精華中的精華。順便說一下,網上很多人說中國被儒家思想毒害,百姓變成愚民之類的言語,其實大可不必這樣說,儒家思想有貢獻也有缺陷,這是時代在前進的原因,不是儒家思想有問題。再者,哪裡來的百姓變愚民?自秦朝開始以後的所有的朝代哪個沒有農民起義沒有爆發抗爭的?懂得抗爭的人會是傻子嗎?


我是隔壁小王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哲學家,中國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和宣揚者。

1、教育上的貢獻:孔子是中國古代以私人身份舉辦教育的第一人,以其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的教育經驗,總結出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並選編了自己的思想著作《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個方面的教材,並分為“文學”“言語”“德行”“政事”四大科類進行教育。

2、哲學貢獻,最突出的就是將周文王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將《周易》裡難懂的卜筮法闡發為易理,將其運用、提升為哲學思想,闡述了一些基本的範疇和命題已經思維方法。

3、文學貢獻,也更有目共睹的,孔子一生的文學作品都堪稱經典。

4、思想上的貢獻,更是影響至今,他的儒家思想在中華文化中一直佔據著主流的地位!





靜言以思


一、主要貢獻: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幹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小結:

1.創立儒家學說:孔子創立了儒家,而後後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孔子的“仁”學。這是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

2.塑造中國人文化理想人格:孔子提出“仁”、“禮”等概念,要求人們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做到“忠恕”,要熱愛學習,還應該“見賢思齊”,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孔子的這些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激勵一代代中國人不懈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整理上古時代文化遺產: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沒有留下自己的專著,但整理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獻,尤其是“六藝”,為保存上古時代的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

4.開中國私塾教育的先河:孔子創立私學,打破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舊制度,培養出了顏回、子貢、子路、冉有等“七十二賢人”。他的教育理念如“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品味人生yingjie


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孔子及其學術思想影響並推進了中國思想發展進程,在治國執政、人際交往、哲學思辨、人性人心、社會秩序、禮法倫理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了巨大的價值,做出了巨大貢獻。

思想文化方面 :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作易傳。

孔子為學“述而不著,信而好古”,他的思想都是弟子們依其言行成文。西周末世,禮崩樂壞、社會動盪無序,孔子制定禮樂重整社會秩序,維繫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避免了向野蠻的退化。

《詩經》原收錄不止今日流傳的三百首之多,許多淫侈迷亂之篇章都被孔子刪掉了,避免侵害老百姓淳樸的心靈,惡化社會風氣,使社會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孔子還對《易》作傳,成為了後世學習解讀易經的重要參考文獻。

政治方面:提倡施仁政,行王道

三代以後,春秋時期,各諸侯紛紛自立圖霸,彼此鬥爭不斷,王道熄而霸術猖。頻繁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承重災難,孔子提倡止戈修德,以仁圖強而非兵,施行以德治國為核心的王道。孔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主張雖然在當時並未被野心勃勃的諸侯們採納,但對後世眾多封建王朝統治者和士大夫階層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仁政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暴政對百姓的殘害。

教育學術方面: 半部論語治天下

孔子是西周官學解體後第一位私學教育的踐行者,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承方式,為教育走出貴族、走向貧民、開啟民智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部《論語》蘊藏著人生智慧,包含著人性的密碼。從政治到生活,各個方面的是非價值觀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答案。

你的人生閱歷越豐富,越能深刻體會《論語》字裡行間的深刻哲學智慧。“半部論語治天下”絕非虛言。


即佛即道


孔子的貢獻不在於主流對他的稱讚之中。

歷來統治階級將之當成一種穩定家庭倫理與社會階級的工具。使得,認同他的人往往是不經過腦子的盲從;不認同他的,又往往不是一種針鋒相對的理性辯駁。

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是我國古代理性哲學家的代表,是一個“公司”裡企業文化的塑造著和培訓講師。



文藝帶湯


1.整理了古代典籍,保留了文化根脈。六經,六藝的學術得以保留。

2.教育出大量學生,傳承了文化血脈。孔子從王官之學到民間學問的重要轉折人物。

3.孔子草根成聖,以身作則,終身進步,樹立自己的人格典範。

4.孔子去世之後,兩千多年,是讀書人的偶像。儒家文化歷久彌新,孔子有千秋萬代之功。


退之講鬼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的文聖人。唐朝時被封為文宣王,姜太公被封為武成王。孔子的主要貢獻是繼承和發展了‘’百家宗師‘’姜太公的《六韜》理論,使儒家思想自成體系,在春秋時期成為‘’諸子百家‘’中影響力最大,流傳最久遠的思想體系。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統治階級最推崇的思想體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忠君愛國,禮儀道德是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上述就是孔子的主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