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家長一味施高壓效果未必佳

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茶不思飯不想,耽誤了學習、損害了身體——相信但凡是做家長的,誰也不想這樣的情況出現。可是,光有願望沒用,關鍵在於怎樣做才有效。

實話實說,不少家長的做法,並不能實現幫孩子遠離網絡沉迷的目標。

有的家長輕信一些來歷可疑、沒有正規資質的戒網癮中心,把孩子送了進去,發生過不少悲劇。讓人聯想起《笑林廣記》裡頭說的黑色笑話:為了治駝背,拿倆木板夾著病人使勁踩。“醫生”還振振有詞:我治的是羅鍋,還管人死不死?

更多的家長是自己上馬,勞心費力,沒少折騰,但是效果總不令人滿意。和一些困惑的家長交流後,我梳理了一下他們的管理過程,往往是這樣:家長髮現苗頭,馬上陷入焦慮,採取高壓政策:全面禁網禁手機!然而,互聯網社會里,維繫這樣一個全方位的“真空”狀態非常困難,自己加班、爺爺奶奶心軟、小夥伴互通有無……不知哪個環節有漏洞,就使管理變成曠日持久的貓鼠遊戲。

管孩子不是釘釘子,只管敲就行。釘子沒自我意識,孩子可有自己的主意。尤其在青春期,這是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逆反心理強烈。家長一堅決反對,孩子反而覺得,不玩是聽家長的,玩是“做自己”,對自主的渴求壓倒了自制,事情於是棘手。

管理要想有效,就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特點。先要取信於子女,別扣道德帽子。然後,靶向治理,精準施策。與其全面禁網,不如摸清楚,到底哪一款遊戲最讓孩子沉迷、沉迷點在什麼地方,進行重點管理。和孩子一起認識危害、討論辦法,讓孩子自己拿出防沉迷舉措,家長督促落實,尊重孩子的自主心理。孩子假如給自己留了繼續玩遊戲的空間,只要保證可控制、有分寸,比如完成作業玩半個小時,可以開個小口,畢竟危害在於喪失自制。另外,“自然界討厭真空”,抽走網絡遊戲這一塊,就要考慮填上什麼。踢球、遛狗、家庭名著讀書會……只有另一種有意思,才能替代一種有意思。

防止沉迷,也不能光讓家長使勁。制定更精準的政策、有效識別青少年、不設“玩得越長獎勵越多”式的激勵、定時強制下線……這些措施,期待遊戲公司和管理部門的繼續發力。(李智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